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王師傅對飲食非常重視,認為“能吃是福”,“吃得越多越健康”,獲得的營養素越多越好。因此,不管是在家吃飯,還是在外面應酬,一日三餐都儘可能多吃多喝,甚至吃到撐得打嗝。
另外,為了使自己更健康,他還從市場上買來各式各樣的營養素補充劑等保健品來作為飯後補充。
這裡有三個有關營養的認識誤區:
1.吃飯越多越健康
民以食為天,食物是健康的基礎。但是並不意味著吃飯越多就越健康。
事實上,人體每天攝入的各種食物的量應該由人體的需要來決定。經常飲食過多,不僅會使消化系統長期負荷過度,導致內臟器官過早衰老和免疫功能下降,而且過剩的熱量還會引起體內脂肪沉積,促進很多營養相關慢性病的發生。
任何營養素再好,都不是多多益善。各種營養素的攝入都要有量的概念。例如,蛋白質攝入量過多,不但是一種浪費,而且對人體有危害。
目前我國納入保健食品管理的營養素補充劑只包括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產品。
維生素和礦物質如果超量補充,超過了人體的生理需要,則會引起諸多健康問題。例如,鈣攝入過多,會干擾鋅、鐵、鎂等其它微量元素的吸收,增加腎結石和腫瘤的風險。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維生素D等攝入過多時,不能透過尿液直接排出體外,容易在體內大量蓄積引起中毒。
此外,營養素之間也可能發生拮抗作用。高劑量的礦物質補充如補充鈣片也會使鐵吸收減低。膳食中鈣、磷比值不當會影響鈣的吸收。
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議,做到科學膳食的人群,已經能夠滿足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營養素供給量,沒有特殊情況就不需要另外補充。
人們合理進餐才是根本。實際上每個人個體差異很大,對各種營養素的需要量各不相同,體內各種營養素的現有基礎也不盡相同,再加上人種、地方差異等,導致了每個人對各種營養素的實際需求差別很大。
是否需要額外補充營養素,取決於人體的需要。在一些特殊人群,如恢復期的病人、老年人、孕婦、乳母、發育中的孩子,對於某些營養素可能會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或者由於孕期妊娠反應嚴重影響進食、特殊環境條件下沒有足夠可選擇的食物時,這些人可以根據情況適當補充一些體內缺乏的營養素來保證機體的正常需要。
此外,補充營養素時,一定要遵循“缺什麼補什麼,缺多少補多少”的原則。
答 疑:
1.食物(營養素)攝入過多或過少有哪些危害?
營養素攝入過多對健康具有很多害處,例如:營養素攝入過多往往伴隨能量攝入過多,多餘的能量如果不及時消耗掉,就會在體內以脂肪的形式積存下來,造成超重和肥胖,而超重和肥胖又是很多營養相關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代謝綜合徵等的危險因素。
過多攝入菠菜、芹菜、番茄等含草酸較多的食物容易導致結石形成,還會阻礙體內鈣、鋅等微量元素的吸收。
大劑量長期服用維生素E可能引起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還可導致胃腸功能紊亂、眩暈、視力模糊等。婦女服用過多可引起月經過多或閉經。
另一方面,營養素攝入過少,滿足不了機體的日常需要,同樣會導致健康問題,例如:人體蛋白質缺乏常常與能量缺乏同時發生,即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可分為消瘦型營養不良和水腫型營養不良兩種。前者是由於膳食中長期缺乏能量、蛋白質和其他營養素的結果;後者主要是由於膳食中缺乏蛋白質所引起。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缺乏可能導致貧血、克汀病、失明和甲狀腺腫等各種疾病。
2.人體怎樣營養才算合理?
合理營養是健康的物質基礎,而平衡膳食又是合理營養的根本途徑。膳食只有平衡合理才會使人健康。
目前,《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及其相配套的《平衡膳食寶塔》,就是現階段我們安排日常飲食的最佳指南。按照指南提出的十點建議和平衡膳食寶塔來科學安排飲食,不挑食、不偏食,做到食物多樣、粗細搭配、葷素搭配。同時,各種食物、營養素之間攝入保持均衡,能量攝入與消耗之間也保持平衡,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達到理想的健康狀態。我國古代《黃帝內經》中便有“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之說,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責任編輯:劉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