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澂,晚清的愛國名臣,曾因招民強邊、築軍禦敵、凜然爭回領土主權,成為靖邊保疆的大英雄。
殊不知,吳大澂還是治河功臣。概因1887年八月,鄭州十堡黃河決口南泛,“致淹一千五百數十村莊”,數百萬災民無家可歸。朝廷震怒,懲處了瀆職官員,任命新官員主持堵口,並派尚書李鴻藻督修,發銀九百萬兩,明旨電諭,三令五申,要求加快工期,然而直到來年汛期也未合龍,再次決口,“功隳垂成,誤工糜帑”……光緒皇帝“殊深憤懣”,將一干新任官員摘去頂戴花翎,任命吳大澂為河道總督,去打這場治河的硬仗、險仗。
臨危受命,不容推辭,儘管吳大澂自認“才疏德薄恐難任”,但面對“大小兩河同日漲,危城岌岌勢孤懸”的艱險,“四望汪洋人不見,耕牛無主立荒原”的慘象,他沒有退路,在認真總結前任失敗的基礎上,深思熟慮後,果斷地採取了治河三策:治心、治貪、治本。
治心。吳大澂認為,治河如同行軍打仗,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他發誓:如依限不能完成者斬,自己也將以身殉職。為此,他帶頭住到工地蓆棚,現場辦公,晝夜督催;對官吏分工明確,對各項工程限工期,抓質量。這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氣概和身先士卒的垂範,令“兵役感奮,人人用命”,連寫《老殘遊記》的劉鶚,也“短衣匹馬,與徒役雜作,凡同僚所畏憚不能為之事,悉任之”。上下同心者勝,經4個多月日夜趕堵,終於按期合龍。
治貪。有農諺說“黃河決口,黃金萬鬥”,因為河防工程的不確定性,“河工”成為肥差已是公開的秘密,連當時政治家魏源也說:“河工者,國帑之大漏卮也。”鑑於此,吳大澂微服私訪,混在送料民工中背運秸料,查核情況,對偷工減料、剋扣工錢的官員當場杖責,以儆效尤;同時選用劉鶚、陳佩綱等為骨幹,讓劉鶚管技術,令陳佩綱負責採料,收買秸料“兩月之中,經理銀款二千餘兩,出入賬目絲毫不苟,料戶皆服其公正”,使整個工程比撥銀節約60餘萬兩。
治本。吳大澂治河治標,更注重治本,他採用劉鶚“設閘壩以洩黃”“引清逆淤,束水以攻沙”等方法,力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重視關鍵河段的防護,最佳化林則徐石料修河工之法,用灰漿砌築,用水泥加固工程(為水利工程首次使用水泥);他主張固灘保堤,審時度勢,在灘前修築石壩,鞏固河床,指出“今我築壩,保此老灘,灘不去則堤不單,守堤不如守灘”;他強調不能麻痺大意,“壩之毀也,毀於溜,亦毀於人。溜之毀,猶可當也,人之毀,不可防也”。
另外,治河成功後,吳大澂奏請朝廷成立了善後局,負責測繪河南、直隸、山東三省黃河河圖,由易順鼎總司其事,劉鶚等三人任提調,並抽調了20多位精於測繪的技術人員參與其事。這是中國首次用近代技術實測的黃河圖,涉及河道走向、接納支流情況、兩岸堤壩等水利工程。圖成後,光緒命為《御覽三省黃河全圖》,給後世黃河治理留下了詳實可靠的寶貴資料。
吳大澂治河,有決心,更有恆心;有想法,更有行動;治貪腐,更治庸惰;既重一時,更重長久,可謂有的放矢、切中肯綮。吳大澂治河的經驗和實踐,也為我們新時代打好脫貧攻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了很好的鏡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