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聽過一個段子,說的是,有文化的人在海邊聚會就會說:“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而沒文化的人看到大海就會說:“我*,海真大,水真藍”。
這多少有點揶揄、嘲弄的意思,不過確實也是普通人的日常。
在我們的身邊,下里巴人是多過陽春白雪的,茶餘飯後的粗俗之語當然是難登大雅之堂的。因著認知偏差,每個人對辭藻的運用,以及對美的賞析水平也高下不一。
美,是一個大話題,欣賞美也是一件大學問。
說美,我當然還是有些誠惶誠恐的,畢竟我不是什麼家,頂多也只能算是一個美學門邊上的小學生,要論觀點,則還是很淺薄的,只能說是陋見。
同時,我也要檢討一下,我之前對美,或者美學是沒什麼感覺的。念高中時,有同學買了李澤厚先生的美學著作,在宿舍看得津津有味,我借來翻閱之,看那裝幀感覺像是盜版的,當然這不影響同學的閱讀興趣,我讀來卻味同嚼蠟,只得悻悻然放下。
不僅對美沒有感覺,對於從藝學習藝術的人,我剛開始也是有一些偏見的,當然這個偏見很多是受了父親給我灌輸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觀念影響,父親作為農村裡的老牌高中畢業生,對讀書出人頭地有著天然的熱忱,因為他本身的認知有限,他對學畫畫、學跳舞等的自然也不會高看一眼,而且我們那時候的藝術生往往是文化成績稍差一些又想透過走藝術生途徑來考大學的,自然我們有時候就輕看了。多年之後,回想起來,要論對美的認知,我們這些文化成績稍好的同學,比起藝術生來確實是差得遠呢。
如果不是命運的安排,讓我遇見了夫人萬歡,我對美的認知可能還會一直在及格線下徘徊。或許是天可憐見,上帝讓她走進了我的生命,讓我能更新對美的認知,從而今天能在這裡壯著膽子說美。
多少年來,我對美的認知一直都是很膚淺的,或者說是人云亦云的,因為美的景緻、美的人物、美的辭藻等等,在我看來似乎都一樣,都已經有前人做了鋪墊或者指引,而我只需要囫圇吞棗地接受,而不需要有自己切實的感悟或體驗。
直到六年前,我來到萬歡的工作室,看到了她畫的油畫與內畫作品,驚訝於內畫技藝的精巧,繼而對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後續的交流和交往中,我們也從相識到相知再到相戀,從而組建家庭,到如今我們的女兒袁子墨已經馬上兩歲了。這六年多的時間裡,因為萬歡,我對美的認知,可以說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美,我不再是心聾目盲,而是有了一定的辨識能力了。
因為夫人從事藝術工作,我自然也就一個猛子扎進了藝術的海洋,當然時常也會嗆水,但畢竟還是能笨手笨腳地撲騰兩下了。學習藝術,學習審美,提升了我的人生品質,也讓我的心靈更加透亮。
曾經,我習慣了奔忙,對腳下的土地和小動物都不會關注,而今我也會幼稚如嬰童,偶爾在某處細緻地觀察螞蚱或蝴蝶,看著它們緩慢或快速地移動,當我慢下來之後,就發現生命的律動無處不在。
生命,因為有生,有動,所以才美。
生活中的美,的確無處不在。
譬如,春天花開,夏夜蛙鳴,秋日金黃,冬日雪白;
譬如山川壯麗,河流湍急,峽谷險峻,山道雄奇;
譬如鄉村中嫋嫋升起的炊煙,山澗中潺潺流淌的溪流;
譬如“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譬如,正在奶娃的媽媽,懷抱幼兒的父母,熱情相擁的情侶,相互攙扶的老人;
譬如,揮灑汗水的運動員,翩翩起舞的舞者,諄諄教導的老師;
譬如,離家前父母塞滿了的車尾箱,相聚時親朋斟滿的酒杯,前行路上夥伴伸出的援手;
譬如,歸途遊子面前的一杯熱茶,上夜班回到家裡的一盞明燈,迷途羔羊面對著寧靜的教堂……
這些,都是美的。
不過,很多人看不到美,意識不到美的存在。
也就是世間美常有,而識美者不常有。
想當年,卞和得到了一塊美玉,多次進獻給君王,反而多次受到責罰,認為那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直到第三位君王才被認可。可見,認識美、欣賞美真的是需要一定的能力和眼光的。
也就是說,辨識美是一種能力。
那麼,辨識美的一種能力可以透過什麼途徑獲取呢?
曾被林青霞奉為“男神”的臺灣著名美學家蔣勳老師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那就是“過得像個人,才能看見美”。
▲蔣勳(左)在池上田間,源自網路 ▲蔣勳(左)在池上田間,源自網路
第一次看這句話,似乎感覺蔣勳老師有點不尊重人,但細細品來,也是蠻有道理的。
想一想,身處鋼筋水泥森林之間的我們,被各種物事催逼,被各種應酬夾擊,早就如同“亂花漸欲迷人眼”一樣,執著於各種慾望的求索、滿足上了,又怎能抽空或者說又怎能心有旁騖地來發現美,來談美呢?
說得再直白一點,即便春風拂面,生氣盎然,有人依然無法感受到美。
或許,只有褪去浮華,迴歸質樸,美才能自然而然地、欣欣然地出現在大家的眼前。
蔣勳先生在《池上日記》中寫道:“池上的魅力,是春耕後的田,秧苗初初抽長拔尖,是一片耀眼的新綠翠亮,像蠶絲織錦,有著纖細的光,大山是主人,而云是慵懶的貓;是夏耘,除去稻田雜草,天上雨水落在田裡,稻禾雜草,也無孰是孰非;是秋收大片大片金黃,飽滿的稻禾使稻穗彎垂了頭,有生命完成的氣味,像一碗白米飯,踏實而滿足。”
池上的美好,只有去過池上的人才能體會,當然我們在其他很多地方也能體會到,關鍵的是是否有這樣的心境,是否有這樣的時間去體會。
有句歌詞是這麼唱的:“我們都在不斷趕路忘記了出路,在失望中追求偶爾的滿足”,當時聽了覺得寫得真好,這真的是唱出了人生的悲苦。現代人實在是太匆忙了,太忙碌了,以至於忙得忘記了來時路,忘掉了初心。
或許,很多人只有在酒後,才能藉著醉意,大呼一聲“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或者長吟一句“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或許,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有多久沒有靠在門框上看月亮了?
有多久沒有在自己家門口的那棵大樹底下靠著、走一走路,或者乘涼,有沒有覺得樹蔭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