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是劍橋最迷人的季節,陽光是溫暖的。清風徐來,微風拂面,甚至還夾帶絲絲的寒意。據說,若是下了一場小雨,便可“一雨成秋”了,彷彿回到福州的深秋。
臨近劍橋時,心中莫名升起“近鄉情更怯”的感覺,多少年來,無數次在腦海中,編織與素描的畫面,倏然在眼前呈現。 道路的兩旁是一排蔥蘢蒼翠的大樹和淡紫色的櫻花,圓頂的、尖頂的、古老別緻的教堂,學院、商店、住宅,參差點綴在街巷之中;碧綠色的草地,幾乎鋪滿了除街道以外的空地。粉色的玫瑰、鵝黃色的風雨蘭,還有一些不知名奼紫嫣紅的小花[玫瑰],被製作成各式各樣的造型,如花籃、如瀑布、如鳥獸.....有的掛在路邊,有的依偎在商店門口,有的簇擁在住家的陽臺上.....滿目皆是色彩斑斕的“花花世界”,真是“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徜徉在繁華似景、花香四溢的劍橋城,是一種超凡脫俗的享受。
劍橋是英國劍橋郡的首府,著名的劍橋大學(University Cambridge )所在地,離倫敦不足百公里。一條河流穿城而過,這條河被命名為“劍河”(River Cam),也譯為“康河”,康河在市區內畫了一個大弧圈,汩汩地向東北流去,注入烏斯河。
早在兩千多年前,羅馬人就在這裡安營紮寨、屯兵駐軍。在以後漫長的歲月中,劍橋只是一個鄉間小鎮而已,直到公元1209年,劍橋大學的成立,這個小鎮才漸漸為世人所知。
後來,人們在康河上修建了橋樑,這些幾經滄桑、設計精巧、造型獨特的橋樑,大大方便了市民、學生和遊客。其實,這裡每一座橋,都蘊含著一個個動人的歷史故事,承載著劍橋人的光榮與夢想。
而我第一次知道康橋,便是在大學裡的現代文學課,讀徐志摩的《康橋再會吧》和《再別康橋》兩首詩,詩中作者對康橋的️愛戀、離愁、憧憬、惆悵、真摯之美躍然紙上,深深打動了我年輕的心,至今,每次誦吟,總是心潮起伏、熱淚盈眶……。
薄暮時分,落日鎔金。靜靜的康河,因為我們的到來而喧鬧起來。
泛舟康河,是每一位初到劍橋旅人的最愛。碼頭上幾十只方頭平底的小船一字排開,正蓄勢待發,三位身穿黑白條紋T恤的英國青年,熱情地引導我們這些來自徐志摩故鄉的遊客登船遊覽。他們手握長篙,一邊撐著船,一邊大聲地用純正英語,向我們介紹康河的人文歷史和康橋的故事。 小船緩緩地行駛在康河的中下游,這段河面較為寬闊些,水流平緩,河的兩岸盡是劍橋大學各學院校園裡的華麗建築。 遠遠望去,校舍與教堂交相輝映,一棟棟牆上爬滿青藤綠葉的紅磚小樓,掩映在一片翠綠之中;幾隻黑天鵝慢悠悠地搖擺在鬆軟的草地上,絲毫不理會嘈雜的遊人。
夕陽下,河岸上的垂柳,不時地掠過我的髮梢,驀然想起志摩的那句“那河畔上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盪漾.....”美得心都碎了。
康河上的橋,在我看來,只能算是小橋了,因為康河也是僅有一、二十米寬的小河。就是這些構思精巧、形態各異的小橋,不捨晝夜地送迎多少個黃昏和黎明,引無數遊人競折腰。
康河上,最著名的應該是女王學院的數學橋、國王學院橋和聖約翰學院的嘆息橋。 “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小船在長篙的助力下,漸漸地快了起來,不一會兒,一座勾勒出幾何圖案的小木橋映入眼簾,這就是數學橋,它連線著女王學院。據說,是牛頓先生設計的,而實際上,這座橋建於1749年,那時,牛頓已去逝20多年了。數學橋建成時,整座橋不用一根鐵釘,但是橋身卻堅固無比。在維多利亞時代,曾經有一位好奇的學生,把橋拆開後,想探究其中奧秘,可惜他無法復原了,最後只好藉助鐵釘,足見當初建橋時的水平之高。 劍橋大學在數學研究領域領先於世界,難怪酷愛數學的劍橋人,在這區區小橋之上,也喜歡費一番心思。
“徐志摩”!年輕的英國船工,突然用生硬的漢語呼喚起來,原來是國王學院的橋到了,徐志摩與國王學院有著不解之緣,他的名字在上世紀早已為劍橋人所熟知。 1921年,徐志摩透過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認識了英國作家狄更生,在狄更生的推薦下,徐志摩以特別生的資格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旁聽。他在劍橋接受了資產階級的貴族教育,廣泛地涉獵世界上的名家名作,崇拜英國詩人雪萊和拜倫。他對康橋的生活十分留戀,性情興奮異常,創作了大量的詩歌,他在《康橋再會吧》詩中寫道“心靈革命的怒潮,盡沖瀉在你嫵媚河中的兩岸......”。
1928年8月,徐志摩第三次來到康橋,三個月後,即將回國之時,在國王學院的後花園裡,寫下了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2008年7月,為了紀念徐志摩《再別康橋》發表80週年,劍橋大學在國王學院的西面,學院的後花園裡,樹立起一塊白色的大理石碑。這塊一平米見方的大理石,是從北京運來的。上面刻著:“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這是《再別康橋》詩中首尾最著名的兩句。 樹碑紀念,這是劍橋大學給予徐志摩先生最高的禮遇,這塊石碑也將成為中英兩國人民美好友誼的象徵。
最有趣的是嘆息橋。世界上有三座嘆息橋,我都有幸見到過。 威尼斯的嘆息橋最著名。據說,當犯人判決之後,重犯被帶到牢裡,可能從此告別俗世了。所以,當他們押過這座密不透風的橋時,不由發出深深的哀嘆。而牛津大學也有一座嘆息橋,它連線著哈特福德學院,因為形似威尼斯的嘆息橋,故也稱為嘆息橋。 聖約翰學院這座橋,亦被稱為“失意橋”。它建成於1831年。過去,學院裡的學生考試不️格,經常來到橋上嘆息、流淚,甚至於跳河自盡,同時,還有些戀愛失意者,也會來到橋上感嘆戀愛的艱難,️時,想不通的人一頭栽進了河裡……關於嘆息橋的傳說很多很多,後來,聖約翰學院為了防範事故發生,決定把這座橋的四周用鐵欄杆圍起來了,以致於形成現在這種近似廊橋的樣式。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其實,人生何其不艱辛,需要嘆息、傷感、悲痛的東西太多太多。但是,我們沒️時間沉淪,收起哀嘆、拭乾淚水、一路高歌前行。正如志摩先生詩中曰“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如今的康河上,已經有20多座橋,儘管每座橋都有自己的名字,但是它們都叫“康橋”。現在,每天️400多條船,盪舟在康河之上,斗轉星移地迎來不同膚色與語言的世界遊客,這些曾經滄海的橋樑,見證著世界的飛速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
徐志摩先生與康河相伴幾年後,曾慨嘆:“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然而,我以為康河的靈性,應該屬於那些充滿深厚歷史文明積澱的康橋。
落日的餘暉,靜靜地鋪滿在康河之上,軟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搖.......
別了,康橋!
劉義萍寫於濱江草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