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兩年,旅遊業者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從2020年初的突如其來,海量旅遊退單,到2021年,大部分旅遊業者已經“扛”過了2年,對於疫情常態化也有了應對。
2021年,整個旅遊市場發生了變化,出入境遊依然沒有恢復,而大量的旅遊消費需求集中到了國內遊市場,在跨省遊時而受限的情況下,本地遊和周邊遊成為熱點,由於市場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所以“囤貨”預售,預約旅遊和隨時退改成為新趨勢。
“2小時高鐵旅行圈”增長三成
中國旅遊研究院調查資料顯示,自2020年國慶假期以來,遊客平均出遊距離和目的地平均遊憩半徑呈現雙收縮趨勢:國慶假期遊客平均出遊距離從2020年的213公里,下降到2021年的141.3公里;遊客目的地平均遊憩半徑從2020年的14.2公里,收縮到2021年的13.1公里。
2021年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大背景,讓更多的使用者選擇了短途周邊遊,這直接催生出“2小時高鐵旅行圈”。2021年,在攜程購買2小時以內高鐵火車票的遊客人次,同比增長近三成——尤其在小長假,短途高鐵遊深受出遊人群的追捧:例如2021年端午,熱門線路的旅客高鐵遊單程平均時長為2小時13分鐘、平均出行半徑338公里。2021年國內熱門2小時高鐵旅遊線路TOP5分別是:廣州-深圳、杭州-上海、上海-蘇州、天津-北京、重慶-成都。由此可見,高鐵網羅的一二線城際旅行圈最受歡迎。
飛豬資料顯示,2021年旅行度假類訂單中,周邊遊佔比近6成。宅酒店、逛景區、租車自駕遊成熱選。酒店是周邊遊的主要消費場景,沉浸式酒店度假帶動近郊度假型酒店走俏,尤其是帶有溫泉、水樂園、親子玩樂體驗及特色餐飲的酒店。以2021年“五一”假期為例,消費者“補償式出遊”熱情高漲,飛豬租車訂單量同比增長超10倍,門票同比漲超420%,酒店及鄉村民宿訂單量同比增長均超200%。
2021年,有更多使用者選擇在離家不遠處“宅酒店度假”。2021年三季度,攜程省內酒店預訂量較2019年同期增長約35%,其中本地酒店預訂量增長60%以上。並且,今年很多使用者養成了“就地過節”的消費習慣,傳統節假日的本地酒店訂單佔比超過五成。
暑期旺季僅存活10天,“囤貨”成趨勢
2021年的旅遊市場有序恢復,但也遭遇過困難。時間到了下半年,原本7月~8月應該是暑期旅遊旺季,這也是旅遊業者們期待許久的商機。然而,自7月20日南京市祿口機場首次通報本土疫情以來,新一輪疫情波及包括湖南、四川、安徽等多地,導致張家界、南京、陝西等地的景區都有不同程度的關閉,當地的地接旅遊業者基本停業,旅行社和各大OTA(線上旅遊商)則忙碌地處理退單。2021年旅遊暑期檔僅運作了約10天,就隨著各地疫情延伸和旅遊景區的陸續關閉而宣告結束,暑期旅遊旺季估計約流失70%生意。
或許是受到疫情反覆和突發的影響,“囤貨”成為新模式。“先囤後約”的套餐商品,如酒店套餐、民宿套餐、“隨心飛”等,更能適應不確定出遊條件下的消費需求。自疫情發生以來,優質的價效比、寬鬆的有效期、退費自由是促成使用者養成“囤貨”消費習慣的重要動力。各大旅遊平臺顯示,2021年購買預售產品的新使用者同比實現兩位數增長,最愛囤貨的使用者是80後,佔比48%,其次是90後,佔比25%。以上海、三亞、杭州、珠海、成都為目的地的商品最受“囤貨族”的青睞。
飛豬、同程等平臺表示,各類酒店套餐的商品組合、交通出行產品和本地遊產品預售等是諸多年輕客戶喜愛的“囤貨”品類,預售“囤貨”不僅讓消費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預約出行,同時也給了旅遊業者提前鎖定未來的生意機會,畢竟預售款對於旅遊業者而言也是不錯的收益。
當然,先“囤”後“約”趨勢的崛起,也對旅遊商家的精細化使用者運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因為疫情和雨雪、大風等特殊天氣所產生的退改,需要業者做出及時合理的應對。
此外,對於出遊安全的考量也是疫情之後萌發出的最核心訴求之一。消費者逐漸摒棄以往大團、長線、走馬觀花的旅遊方式。私家團就是在這一趨勢下,成為家庭出遊最受消費者歡迎的旅遊方式,從團隊遊規模佔比不到3%上升到30%。2021年攜程平臺上,報名私家團的訂單量同比增長近70%。呼倫貝爾、三亞、西寧、貴陽、麗江、桂林、張家界、西雙版納、九寨溝、烏魯木齊成為最受消費者歡迎的十大私家團目的地。2021年國內私家團人均花費為4200元左右。平均每團人數為3.6人,基本相當於一個三口或四口之家。
展望未來,微度假成趨勢。同程旅行平臺大資料顯示,即將到來的元旦假期,全國酒店均價同比上漲12%,其中本地住宿訂單佔比超過45%。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重慶等城市周邊的主題度假酒店深受年輕遊客歡迎,城市周邊的鄉村民宿同樣預訂火爆。驢媽媽資料趨勢顯示,上海、南京、珠海、無錫、蘇州、青島、廣州、南通、常州、廊坊成為元旦小長假最受歡迎的周邊遊目的地。
“經過了2年左右的時間,很多旅遊業者已經逐漸適應了疫情之下的旅遊業發展,市場逐步復甦但必須安全第一,也因此催生了智慧旅遊、線上預約、囤貨預售和直播銷售等。當然,也有一些小型的旅遊企業難以支撐,有部分業者轉行了。但總體而言,2021年的旅遊業還是在向好發展。未來,更多的本地旅遊消費潛力值得挖掘。”華美首席知識專家趙煥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