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古原
降準和降息,是現代央行體制下,政府調控經濟的兩個主要手段。
降準是增加貨幣量,它是透過對銀行準備金的調節來控制銀行的信貸資金量。而降息,則是人為調整銀行的基準利率,試圖增加人們的消費和企業的主動信貸。
利息下降了,人們就傾向於不將錢放在銀行了,而是將錢用於消費或投資,同時企業也傾向於貸更多的款,因為資金成本低了。
降息,降的是基準利率。首先明確基準利率的概念,基準利率,由中央銀行規定,分為存款基準利率和貸款基準利率,各商業銀行可以根據自己行內的經營情況,自行決定在基準利率基礎上的上浮幅度,以此作為自家銀行的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
舉個例子來說,中央銀行規定存款基準利率為1%,A商業銀行存款量本身比較匱乏,對新增存款需求較大,則A商業銀行可以在1%的基準利率的基礎上,選擇上浮45%,也就是以1.45%作為本銀行的存款利率,以此來加大吸收存款的力度;
B商業銀行存款量本身比較充裕,對新增存款沒有太大需求,則B商業銀行可以在1%的基準利率的基礎上,選擇上浮10%,也就是以1.1%,作為本銀行的存款利率,以此來吸收存款。貸款利率同理。
依據這個邏輯,中央銀行就可以透過降低存款基準利率和貸款基準利率,達到調控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的目的。
這是現代國家在凱恩斯理論下執行的一套宏觀調控的方式。
01
全世界都在盯著美聯儲的動作,是降息還是加息,並根據這個預期來調整投資策略。
但是,一百年來,人們對凱恩斯主義的批判就從未停止過。
因為利息,是延遲滿足的代價,也就是說,我今天賺了錢,不願意把這個錢當下就吃光用光,而是儲蓄起來,那我的消費就被延遲了。市場上有人要借我的錢去消費,有人儲蓄起來不用,才有人可以借貸,借錢的價格就是利息。
在市場中,利率是由儲蓄量與信貸量的供需決定的。
當貨幣價值穩定,人們看好未來時,那儲蓄量會越來越大,供給增加了,利息就會下降。
當貨幣價值不穩定,有可能明天就貶值50%時,人們就會傾向於把手上的貨幣消耗一空,這時利息就會上升,因為儲蓄量不足。
當人們不看好未來時,儲蓄量也會減少。舉一個極端的例子,當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時,那所有人都會將努力將錢全部用光,那這時你要去借別人的錢來消費就是天價的利率。
經濟情況不好時,人們也會減少消費,增加儲蓄,同時市場上其他投資品的回報也在降低,那這時利率也會下降。
利率是一個由市場中的人的時間偏好構成的資金價格,是市場化的,是無法人為操縱的。
那為什麼大家這麼重視降息呢?
有一派經濟學家這麼解釋,他們經常為美聯儲辯護,說他們加息降息,其實並不是主動干預利率市場,而是他們在發現真實的利率,然後公佈出來。
這個講法有沒有道理呢?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因為銀行的基準利率是由央行制定的時候,他與市場的利率天然就存在相悖的矛盾。如果利率是由市場決定的,那就一定會隨著市場中人們時間偏好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就不可能是一個固定的資料。
當央行制定的利率標準與市場的標準發生誤差時,那就會導致市場中的混亂,所以美聯儲加息降息是必然的。
各個國家的央行理論,都在說央行應該儘可能地獨立於政府,自己來對市場進行判斷,是報告利率而不是調整利率。
雖然這種說法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還是忽略了一點,那就是,任何一箇中心化的組織,都控制不了用貨幣去操縱市場的衝動,獨立央行的理想可能是個空想。
02
疫情以來,中國央行在全世界算是比較剋制的央行。
2020年,我國僅有小幅降息,此後連續19個月按兵不動,而2021年以來又藉助房企融資三道紅線+房貸兩道紅線,收緊了房地產的槓桿。
反觀世界其他地方央行,加息降息動作不斷,頻繁對利率進行調整,其中,最為極端的就是土耳其了。在“降息”一條路上走到黑,為此還解僱了三任不願意降息的央行行長的土耳其,官方公佈的通貨膨脹率高達21.3%,而匯率年內貶值幅度高達55%。
通脹高企,貨幣腰斬,居民財富嚴重縮水,土耳其最終遭遇了股、債、匯三殺的困局。
土耳其的老大埃爾多安在這種情況下,依然在利率問題上堅持強硬立場,有了解他的分析人士認為這種立場的根源在於“高利貸”概念,他認為高借貸成本最終會轉嫁給消費者,從而加劇通脹。
這在全球央行管理系統裡,都是獨一份的,因為降息一般是理解為人為地推動銀行的資金量釋放的,是刺激消費,刺激投資,加劇通貨膨脹的。
降息,在中國通常會解讀為刺激內需。
今年11月份,國家統計局公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043億元,同比增長3.9%;環比增長0.22%。
這個增速不可謂不低了。
但是降息真的能解決內需不足的問題嗎?
03
與凱恩斯主義針鋒相對的理論叫薩伊定律。
薩伊定律簡單地說,叫作供給創造需求。
他表達了兩個很基礎的含義:
其一,是任何一個對市場商品的需求,必須有供給。你生產了,才能用生產出來的商品去購買別人的。簡單說:先有生產,才能有消費。
其二,是市場永遠不會過剩供給,因為人的慾望無限。有的只是區域性的錯誤的生產,在過高的(錯誤的)價格下供給。
人為的刺激需求其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有供給能力增加,才能讓人們的消費能力增加。
土耳其不過證明了,人為的下調利率,促進消費和信貸根本無法真正地增加消費。增加消費唯一的方法,就是增加供給能力,換成通俗的說法,就是人們的工資增加了,消費力才會增加。
所以,相比此番降息,我更加看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突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命題。
因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是增加供給,就是擴大市場增量,而只有這種方法才是唯一增加消費的方法。
降息降準都只是短期繁榮,股市會上漲,資產名義價格會升高,房市也可能階段性見底,但是,不要忘記,這些統統是名義價格的上升,並不是真正的經濟增長。
中國政府在經歷過四萬億後,對大放水一直是保持高度警惕的,相關決策人士早已清醒地認識到,這樣的老路不能再走。
這一次降息,1年期LPR從3.85%降到3.8%,5年期以上LPR為4.65%,連續20個月保持不變。
不難看出,我們對降息的操作還是很謹慎的。
說一千道一萬,降準降息再香,放水力度再猛,經濟基本面不好,一切都是枉然。而基本面要保持長期向好,還是得遵循那些老規律——釋放產權,產權保護,放開管制——這三點,才是讓市場保持增量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