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死了,請把我葬在沙堆上,我要看著這片沙丘,活著我沒治好,死了我要看你們治好。”
1964年,說出這番話後,焦裕祿積勞成疾,病死在河南蘭考縣。
他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標杆人物,十幾年如一日,堅守在崗位上,鼓舞著一代一代人民的“焦裕祿精神”因他而誕生。
在他逝世後,還留下了6個子女。二兒子焦躍進不僅繼承了父親的精神,也走上了父親曾經走過的路,被人民群眾親切地稱呼為“小焦書記”。
那麼,在父親死後,焦躍進都有著怎樣的經歷呢?
他又為人民作出了怎樣的貢獻呢?
艱苦的童年
正如焦躍進的名字所明示的,他出生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準確地說是1958年。所以當焦裕祿病逝時,焦躍進只有6歲。這個年紀的孩子一般都不大記事,焦躍進也不例外。父親的過早離世,讓焦躍進的童年回憶裡,充斥著母親將他們兄弟姐妹六個人一起拉扯長大的辛苦。
而父親對年幼的焦躍進來說,只是一個朦朧的背影。他記得父親,卻又記不太清楚,但父親曾經為人民作過的貢獻,焦躍進在長大過程中常常聽身邊人說起。他們總對焦躍進說:“你父親是個了不起的人。”
在這些人的講述中,父親是鮮活的,是那樣的偉岸,那樣的無私,的確擔得起偉大這個詞。焦躍進不禁在心中憧憬和崇拜起父親,暗自下定決心,長大後一定要成為像父親那樣的人。對焦躍進來說,父親就是他的榜樣和精神動力,是照亮他未來之路的明燈。
失去了父親之後,焦躍進的家庭過得一度十分艱難。父親去世時,他們中的幾個孩子年紀都不大,都是需要家長們好好照顧的時期。由於家裡不富裕,他的母親沒太多的時間為丈夫的死傷心難過,為了養活這些孩子,她每天起早貪黑,從早忙到晚上,工資每個月卻只有50塊錢,另外還有13元的補助。
在焦躍進記憶中,母親就很少安安靜靜地休息過。過度勞累很快就在母親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刻痕,她的腰背要比同齡人駝一些,看起來也要更蒼老一點。他與幾位兄弟姐妹身上穿的衣服全是補丁,被洗得發白顯舊了也捨不得扔。
焦躍進的長姐焦守鳳在父親去世時已經19歲成年了,在父親去世後,她與母親一起養育這些少不經事的弟弟妹妹。他的哥哥焦國慶也很懂事,成為軍人是焦國慶的夢想。在長到足夠大的年紀後,焦國慶沒有繼續讀書,而是選擇了參軍入伍。不過無論是誰,都十分支援焦躍進繼續讀書。
去到父親奮鬥過的地方
焦躍進沒有讓母親和兄姐失望,他從小學一直讀到高中畢業,努力用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在他高中畢業時,全國範圍內的知識分子都在積極響應“上山下鄉”的偉大號召,焦躍進也是其中之一。不過他在作出最終決定之前,也有過短暫的猶豫,是他的母親用嚴厲的話叫醒了他:“不能搞特殊!你可是焦裕祿的兒子。”
焦裕祿祖籍山東淄博,成長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他的家庭條件不好,只得早早輟學在家,隨父親一起找些夥計,養家餬口。後來焦裕祿的父親不幸在1939年中因為戰爭而喪生,焦裕祿獨自一人逃亡到宿遷,靠著給地主家裡幹活來混口飯吃,可謂是吃盡了苦頭,才終於迎來了新中國。後來因為表現出色,焦裕祿就被安排到河南蘭考縣當起了縣委書記,為這裡的人民一直奮戰到病逝。母親點醒焦躍進的那句“不能搞特殊”,其實是焦裕祿當年說過的話。
是啊,我是焦裕祿的兒子。父親是我的榜樣,我要努力向父親看齊。父親做過的髒活累活,我為什麼不能做?我不能搞特殊!焦躍進反覆拷問著自己,最後慢慢堅定了決心,投身到上山下鄉的隊伍,插隊到了父親曾經工作過的蘭考縣。
或許是有父親的原因在其中,焦躍進對蘭考縣這個地方懷著深深的感情。在這裡,焦躍進先是做了一名老師,之後憑著吃苦耐勞的勤奮表現,當上了當地生產隊的隊長,在這裡一待就是十幾年,後來知青返鄉,他也沒有回去。
在焦躍進擔任生產隊隊長期間,隊裡管著一個小磚窯,最累的活是手工脫胚。焦躍進帶著隊員們幹活時,他總是搶著幹這活。他原本是個知識分子,手上沒勁,起先是一天搬2000多塊磚都讓他吃不消。別人累了晚上沾著枕頭就能睡著,而他卻正好相反,剛開始搬多了磚,常常累得晚上睡不著覺。有些隊友看著都替他覺得累,但焦躍進從未選擇放棄,實在累得不行了,他就給自己加油打氣:“別人能幹,我也能幹!沒有人是特殊的!”
剛開始當地群眾看在他父親的份上,對他尊重又禮貌,後來焦躍進在蘭考縣待久了,當地群眾都看出來焦躍進是真的希望能像父親那樣為當地人辦些事,不由得對他也發自內心的尊敬起來。就這樣,獲得當地群眾信任的焦躍進一路從老師做到了蘭考縣東壩頭鄉的鄉黨委書記,這一年是1986年,焦躍進才28歲。
“小焦書記”
上任後,焦躍進越發能夠理解那句“不能搞特殊”的意思了。他像當年父親的一樣,積極走到群眾當中去,事事都要親力親為,一點當官的架子都沒有,切實瞭解群眾的生活,體會他們的心酸苦楚,然後真真切切地作出行動,為百姓做實事。
在擔任鄉黨委書記期間,有一次焦躍進帶著當地政府的農業局長,一起去跟國外來的商人談生意,焦躍進跟旅館要了個便宜的三人間。農業局長看了房間之後,一臉猶豫,看起來很是不情願。焦躍進叫他有話直說,農業局長便直言道:“書記,來的畢竟是外國的客人,你叫個三人間,多給咱們蘭考縣丟人啊。”
焦躍進沒有鋪張浪費的習慣,但他聽了農業局長的話,覺得很有道理,真的跑去前臺把三人間退掉,重新要了個寬敞明亮的套間。等到中午外國的商人來了,他們幾個人在套間裡果然談得很成功。農業局長剛高興了一會兒,轉眼就看到送走了外國商人的焦躍進走到前臺,請旅館的工作人員把套房給退了。農業局長本想說些什麼,就見焦躍進一臉嚴肅地說:“不能搞特殊!”
農業局長羞愧地沒再說話。等到晚上飯點了,農業局長還跟著焦躍進出去,隨便找了個地攤,一人一盤米一盤菜,吃得乾乾淨淨。他以前只是聽說焦躍進這個人作風樸素,沒想到今日一見他的確是個幾乎要將“廉潔奉公”刻進骨頭裡的好官,頓時對焦躍進肅然起敬。
焦躍進在任期間,不僅廉潔奉公,也從不徇私枉法,從來不利用自己的權力為人謀私。焦躍進始終堅持為百姓謀福利,幹實事,他的品行和作派,當地群眾都看在眼中,感動在心裡。漸漸地,大家都開始親切地稱呼他為“小焦書記”,這個稱呼既包括了對焦躍進的肯定與感激,也包括了對他父親的尊重。焦躍進真的做到了年少時想做的事——成為父親那樣的人。
“大蒜縣長”
在1999年,焦躍進被提拔為河南杞縣縣委副書記。這個縣城非常貧窮,焦躍進來到這裡的第一天,遠遠看著這座不起眼的小城,沒有感到一絲消沉,反而心中鼓足了幹勁。上任後,焦躍進了解到這裡的群眾之前因為聽說種大蒜賺錢多,於是家家戶戶跟風種起了大蒜,導致當地大蒜成熟後多得沒地方賣。
蒜這種東西不像水果,不好推銷,當地群眾更是不懂得該怎麼推銷,只是看著別人家種了又賺錢了,悶頭在自家地裡也種了起來。等大蒜成熟後,成堆成堆囤在一起賣不出去的時候,群眾的熱情像是被澆了一盆冷水,從頭涼到尾。在這時候,是焦躍進主動站出來,不顧自己身為縣委副書記的身份,親自扛著賣不出去的大蒜來到北京,找到最熱鬧的王府井廣場,笑容滿面地叫賣起來。
要是有當地居民好奇,上前詢問,焦躍進就主動與人聊天,聊著聊著就把蒜賣出去了。後來人們知道了這個人就是曾經的“時代標杆”焦裕祿的兒子,來買蒜的人變得越來越多。漸漸地,連媒體都被吸引過來了。
經過各大報紙的一番報道,焦裕祿的兒子在北京賣蒜的訊息傳遍了全國大地,大家蜂擁而至,杞縣囤積的大蒜總算找到了銷路,後來竟然越賣越出名,甚至都賣到國外去了。而焦躍進也因此得了個外號,就叫“大蒜縣長”。焦躍進一點都不計較,反而對自己被喊兩聲外號,杞縣的蒜賣得越多這件事感到頗為欣慰。
正所謂“虎父無犬子”,有其父必有其子,焦躍進沒有給父親焦裕祿丟臉。在蘭考縣實現全面脫貧那一天,焦躍進特意站到父親的雕像面前,一臉驕傲自豪地告訴他:“父親,蘭考縣脫貧了,您的願望實現了!”
如今,焦躍進已經被選舉為了開封市的政協主席,這是人民對他的貢獻作出的感恩回報。無論是焦躍進還是他的父親,一樣都是偉大的人,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