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橋那天,冷雨淅淅瀝瀝的下著。
這是研究會年會的最後一天。在海哥的指引下,我還是冒雨上了橋。
雨中的白寨大橋,那個時點沒有列車鏗鏘經過,也沒有徒步者抒發情懷,如上蒼遺忘在人間的聖誕雪橇,獨自享受著深山峽谷的寧靜。
雨中的白寨大橋
佇立在橋頭,低頭探望橋底,深谷中一片墨綠。看對岸,橋與隧道相連,平行的鐵軌,由橋這頭探向那頭的山洞,猶如引我進入它昔日的輝煌。
我在雨中遙望洞口,思緒穿越到1940年2月1日。
這天,一列由河口駛向開遠的旅客列車正在橋上行駛。窗外是懸崖峭壁,鋼橋錚錚。災難從天而降。36架侵略日軍的飛機突然出現在天空,朝著列車和大橋投下了無數炸彈。不幸的是,機車被擊中起火,牽引著客列衝入隧道後發生了爆炸,91人死亡,76人受傷;隧道洞口被炸垮了,下面的橋墩也有受損。
在守橋部隊的全力還擊下,日軍飛機倉皇逃跑,大橋保住了。
經過10天的全力搶修,大橋和隧道又恢復了通車。
工人在做養護
滇越鐵路,當年可是中國抗戰物資的重要運輸線。白寨大橋,也因此成為侵略者的“眼中釘”被重點轟炸。據資料記載,從1939年12月到1940年5月間,大橋遭到了九次轟炸,有七次都造成了行車中斷。
第一代白寨大橋(圖片來源網路)
眼前我們所瞧見的白寨大橋,並不是經歷了戰火洗禮的那座橋。
這是1957年由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的第二代白寨大橋。它雖然沒有第一代白寨橋壯美,但它在大西南建設和自衛還擊戰中,依然功勳卓著。
衝鋒衣已抵擋不住越來越大的雨,最終,我沒能走進橋那頭的隧道,拜謁那經歷了戰爭的石砌門洞。
苔花開在枕木上
轉身,進入當年守橋部隊的營房碉堡避雨,這裡已是荒草野蟲的樂園,還挺有聊齋的故事感呢。
石頭砌成的牆壁被雨水沖刷得潔淨透亮,而深入其中的歷史印跡,唯歲月才可將其漸遠漸淡。
@FX攝
遇見一巡道工人在雨中走來,就想拍一張他巡橋軌的圖片。他含笑拒絕了,卻很樂意幫我拍了留念照。
致敬雨中堅守工作崗位的巡道工人
再回眸。1940年9月,國民政府下令拆除河口至碧色寨段鐵路。因為鐵路那端的越南,已遭日軍淪陷,拆除鐵軌就是防止侵略者借鐵路線進犯中國大後方。
以宏偉而著稱的第一代白寨大橋也一併被被拆毀了。此時的我們,為大橋感到可惜,而彼時,卻是國家安全高於天。
在1910年出版的《雲南鐵路》一書中,據法國人的記載,第一代白寨大橋於1907年9月開工建設,1908年3月完工。由八座高大的鋼塔架橋墩支撐。最高的橋墩有34米。橋面長136米,其中有84.3米的長度,處於半徑100m的曲線上。總重374噸,由法國工程師保羅·波登設計,中國勞工完成。
最美不過是自然
當年拆橋是形勢所迫,政府也曾想戰爭結束後再給予恢復。於是拆橋時,把所有的構件都編了號儲存。世事難料,隨後的另一場戰爭,讓第一代白寨大橋的骸骨不翼而飛。美好的願望,也成了泡影。
退休了,還是每天都要來看看"小火車"。
白寨大橋在屈辱中誕生,在戰火中屹立,在不忍中被拆,又在艱難中重建。經歷了歲月滄桑,見證過世界風雲。
白寨站臺
瞧之,動情:恰是人生起伏。
見之,榮幸:靜看花開花落!
白寨大橋全景(圖片來源網路)
您的評論、點贊、關注、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說文品圖,淡茶期待與您共勉,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