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志願軍抗美援朝的最後一場戰役——金城戰役正式打響了。志願軍投入20萬兵力,在1100門火炮的炮火掩護下,向韓軍4個師駐守的金城防線展開猛烈進攻。“聯合國軍”司令克拉克怎麼也想不到,幾年前物資匱乏裝備落後的志願軍竟然會“一夜之間”拉出上千門火炮炮擊敵軍陣地,志願軍的火力第一次超過了對手。
對於韓軍在志願軍炮火轟炸下的狼狽樣子,《韓國戰爭史》這樣敘述:21點,敵人的大炮突然開火,向首都師整修的防線進攻。(韓國人)簡直弄不清楚,火炮有多少種,多少門。威力之大、雷霆萬鈞、震天撼地,拉開了713攻勢的序幕戰。
從韓國人的描述就能看出,志願軍的炮火雷霆萬鈞,絕對優勢的炮火把韓軍,把“聯合國軍”這邊都給打懵了。那麼,志願軍為何會在朝鮮戰場的最後一戰——金城戰役中炮兵火力超過對手呢?
先來看看抗美援朝戰爭初期,中美兩軍的火力對比,我們就看兩軍師一級作戰單位的火力對比,列出資料更直接——
根據《抗美援朝戰爭史》《美國陸軍在朝鮮戰爭當中軍事行動》等權威資料的記載,美軍各個步兵師按照1948年7N號的標準加強地面火力,師部下面有1個炮兵團,每個炮兵團下面有1個155毫米榴彈炮兵營,3個105毫米榴彈炮兵營,這加起來的榴彈炮就有72門。師下面的3個步兵團,每個步兵團有重迫擊炮連、反坦克炮兵連,一般配備有12到16門火炮。
當然,美軍一個師還有140多輛坦克。這種火力在當時世界各國陸軍的步兵師中是數一數二的。
志願軍第一批入朝參戰的步兵師,每個師有1個山炮營,有12門騾馬運輸的75毫米山炮。而美軍一個師炮兵團,有72門摩托化運輸的榴彈炮。志願軍炮兵明顯不如美軍。
比如,在砥平裡戰役中,志願軍集中39軍、40軍、42軍投入6個團的兵力包圍了砥平裡的“聯合國軍”,但由於炮兵火力嚴重不足,導致被包圍的聯合國軍沒有被殲滅。
所以,加強炮兵火力對志願軍而言是極其重要的事情。
志願軍採用了以下手段加強炮兵實力:
從蘇聯進口的火炮。利用當時特殊的國際環境,中國從蘇聯進口大量的火炮,這些火炮包括喀秋莎火箭炮、蘇聯造1938式122毫米榴彈炮、ML20型152毫米榴彈炮。根據相關資料的介紹,中國從蘇聯進口了15000多門火炮,逐步淘汰了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老舊火炮,初步建立起統一的現代化炮兵。炮兵的運輸從騾馬化運輸逐步發展成摩托化運輸,增強了炮兵的機動性。
擴建炮兵部隊。二戰時期,炮兵的作用已經相當突出,而朝鮮戰爭時期,我軍師從蘇聯,建立了炮兵師的編制單位。我軍組建了17個炮兵師級作戰單位,榴彈炮兵師、火箭炮兵師、反坦克炮兵師等炮兵作戰部隊陸續成立,極大地提高了志願軍炮兵火力攻堅能力。
這樣一來,志願軍在朝鮮戰場就逐漸形成和“聯合國軍”大體相當的炮兵火力。在上甘嶺戰場上,志願軍炮兵火力雖然不如美軍,但可以和美國人打炮兵對攻戰鬥了。而到了金城戰役時期,這個優勢就顯得更加明顯了。
金城戰役,我軍原計劃投入400門火炮參戰。為了加強攻堅火力,一舉摧垮韓軍設定在金城的堅固防線,志願軍又投入榴彈炮兵5個團、7個榴彈炮兵營、火箭炮兵2個團和1個營、高射炮兵3個團。志願軍火炮數量超過1100門,炮彈70多萬發,敵我炮兵實力對比1比1.7,志願軍炮兵火力首次超過了敵軍。
1953年7月13日,志願軍1100門火炮突然開火,在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裡,我軍就把1900噸炮彈砸到了敵人4個師的陣地上,破壞了敵軍大部分表面工事。喀秋莎火箭炮多次齊射,將敵人陣地炸成一片火海。
這真的是風水輪流轉——1951年鐵原戰役,聯合國軍一小時內向志願軍發射1500噸炮彈;1953年金城戰役,志願軍不到半小時向敵軍發射1900噸炮彈。中國炮兵的進步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