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2月的一天,一名男嬰呱呱墜地,然而與此同時,他失去了父親,他的母親也是在這一天得知了父親犧牲的訊息,悲痛不已。
戰爭年代戰亂動盪,分離犧牲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可是這樣的現實對於一個單身母親來說的確是不小的打擊。
兒子剛出生,妻子就得知丈夫犧牲而哭暈在地,聽起來這個故事很難有好的結局,但這位母親並沒有就此屈服於現實,“子承父命”成為了她對丈夫最好的緬懷,多年之後,她終於將兒子培養成上將,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林穎。
一、“白雪紅葉”:彭雪楓與林穎戰火中的忠貞愛情
在20世紀初半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是中國社會最為動盪和艱難的一段時間,然而或許正是因為這樣艱難困苦的環境,湧現出了許許多多動人的感情和故事。
許多偉大革命者的家書經歷了戰火的洗禮,承載著濃厚的情感,其中彭雪楓和林穎的二人在革命中的浪漫主義式愛情至今仍舊廣為流傳。
“我們忠誠坦白之對於愛,一如我們忠誠坦白之對於黨”,作為革命年代的紅軍戰士,對於彼此的愛已經遠遠超越個人和家族,緊緊的與黨和人民的革命事業聯絡在一起。
彭雪楓在與林穎結婚之後,三年裡只有半年可以見到對方,其餘時間幾乎都是透過書信往來。到現在,彭雪楓的家書依舊是人們緬懷革命年代的重要力量源泉。
彭雪楓很早就參與到革命當中來,早在中國工農紅軍時期,彭雪楓就已經跟隨毛主席參與到了反圍剿戰爭和紅軍長征中來,一直到抗日戰爭時期,彭雪楓依舊活躍在作戰的第一線。
彭雪楓將軍是戰爭年代中國犧牲的最高革命將領之一,他的一生帶兵打仗,指揮作戰無數,他既是一名能力卓越的將軍,也是傑出的軍事指揮家。
他的一生雖然短暫,卻留下了許多財富,作為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高階指揮員,彭雪楓投身革命20多年,為中國革命事業出生入死、南征北戰。
作為一名戰士,諸多榮譽傍身他都當之無愧,他與林穎的愛情故事更是作為忠貞愛情的象徵,經歷了戰火的洗禮,流傳至今且歷久彌新。
彭雪楓和林穎的相識始於戰亂紛爭的抗日戰爭時期,當時的彭雪楓已經是新四軍的高階將領,林穎則是當時中共地方組織的一名工作人員。
1941年,在根據地負責人的介紹之下,21歲的林穎與年長她13歲的新四軍首領彭雪楓結為革命夫妻,二人在根據地舉辦了樸素的婚禮。
婚後沒過幾天,林穎因為工作前往湖東地區,由於革命工作二人常常聚少離多,據相關資料記載顯示,在二人結婚的三年時間裡,共同生活的時間不超過半年,常常透過書信往來交流,但二人感情一直很好。
實際上,革命年代的愛情和婚姻似乎總是伴隨著脆弱的特徵,革命工作的特性使然使得雙方常常聚少離多,甚至某一次革命工作的分離就是永遠的分別。
1944年,在對日抗戰的過程中,彭雪楓已經多次獲勝,當時日軍攻陷了中國包括洛陽、鄭州等在內的超過30多座城市,於是中共中央決定全數向河南敵人後方進攻,有著豐富對敵作戰經驗的彭雪楓被任命為司令員開始西征。
戰爭伊始,在彭雪楓司令員的帶領之下,從津浦鐵路到小朱莊,一直向西行軍取得了勝利。
然而沒有想到的是,9月份在河南夏邑的一場戰役中,彭雪楓司令員依舊親自奔赴在前線指揮戰鬥,不幸的是就在戰爭即將以我方獲勝最終結束的時候,彭雪楓被流彈擊中,在戰火中犧牲了。
彭雪楓的犧牲對於當時的中央領導人是不小的打擊。
相關歷史資料顯示,當時毛主席接到前線傳來的彭雪楓司令員在戰場上犧牲的電報時,十分傷心,“小小的八里莊竟然損失了我方一員大將”,彭雪楓在抗日作戰中起著相當關鍵的作用。
除此之外,他的新婚妻子遭受著更大的打擊,當時林穎剛剛懷上第一胎,為了儘可能減少意外的發生,一直到林穎順利生產下孩子之後,才得到了彭雪楓已經在戰場上犧牲的訊息。
二、彭小楓上將:“我的母親和兩個父親”
彭雪楓的犧牲對於林穎來說是不小的打擊,他們二人不僅是夫妻,還是好友,是革命年代親密無間的戰友。
即便由於工作很少見面,二人的感情始終很好,加上孩子剛出生就失去了父親,林穎作為母親和妻子承擔著常人無法想象的壓力。
孩子出生之後,取名彭小楓,1945年1月,中央軍委決定公開悼念彭雪楓將軍,於是時任政委的鄧子恢親自找到了林穎,告訴了她丈夫犧牲的訊息,“你要挺住啊,彭雪楓在戰場上犧牲了”。
由於此前考慮到林穎身懷六甲,中央一直沒有將訊息傳達給林穎,甚至在這一段時間裡,還以彭雪楓的名義給林穎發過電報,因此林穎根本不能相信彭雪楓犧牲的訊息,最近的電報還在她手中,得知真相之後的林穎十分悲痛,一度暈倒在地。
據林穎本人講述,她更多的是自責和愧疚,“雪楓是一個感情上十分豐富的人,我卻沒能給他足夠的溫暖與體貼”。
她說每每想到這裡,都會覺得對不起彭將軍,怪自己醒悟得太晚,沒能及時地回應彭雪楓的感情,彭雪楓的生命就此停在了37歲,他甚至可能都不知道他的妻子林穎比想象中對他有著更深厚的感情。
雖然悲傷的情緒無法徹底消解,看著她與彭雪楓剛剛出生的孩子,林穎決定堅強起來,要好好把孩子拉扯大,孩子長大之後,應該以有這樣偉大的父親為榮。
在彭小楓的成長經歷中,雖然沒有見過自己的親生父親,但從來不缺少父愛。得知彭雪楓犧牲的那一年,林穎才25歲,正值青春的大好年華。
加上孩子還特別年幼,當時也有很多欣賞林穎的合適的男性,但林穎一方面還未能從丈夫犧牲的悲痛中轉圜過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孩子年幼,當時的林穎滿心想著的都是如何才能給孩子最好的生活。
一直到1946年年底,林穎與馬列相識,當時由於解放戰爭還在進行中,前方部隊領導安排林穎帶著還不到兩歲的兒子彭小楓,從山東煙臺前往大連,而當時住在大連市委招待所的馬列,就這樣見到了林穎。
“有一天遇到了一位新來的女同志,短短的頭髮,大大的眼睛,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來一往,我們就相識了。”
二人關係變得熟絡是因為馬列當時是負責俄語培訓班的老師,而林穎則是來參加俄語培訓學習的學生,林穎不僅相貌出眾,擁有過人的資歷,作為一名獨立女性具有自己獨特的魅力所在。
因此馬列決定主動出擊,開始追求林穎。馬列也是一名優秀的革命戰士,擁有多樣的愛好,能力出眾,二人在日常的相處中相互都具有了好感。
在馬列的回憶中,二人確定了對彼此的好感之後,林穎曾經給他看過彭雪楓寫給林穎的信,在彭雪楓犧牲之前已經積攢了92封,林穎一直都十分珍惜的收藏著,而馬列在讀過信之後對林穎的愛慕之情更加強烈。
次年,二人決定向組織報告要組成家庭,當時組織部對於組建家庭有明確的規定,“男同志要滿足年齡達到28歲、有至少5年黨齡,職級到團級以上”,而馬列一個條件都不符合。
據稱1950年馬列開始在總理的外事部門出任秘書一職,而林穎因為以往彭雪楓和周恩來總理是校友的關係,因此他們與周恩來和鄧穎超夫婦關係十分密切。
馬列與林穎簡單地辦了婚禮之後,四歲的彭小楓終於有了一個完整的家庭,而馬列對於彭小楓也十分疼愛,視如己出。
在那個還算不上開放的年代,馬列非但不介意小楓叫他叔叔,也不避諱在家中提到彭雪楓的名字,反倒馬列對於這樣的革命戰士充滿了敬畏之情,常常以彭雪楓的事蹟來教育彭小楓,希望他也能成為向他父親一樣優秀的人。
而彭小楓也在這樣父母的教導之下成為了國家的可造之才,18歲的時候彭小楓以相當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哈軍工火箭工程系,哈軍工在中國軍隊歷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是許多革命戰士夢寐以求的求學地。
畢業之後,彭小楓同許許多多學生一樣,被分配到基層,從一名普通的戰士做起,而當時彭小楓所在的第39軍116師是一支具有光輝戰績的紅軍軍團,在解放戰爭時期也是衝鋒陷陣的主力部隊。
在這樣的部隊中經歷了歷練之後,到1985年的時候彭小楓已經是第40師師團的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戰爭中,彭小楓領導的40師軍團在四平保衛戰、遼瀋戰役、平津戰役中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勳,朝鮮戰爭爆發之後,第40師軍團更是首批奔赴朝鮮的參戰部隊,做出了巨大貢獻。
到1994年,彭小楓被授予少將軍銜,2002年、2006年又分別晉升為中將和上將,至此,彭雪楓已經犧牲了62年,他的兒子完成了他在抗日戰場上未竟的事業,帶著他遺留下來的精神繼續在戰場上揮灑熱血。
彭小楓將軍在回憶中曾提到父母,彭雪楓、林穎、馬列在彭小楓的成長中都充當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父親犧牲的時候,我還沒有出生,因此我都沒有見過他,他當然也沒有親近過我。”
他對於彭雪楓所有的印象和了解,都是從母親林穎和父親的一些戰友的描述中認識到的。
對於馬列,彭小楓也說到,“養育之恩,永生難忘”,正是因為他們的影響,彭小楓的成長過程中沒有缺失了父愛,反倒是在更多愛的包圍下成長為了一名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三、“淮上三美”林穎的獨立女性人格
彭小楓如此成功,母親林穎更是功不可沒。林穎從小在一個富足的地主家庭中長大,父親從小讓她讀的書都是《女兒經》、《烈女傳》等此類的書籍,就是希望她將來能夠成為一個體面的少奶奶。
而林穎雖然相貌非常漂亮,有“淮山三美”的稱譽,但從小就比較固執和任性,對於古書中束縛婦女的傳統思想十分反感,不願背書。
一直到中學以後,她接觸到了巴金、冰心的文學作品,開啟了獨立女性思想的啟蒙。七七事變爆發之後,林穎開始和同學們一起參與到革命事業中來,經過與父母的艱難抗爭,林穎最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當時作為女性在革命事業中可做的工作就是一些後方保障工作,她不願意唱歌跳舞,因此決定到基層去做婦女工作,決心要去到落後的鄉村,在解放婦女思想的鬥爭工作中,實現自己的革命理想和事業。
林穎本人曾說過,“我一個高樓小姐,放棄了舒適的生活到敵後受苦,沒日沒夜地做婦女工作,抗日救國是我的使命,我不願重蹈母親的覆轍是我從事革命事業的動力”。
在與彭雪楓的相處過程中,林穎也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她不願意為了另一半,為了婚姻失去自己的人格和事業,他們相互尊重,相互學習。
從林穎的性格也不難了解到她是如何將孩子培養成上將的,在那樣的年代中,林穎能夠堅守自己的理想和使命,不為現實所累,珍藏丈夫的書信,將孩子拉扯大。
在這個過程中告訴他們的兒子,父親是一個多麼優秀的人,於林穎來說,彭小楓不僅是他們的兒子,也是他們革命年代愛情的象徵,是為革命事業犧牲的彭雪楓精神和意志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