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邁股份(688032)已上市一週了,從上市前超高的定價,到發行時創新高的棄購,再到開盤後公司火速用超募資金買了理財產品,可以說這家公司可是在資本市場十足地火了一把,期間的各種預測被打臉也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談資,不過從各種調侃文章可以看出,帶給大家更多的是從心底冒出的疑問:這是一種合理的現象麼?
從本質上說,公司IPO就是各個中介把公司的幾個專案包裝成了標準件,拿到各個有錢的“大老闆”那去幫忙銷售,獲得資金後隨著專案的實施,公司實現增長,讓更多的投資人認可這家公司的前景,從而讓“大老闆”’實現投資的增值。我想任何一個生意人都會對自己要投的生意進行一番討價還價,目的就是要控制投資損失的風險,但即便認知有差異,對於一個5億元的專案直接給到10倍資金,而且還是一次性付清,我想大家很難認可對專案的估值判斷,也不覺得直接融資提高了資金的配置效率,合著我拿積蓄買了基金,基金投給了一個還不錯的企業,結果企業沒有拿錢去發展而是買了銀行理財,這一圈下來還不如我直接買個銀行理財,然後銀行把錢貸給企業,還能根據專案進度分批投資,少了一環是不是效率更高了,也省下不少費用。想到此處我發了個白日夢:“夢到我辛苦了半輩子終於幹成了一個年賺1億的公司,想著拉5億投資再擴大一下,結果直接獲得50億,我思考著是下半輩子按部就班的老老實實設計更多的規劃把50億都投到產業上?還是直接跨越式發展把同行都買了早點退休?還是收購個關聯公司直接把錢……”啊!噩夢驚醒,好可怕!
對於股權的定價、估值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其方法也是種類繁多,賣方為了賺錢各種粉飾、吹捧我可以理解,但作為買方如此任性我覺得應該給大家一個明確的理由。近日聞聽某券商首席跳槽去當基金經理,虧損頗多,也再次證明了股票投資看的真不是名氣,而是生命力,歷經風雨而屹立不倒的才是真本事,替我們做專業事的基金經理也要多多磨練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