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
一、對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探索
1、八大前後提出走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
(1)1956年4月《論十大關係》指出:“最近蘇聯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路,你還想走?過去我們就是鑑於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在當然更要引以為戒。”
(2)1956年9月八大報告指出:“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滿足人民的經濟文化需要”。
(3)1956年9月陳雲在八大發言中指出:“國家集體經營是主體,個體經營是補充;計劃生產是主體,自由生產是補充;國家市場是主體,自由市場是補充。”
2、1958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造成混亂
(1)1月中央南寧會議批評:“1956年反冒進使六億人民洩了氣,是政治問題,是非馬克思主義的。”
(2)5月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雖然反映了人民要求改變落後面貌的願望,但卻忽視經濟發展規律。
(3)8月中央北戴河會議透過《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全國農村出現“一大二公”、“一平二調”、共產風、浮誇風、大鍊鋼鐵風、窮過渡風。
(4)11月中央鄭州會議,批駁陳伯達提出廢除商品經濟和實行產品調撥的錯誤主張;批評過早地使人民公社由集體所有制過渡到全民所有制;毛澤東發表《關於讀書的建議》,建議讀斯大林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和《馬恩列斯論共產主義社會》。
(5)12月中央八屆六中全會透過《關於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規定農村實行集體所有制和按勞分配,保留商品經濟,糾正平均主義和高指標傾向。
3、六十年代初提出中國處於不發達社會主義階段
(1)1960年毛澤東讀書筆記: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後一個階段可能比前一個階段更長。
(2)1964年三屆人大周恩來報告:我國經濟發展分兩步走:第一步到1980年,建成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到20世紀末,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科技現代化。
4、八十年代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1)1979年11月鄧小平接見美國人指出:中國要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2)1979年12月鄧小平接見大平正芳指出:本世紀末實現人均1000美元,達到小康水平,叫中國式的現代化;再經過50年,到下世紀中葉趕上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3)1982年末十二大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二、對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探索
1、1957年2月毛澤東發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1)提出人民民主專政下正確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
(2)提出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理論;
(3)提出堅持社會主義與批判資本主義的理論;
(4)提出堅持馬克思主義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理論。
2、1957年9月毛澤東在黨的八屆三中全會講話
提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3、1962年提出:階級鬥爭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
4、1966年發動文化大革命運動。
5、1978年後,撥亂反正,先後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三、對中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探索
1、1953年12月31日,周恩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團談話時,提出了國家之間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2、1956年至1966年,周恩來三次出國訪問27國,與中國建交50多國。
3、1971年至1974年,中國外交突破性勝利。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1974年鄧小平出席聯合國大會,闡述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
4、1979年後,歐、美、亞、非各國與中國建交。中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 發表於2004、3、24 佳木斯市委黨校縣處班、中青班。署名王振嶽。)
毛澤東對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探索
一、抗戰時期提出新民主主義基本綱領
1、新民主主義政治綱領
(1)國體。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性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人民共和國。它不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不是民族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國家,也不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2)政體。新民主主義國家的政治組織形式,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如江西瑞金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工農兵代表大會。
2、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
(1)沒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保留富農經濟,實現“耕者有其田”。在抗戰時期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政策。
(2)沒收官僚資本歸國家所有,國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領導力量。
(3)保護民族資本,發展資本主義。但要以“不能操縱國民生計”為限。
3、新民主主義文化綱領
(1)新民主主義文化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2)新民主主義文化是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二、解放前夕提出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理論
1、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革命的主要經驗和主要綱領
人民民主專政是把對人民實行民主和對敵人實行專政結合起來。在不同時期,人民和敵人的概念含義有所不同。
2、提出土地改革的總路線: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3、團結民族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李鼎銘、劉少白等),發展民族工商業。
三、建國初期在全國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制度
1、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政治機構
(1)人民政協。由各政黨和無黨派人士組成。
(2)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
(3)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副總理董必武、陳雲、郭沫若、黃炎培。
(4)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劉少奇,副委員長13位,其中9位是民主人士,3位是共產黨員。
2、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經濟結構
(1)社會主義國營經濟
(2)民族資本主義經濟
(3)農民個體經濟
(4)半社會主義合作經濟
(5)國家資本主義公私合營經濟
3、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
(1)1949——1952,人民同帝、封、官的矛盾;用沒收財產辦法解決。
(2)1953——1956,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用贖買改造辦法解決。
四、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
1、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過渡性質
(1)新民主主義社會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中介和橋樑。
(2)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中國式的特殊的新的民主主義社會。
(3)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獨立的社會形態,而是從屬於社會主義的社會形態。
(4)新民主主義社會起止時間,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必然性
(1)物質基礎。社會化大生產初步形成。
(2)經濟條件。社會主義國營經濟不斷壯大。
(3)政治保障。共產黨領導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
(4)國際環境。社會主義陣營的出現。
3、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基本經驗
(1)農業、手工業走合作化道路。透過互助組、合作社、高階社遞進方式,使農民和手工業者走入社會主義道路,既保護了他們的利益,又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
(2)工商業走和平贖買道路。社會主義革命採取溫和的鬥爭方式,公私合營形式使資產階級在和平環境中走入社會主義。
(3)後期過急過快,形式過分單一。
(此文發表於2004、3、26 佳木斯市委黨校縣處班、中青班。署名王振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