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空青
人生該是追求美的旅程。
靜下來,讀讀詩吧。
【故事】
袁枚在我看來,是近代詩人裡命比較好的一位。
與其他絕大多數文人不同的一點,袁枚並沒有特別強的使命感和正義感。文學上主張“獨抒性靈”的袁枚,在生活中也將自己的感受與心情放在第一位。
說通俗點,他比其他詩人懂得享受。40歲有了名氣之後便從官場退休,在江寧的小倉山下修築起了“隨園”。
隨園是他的一方世界,在那裡,他寫詩話、寫食譜、日日吟詠流連。據說還收了很多弟子,尤以女徒弟為眾。
袁枚這樣的性格,也決定了他的詩歌創作道路。詩多寫個人性情及士大夫的閒情逸致,很少有對社會現實的反映。
就看他出名的詩,寫苔花的“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寫捕蟬的“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都是對日常生活中美好細節的洞察。唐人寫詩好寫高遠,宋以後,詩人寫詩務於細微,袁枚也算一個例子。
這篇文章,帶大家賞析一下袁枚這首《所見》。看它短短20字的詩歌裡,究竟表達了袁枚怎樣的“性靈”?
【詩篇】
所見袁枚 〔清代〕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誦析】
乍讀完,詩歌的4句全如白話文一般通俗平淡,作者好像只是用白描的手法為我們描述了一個故事的發生,一個孩童從歌唱到閉口的轉變。
但細細讀下來,卻能發現其中精心設計的幾處細節。
首先是故事節奏的把握,袁枚並不是流水賬一般的記錄故事,他遵循著“起承轉合”的金律,於第2句和第4句分別形成一個小高潮,形成起伏迴環的敘事節奏,引人入勝。
起筆第一句是很平淡的,“牧童騎黃牛”,簡簡單單交代了一個故事背景,牧童騎在黃牛上,後來怎樣呢?
第二句,調子突然急促高昂起來,“歌聲振林越”,牧童在唱歌,而且唱歌的水平還不一般,能夠如古代歌唱家那樣響徹林間。
前面兩句,已經為我們刻畫出一個純真爛漫、無憂無慮的小牧童形象,也符合大部分人心中對牧童形象的想象。作者透過“騎”和“振”兩個動詞,為牧童注入了強大的生命活力,也為後面兩句的轉折做了準備。
第三句又是平淡的一句,“意欲捕鳴蟬”,牧童想要捕捉樹上正在鳴叫的蟬。這相比前文長歌山林的狀態是一種轉變,但第三句的意義只是講清楚這個轉變,為第四句的出現造勢。
“忽然閉口立”,“忽然”兩字給人戛然而止的急促感覺,“閉口立”則是牧童對“捕鳴蟬”做出的準備。
這樣,牧童的狀態便從前文的“振林越”變成了“閉口立”,轉變極為迅速,透過小牧童這一瞬間的表現力再次突出了他機靈可愛的特點。
詩歌到這裡就結束,牧童捕蟬的結局如何,作者選擇留給讀者自己去想象。或許成功捉到,帶回家去養了幾天;或者沒有捉到,繼續唱著自己沖霄入雲的山歌回家去,都有可能。
我們再回看一下整首詩,詩人袁枚僅僅抓著小牧童從“歌聲振林樾”到“閉口立”的這一特寫,為讀者刻畫出一充滿生活色彩、童趣十足的畫面。
藝術特色上,語言淺顯明瞭,用白描卻有起伏變化之節奏;小牧童的形象生動活潑,給人以真實和動態的感覺。詩歌通篇展現著袁枚對生活的細緻觀察和熱愛,也正是袁枚自己所言“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的體現。
熟悉詩歌的朋友大概會發現,這首詩從語音層面並不和格律,或者說袁枚在寫作時根本就不顧忌格律,這也是清朝“性靈派”的特色之一。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絡,我會立即刪除!
你的關注與評論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
編輯 空青
排版 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