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末葉,世界發生了兩個重大的歷史現象。其中,在政治上為代表的是蘇聯消亡、東歐劇變,而在經濟上為代表的是“亞洲四小龍”的崛起。
1991年,隨著社會主義頭號大國蘇聯的土崩瓦解,全世界各個方面在滿頭霧水的同時,思路很自然也就聯想到中國,中國今後會怎麼辦?應該向何處走去?
鑑於當時特殊的國內外形勢,1992年,88歲高齡的鄧小平同志以普通黨員的身份再次視察南方,先後赴武昌、深圳、珠海等地視察,並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撥正了中國未來發展的船頭,史稱“南方談話”,民間也叫“南巡講話”。
作為本次視察的重點區域,改革開放運動的龍頭——廣東省,被鄧小平寄予厚望。四小龍的異軍突起讓鄧小平看到了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希望和潛力,他曾對李光耀說,華人在經濟 領域完全可以成為另一個猶太人。此次視察廣東,見到深圳這座小城日新月異,鄧小平對這片土地的潛力更加信心百倍,他說:
我得給你們一點壓力……深圳的發展才不過十年,就到了今天的樣子。再這樣幹下去,四小龍就沒什麼可怕了。我想,深圳、廣東的基本任務就是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就是在全國殺出一條血路,做―個表率,率先超過四小龍。我看給廣東二十年時間,趕上四小龍是可能的。
小平同志為何選擇相信廣東?他的預言如今有沒有得到實現呢?
鄧小平為何相信廣東?
在歷史上,中國曾長期在世界領域處於超級大國的地位,極具影響力,甚至18世紀末期,英國等西方強國還多次派遣使者對中國朝貢。那時的東亞地區,乃至於整個黃種人生活的圈子裡,人人都以中國為榜樣、為導師,日本、朝鮮、越南,無一不虛心學習中國的文化和制度,從來沒有人質疑中國人的智慧和能力。
然而,18世紀中後期開始,由於晚清閉關鎖國等原因,中國沒能順利抓住工業時代的門票,錯失航海時代。到19世紀初期,當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開進東亞時,昔日深受中華文化圈影響的東亞、東南亞諸國瞬間體會到降維打擊的滋味,飽受屈辱後,他們選擇不再相信中國,甚至開始質疑黃種人的智慧,日本乾脆直接放棄學習中國,轉而投向西方,堂而皇之地推出“脫亞入歐”口號。
日本脫亞入歐後,歷經了明治維新等一系列改革,國力得到提升,迅速地在世界列強當中站穩了腳跟,最後甚至還對昔日的老師發動戰爭,差點滅亡了中國。近代的百年時間裡,日本的成功,和中國的衰落,極大地打擊了國人自強的信心。
20世紀中後期,亞洲經濟開始騰飛,先後出現了四個飛速崛起的新興經濟體,分別是:中國香港(彼時還未迴歸)、中國臺灣、新加坡和韓國。這四個經濟奇蹟中,有三個是由中國人參與締造的,兩個是由廣東人參與締造的。
比如,香港本就歸屬於中國廣東,自1842年《南京條約》被割讓給英國後,一直充當著英國的遠東殖民地的角色,儘管1992年時,香港仍未迴歸中國,但歸根結底,香港的人始終是中國人;臺灣同樣,也是中國人在經營;新加坡自建國開始,其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亦是以華人(主要是廣東人)為主體,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祖籍也是廣東人梅州。
因此,1992年,在深圳迎賓館,鄧小平說:“我跟李光耀講過,華人實際上在經濟上可以做另一個猶太人。華人在政治上一盤散沙,沒有核心,但有市場取向的功利和敏銳,有龐大的市場和網路。李光耀也同意我的觀點。”
廣東地處中國大陸的南大門,轄區面積17.9萬平方公里,遠大於韓國,地大物博,極具發展潛力。另外,廣東背靠大陸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南部又緊挨著東西方海上主航線,直接輻射東南亞6億人,其中菲律賓、印尼均是人口超過一億的大國,越南人口也接近一億!等於說,超過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實際上都圍繞在廣東周邊,這種天然的地理優勢為廣東的騰飛提供了巨大的契機。
因此,鄧小平將廣東選為改革開放的龍頭,是極富遠見的英明決策。擁有優越的環境和深厚的自身潛力,廣東超越四小龍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亞洲“四小龍”,廣東已超其三
新加坡
在“四小龍”當中,新加坡面積最小,人口也最少。儘管新加坡上世紀六十年代才建國,但是依靠著馬六甲海峽的黃金水道,以及越戰等特殊時代背景,新加坡的經濟在建國後不久便開始騰飛,僅用了不到四十年的時間便躋身亞洲四大發達國家之一。
據相關資料顯示,1992年, 新加坡的GDP為521億美元,而廣東則為443億美元。如果單從經濟總量上來看,兩者差距並不算太大。所以順理成章地,1992年以後,廣東最先追上的“四小龍”是新加坡。
原本,以新加坡的經濟增速,廣東要2000年以後才能追上,但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嚴重衝擊了新加坡,使得新加坡的GDP在1998年大跌,倒退到1995前的水平。而廣東得益於中國的制度優勢,在那次衝擊中受到的影響較少,故而在1998年正式超越了新加坡。
1998年,新加坡的GDP為857億美元,廣東為956億美元,領先百億美元。也就是說,自鄧小平同志說出“趕超四小龍”的願望後,廣東僅用了6年時間就超越了第一條龍。
中國香港
香港原本是珠江口上的一個小漁村,1840年因為第一次鴉片戰爭而被清政府割讓給英國,此後長期以殖民地的身份作為英國在遠東的一個港口。中國經濟開始復甦之後,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香港靠著優良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身份,充當了大陸與西方經貿往來的“中介”,巨大的資金業務讓香港的金融服務變得不可或缺,進而發展成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1992年,香港的GDP為1180億美元,而廣東則為443億美元,差距多達兩倍之多。儘管廣東的人口和麵積遠非香港可比,但讓GDP翻翻這種事情也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更何況90年代的香港經濟也在飛速增長。
那麼廣東用了多久才追上香港呢?13年。
2004年,香港GDP為2240億美元,而廣東則為2296億美元,廣東的GDP翻了近五倍才追上香港。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廣東GDP總值正式超越香港,直追臺灣。
中國臺灣
臺灣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重點發展密集型製造業,並進軍重工業和基礎設施擴張,再到後來的先進電子產品,經濟水平迅速拉昇。到1990年時,臺灣的GDP已經超過了兩千億美元,而當時大陸的GDP僅有3600多億美元!
1992年,臺灣的GDP總量為2200億美元,廣東則為443億美元,二者差距多達四倍之巨,一朝一夕之間顯然是不可能超越的。
那麼,廣東用了多長時間追上臺灣呢?
根據資料顯示,2007年,臺灣的GDP總量為4001億美元,而廣東則為4225億美元。也就是說,廣東用了15年的時間,才終於追上了臺灣。
韓國
韓國和其他的三條龍不太一樣,他是“四小龍”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的一個經濟體,擁有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巨量的人口。從這方面來說,韓國的自身極限潛力要遠大於其他三條龍。再加上上世紀60年代的越南戰爭,美國將韓國選為主要補給點,軍備、後勤各類物資一律優先從韓國採購,而且還將越南的許多工程交給韓國的承包商做,這一系列舉動讓韓國賺得盆滿缽滿,為後來發展輕重工業和高精電子產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據資料顯示,韓國在1992年的GDP超過四千億美元,幾乎快要趕上整個大陸的GDP了。而當時廣東的GDP僅為443億美元,差不多相當於韓國的九分之一,差距非常大。再加上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幾年時間,韓元兌美元的匯率從1600升值到1000左右,累計升值近40%,而人民幣對比之下卻僅升值10%,這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以美元換算購買力時出現偏差,導致遲遲無法追上韓國。
因此,一直到2020年,廣東仍舊以一線差距落後於韓國。2020年韓國GDP為16070億美元,廣東則為16058億美元,相差極小。按照兩者經濟增速對比來看,韓國在2019年-2020年的GDP是處於負增長的,因此廣東應該會在2021年超越韓國,完成“趕上四小龍”的歷史使命。(即使韓國和廣東省的經濟都處於往年的正常增速,按照增速差來算,廣東2021年大機率也會超過韓國。)
從1992年到2021年,29年的時間,歷史親眼見證了廣東的崛起,也印證了小平同志的預言。29年前,小平同志在深圳迎賓館,看著日新月異的新興之城,他曾滿懷信心地對在場的人說:
解放戰爭時期,劉伯承同志和我率部隊千里挺進大別山。別人圍追堵截,但伯承同志提出兩軍相逢勇者勝。最後,我們在沒有根據地,沒有冬衣,裝備很差的情況下,戰略突進中原,直逼南京,我們是勇者,我們勝了!今天,我要給你們同樣的一個戰略任務,就是做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鋒,在中國的改革開放上殺出一條血路,證明中國人搞經濟不是孬種!
時至今日,已經基本完成了“趕上四小龍”的歷史使命之後,我們是不是可以說廣東已經全面超越“四小龍”,並且可以尋找新的目標了呢?
顯然還不能這樣說。
廣東的GDP總量完成了任務,但在人均GDP上,和“四小龍”仍有較大差距。
GDP總量即完成使命,但人均仍有較大差距
以2020年來說,廣東省的人均GDP為1.44萬,約相當於臺灣省和韓國的一半,香港的三分之一,新加坡的四分之一。這個差距比,不由得讓人想到1992年時,廣東的GDP和四小龍的GDP差距比。
29年前,四小龍中總GDP最強的是韓國,廣東不足其九分之一。29年後,廣東趕上了韓國。
如今,四小龍中人均GDP最強的是新加坡,廣東亦不足其四分之一。何時能夠再將這一差距拉平?相信下一次的超越,無需再等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