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遷都北京後,順治皇帝眷戀著生活了七年的盛京,想念長眠於此的祖父和父親,“朕想家了,朕想回盛京祭祖!”但卻因為多方面條件限制未能成行。順治皇帝的兒子康熙皇帝首開東巡之舉,160年間清代先後有四位皇帝十次回到盛京謁陵。12月27日,瀋陽故宮推出“清帝東巡展”,展覽將皇帝東巡期間所做的主要活動展示給觀眾,讓大家瞭解:清帝東巡對於鞏固民族團結、穩定東北邊疆局勢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
“清弘曆御用樺皮弓”展習武雄風
畋獵習武是滿族的傳統習俗,為訓練八旗官兵騎射技藝,清統治者要定期舉行春狩、“木蘭秋獮”和冬圍等狩獵活動。在展廳的“習武展雄風”單元,展出了“清皇帝行圍釒比箭”“清嘉慶帝行圍櫜鞬”“清弘曆御用樺皮弓”“清射鹿釒比箭”等文物。據專家介紹,清帝東巡出山海關到東北地區,所經路途山林茂密,大型猛獸居多,正是實地演練的最佳時機。皇帝率領將士馳馬彎弓,穿行山林,盡展雄風。
清帝重視與蒙古諸部的關係,清代實行滿蒙聯姻制度。康熙、乾隆皇帝東巡專程取道蒙古,既為探望嫁入蒙古的女兒,更為安撫蒙古諸部。觀眾可以透過清刻葡萄紋銀高足杯等文物感受當時皇帝賜宴蒙古王公,把酒對飲、暢快淋漓的場景。
重視“祭陵”標榜“以孝治天下”
謁陵又稱“上陵”或“祭陵”,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項重要的政治活動。清帝東巡都以“恭謁祖陵,用展孝思”為由,標榜“以孝治天下”。謁陵禮儀初行於康熙時期,乾隆時期定製。祭陵時,皇帝要在陵前完成諸多禮儀,親祀先祖;先永陵,後福陵,再昭陵。按古代規制,皇陵殿內要放置裝有元寶、銅錢等九種物品的金屬或木製寶匣,以護佑山陵,驅邪避祟。這些元寶分別以金、銀、銅、鐵、錫製成,乾隆時期以寶匣盛裝放置於清昭陵隆恩殿內。展廳中,觀眾可以欣賞到清看守昭陵山河關防銅印,清天下太平銅錢,清金、銀、銅、鐵、錫元寶。
盛京皇宮是清朝開創時期建造的宮殿,皇帝祭陵後要在皇宮裡停留幾日,既為瞻仰先祖遺物,也為在此舉行慶典、宴賞等活動。乾隆帝首次東巡後,在舊宮基礎上增建了行宮,並從京城運來大量的御用物品。從乾隆時期起,慶典活動在盛京皇宮的崇政殿前舉行。大政殿筵宴是東巡期間舉行的一項重要活動。皇帝借謁陵置酒故宮,酬以父老,既體現出皇帝對祭祀禮儀活動的重視,又可以加強皇室宗族內部團結,勉勵盛京官員忠於職守。
此外,展覽還以數字技術展現八個場景,分別是康熙皇帝的“隔澗射虎”“江河捕魚”“視察水師戰艦” “賜酒盛京老臣”和乾隆皇帝的“御製《盛京賦》”“看望愛女”“吃福肉”“登興安嶺”,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皇帝東巡之路。
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主任記者 張 寧
主任攝影記者 常晟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