文丨表外表裡(ID:excel-ers),作者丨張冉冉 赫晉一,編輯丨付曉玲
核心結論:
經分析發現,阿里股價走勢與部分宏觀經濟指標高度趨同,可透過觀測以下關鍵指標進行判斷:
1)先於股價變化的指標有:十年期美債收益率、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速,可用作觀測預警;
2)與股價同步變化的指標有:PMI—新訂單指數、發電量和鐵路貨運量累計增速,可用作同步留意;
3)滯後於股價變動的指標有: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增減、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社零總額同比增速,可用作後續確認。
近一年阿里不景氣,很多投資者認為是受競爭、監管等因素影響,但我們分析認為,宏觀因素影響巨大,甚至已成為核心矛盾。
因阿里作為中國頭部電商企業,比如,在2021財年(2020年4月-2021年3月),其主要指標占比情況為:
·營業資料:中國零售市場總額為7.5萬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整體約35萬億,其中阿里佔比為21%;
·使用者體量:截止2021年3月,阿里巴巴中國零售市場年度活躍消費者達8.11億,2020年底總人口14億,其中阿里佔比約58%。
宏觀經濟會對其有明顯影響,這裡詳細分析宏觀經濟因素對企業股價的具體影響。
(宏觀是一個相對綜合的角度,對阿里股價分析,還可拆分為基本面、估值兩個維度。本文涉及較少,後續合適再發出來。有需要的二級買方,可溝通聯絡)
本文分析基於以下推演邏輯:
1、在阿里的收入構成(GMV* take rate)中,take rate受競爭等因素影響,GMV則和居民消費水平、市場競爭等有關。
2、進一步拆解阿里GMV(單使用者消費金額*使用者數量)可知,在網際網路人口紅利見頂的背景下,單使用者消費金額影響比重提升。而消費金額和居民消費水平直接掛鉤,很大程度由企業景氣度決定。
3、企業景氣度受宏觀政策影響極大,比如監管政策、產業政策、貨幣政策等,會直接引起企業以及行業發展波動,進而影響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
從而梳理出宏觀經濟對阿里股價的傳導邏輯為:政策底→市場底→業績底。
下面,我們具體分析在傳導週期的不同階段,關鍵影響指標有哪些。
自2014年美股上市以來,阿里股價經歷的傳導週期有2輪,每一輪對應的股價和指標的反應時間如下:
一、政策底——指標:十年期美債收益率、社會融資規模
1、十年期美債收益率(可視為無風險利率)
隨著債券收益率下降,民眾儲蓄和購買國債意願低,貨幣流向股市,抬高股價。阿里作為美股上市公司,依據股票的DCF模型推算,隨著美債收益率下降,股價也有隨之上漲的趨勢。
·指標表現:在長期貨幣寬鬆的政策下,2015年12月開始,十年期美債收益率開始下跌,頹勢延續至2016年年中。
·股價表現:2016年2月,阿里股價開始止跌回升,漲勢雖有波動,但持續至2016年下半年。
第二個週期:指標領先股價約2個月
·指標表現:2018前三季度,美國經濟增速持續高位,GDP同比高於3%,促使美聯儲繼續加息;2018年10月開始,10年期美債收益率止揚下跌。
·股價表現:2019年1月,阿里股價開始上漲。
當下狀態:隨著美國疫情反覆,通脹明顯,美聯儲在最近一次議息會議上,傳遞出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的意圖,官員預計中值為2022年加息3次,屆時股價變化的前置指標或將出現。
2、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速
社會融資規模指一定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全部資金總額,大體可以反應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其往往是經濟的領先指標。
隨著貨幣政策放鬆,貨幣供給增加,企業融資成本降低,企業可以較低成本擴大融資規模,這促進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阿里巴巴作為電商平臺,同樣受益於大勢,實現業績提升。
第一個週期:指標領先股價約半年
指標表現:這一階段,中國經濟增速放緩,GDP增速與CPI同比均有回落,疊加兩輪“股災”,貨幣政策放鬆條件達成。因此,2015年Q2開始,社融存量企穩,同比增速拉高。
第二個週期:指標與股價同月變化
指標表現:中美貿易摩擦疊加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中國經濟走勢偏弱,增速下行明顯,中國央行選擇連續降準支援經濟。2018年11月,社融存量同比停止快速下滑,增速逐漸拉高,勢頭轉上。
當下狀態:11月社融同比為10.1%,相比10月提高了0.1%,其中企業債和政府債是主要推動力。
未來展望:隨著12月份降準政策實施,若接下來社融資料延續企穩回升趨勢,那大機率市場寒冬有轉暖跡象,2022年經濟整體“穩”定可期。
二、市場底——指標:PMI—新訂單指數、發電量、鐵路貨運量
工業生產對於經濟景氣度會更敏感,因為企業可以根據銷售情況比較靈活地調整生產計劃,不會有太強的時滯。因此跟蹤工業生產情況能夠有效得捕捉到經濟的變化。
在2015-2016和2018-2019這兩個週期中,我們觀察到市場底的出現伴隨著以下工業相關經濟指標的反彈:
需求端指標:PMI—新訂單指數,反映需求端的強弱。
供給端指標:發電量和鐵路貨運量累計增速。
·工業生產需要大量耗電,因此發電量可以從側面反映工業生產活躍度以及企業執行狀態;
·工業生產與貨物運輸關聯密切,因此可以透過鐵路貨運量的變化來間接判斷工業生產形勢。
備註:PMI—新訂單指數的顯著性水平為0.05(有95%的把握);發電量累計同比的顯著性水平為0.01(有99%的把握);鐵路貨運量累計增長不顯著,可作為參照指標。
1、PMI—新訂單指數
第一個週期:指標滯後股價約1個月
指標表現:2016年3月,PMI自2015年8月以來首次回到榮枯線(50%)以上。
第二個週期:指標滯後股價約1個月
指標表現:2018年5月開始,PMI新訂單指數從53.8降到49.6,需求擴張的步伐在放緩。2019年2月新訂單指數回到榮枯線以上,但後續幾個月又波動下降,一直到2019Q4才再次出現向好跡象。不過,趨勢在2020年初被疫情打斷。
當下狀態:PMI—新訂單指數從3月開始回落,11月環比提升0.6個百分點至49.4%,但仍然低於榮枯線,尚未回到到疫情前(2019年底)的水平,表明內需發展動能不足。
未來展望:政策傳遞“穩增長”訊號,強調2022年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2、發電量累計增長
第一個週期:指標約與股價同月變化
指標表現:2016年2月,發電量累計同比低位反彈,4月以後全國發電量同比增速持續增長。
第二個週期:指標滯後股價約2個月
指標表現:2019年3月,發電量同比增速有所回升,但後續幾個月波動下降,一直到2019Q4才開始再次出現向好的跡象,與PMI—新訂單指數趨勢一致。
當下狀態:發電量累計同比增速從3月開始回落,11月下降至9.2%,增幅較前10月收窄0.8個百分點,比2019年同期增長11.3%,兩年平均增長5.5%。
3、鐵路貨運量累計增長
第一個週期:指標滯後股價約1個月
指標表現:2016年3月,鐵路貨運量累計同比增速結束下降趨勢,開始持續回升。
第二個週期:指標滯後股價約3個月
指標表現:2019年4月,鐵路貨運量開始回升。
備註:異常區間,2018年下半年與股價趨勢相反的原因:2018年4月2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明確提出要調整運輸結構,減少公路運輸量,增加鐵路運輸量。阿里股價下滑原因:貿易戰影響美投資者信心。
當下狀態:3月開始累計同比增速下滑,11月下滑至6.1%。
三、業績底——指標: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增減、人均可支配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參考2015-2016和2018-2019這兩個週期,我們觀察到業績底的出現伴隨著以下經濟指標的反彈:
·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增減:
庫存週期是對企業庫存週期性波動的一種描述,是經濟週期的響應結果(滯後表現)。
經濟繁榮,需求進入旺盛期,產品銷路較好,因此企業更大加快生產,庫存水平持續提升,也就是進入“主動補庫存”階段,具體表現為產成品存貨同比上升。因此企業庫存變化反映了企業生產狀況,和企業盈利正相關,可以透過分析庫存週期的變動來追蹤企業盈利狀況。
·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
當實體經濟效益較好時,居民的工資性收入也會增長,進而帶動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
·社零總額同比增速:
居民收入的增加,能夠促進消費。
1、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增減
第一個週期:指標滯後股價約5個月
指標表現:2016年6月,工業產成品存貨增減觸及底部,進入“主動補庫存”週期。
第二個週期:指標滯後股價約3個季度
指標表現:2019Q4,工業產成品存貨增減觸及底部,即將進入“主動補庫存”週期,但是2020Q1的疫情擾亂了本輪庫存週期的演化。2020年8月,進入“主動補庫存”階段。
指標意義:作為滯後指標,該指標出現拐點時,股價已經見底回升一段時間,即趨勢完全確認反轉後才買入,屬“右側交易”,因此找準合適的“離場時機”更加重要。
(按照庫存週期的劃分標準,“主動補庫存”的下兩個階段為“被動補庫存”和“主動去庫存”,“主動去庫存”階段代表經濟環境持續惡化,市場需求低迷,進入蕭條期。具體表現為產成品存貨同比下滑。)
第一個週期的主動去庫存階段為“2014.09—2015.12”,阿里股價從2014年底開始下跌。
第二個週期的主動去庫存階段為“2017.05-2019.02”,阿里股價從2018年8月開始下跌。
參照以往規律來看,在“主動去庫存”階段早中期離場是相對較好的時機。
當下狀態:2021年3月起,需求的疲軟導致企業進入“被動補庫存”階段。
2、人均可支配收入—總體
第一個週期:指標滯後股價約3個季度
指標表現:2016Q4,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回升,一直到2017年底增速都保持上升的趨勢。
第二個週期:指標滯後股價約1個季度
指標表現:2019Q2,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開始回升,但上升幅度較小,2020年疫情導致增速再次下滑。
當下狀態: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65元,同比名義增長10.4%,兩年平均增長7.1%,低於2019年同期的 8.87%,未回到疫情前的水平。
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22157元,同比名義增長8.0%,低於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說明居民收入之間的差距擴大,影響居民消費能力。
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佔比下降,說明消費意願也在下滑。
3、社零總額
第一個週期:指標滯後股價約6個月
指標表現:2016年8、9月份,社零總額同比增速相較之前月份有明顯回升。
第二個週期:指標滯後股價約4個月
指標表現:2019年5、6月,社零總額同比增速相較之前月份有所回升,但後續增速放緩。到2019年底,再呈現上升趨勢,但2020年疫情影響大幅下滑。
當下狀態:2021年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9%,較10月降低1%,增速有所回落。
其中,阿里核心品類表現:
服裝:11月,限上單位-服裝類商品零售類值同比增長-0.5%,單月降幅環比改善,但仍然屬於相對承壓的可選品類;
化妝品:11月,限上單位-化妝品類商品零售類值同比增長8.2%,增速連續三個月環比提升。
未來展望:收入是影響居民消費的主要因素,若政策支援下,居民收入增速能夠回暖,就有望帶動消費向趨勢迴歸。
以上滯後指標的拐點,基本與阿里業績拐點同期出現:
宏觀經濟因素的影響分析之後,回看阿里的股價表現與基本盤業務,可以明顯看到股價與電商收入增速相關性很高。
當然,部分特殊事項影響除外,如:
·2019年底阿里港股上市,帶動股價逆勢上升;
·2020年疫情影響,電商收入增速放緩,但股價隨大盤上漲;
·2020年底,螞蟻集團上市終止,股價下滑明顯。
在估值層面,由於阿里未公佈電商收入的淨利潤,此處以PS來進行分析。
自阿里上市以來,其PS與股價變動趨勢基本一致,但可以明顯看到的是,資本市場對阿里收入的預期逐漸降低,這也是一個成熟公司的必經之路。(注:此處PS為測算值,僅電商收入部分,公式為PS=市值/當期電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