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的觀點認為:物種演化成功的標誌是種群數量的增多,這個種群的DNA複製數量越多代表物種的演化越成功。但若拋開演化的觀點,以物種個體來看,這種演化的成功對個體來說可能是個災難。
本文字數:1267字。
推薦閱讀時間:3分鐘。
原始社會,人類經歷了250萬年的狩獵和採集生活,一直以群落的方式在自然界中生存,直到1萬年前的那場農業革命,質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農業革命使人類的身份由居無定所的獵人成為永久定居的農民。
大面積的農作物種植使人類的糧食不再短缺,人口得到了爆炸式增長。
人類這個物種一躍位於食物鏈的頂端,遊離於自然界之外,成為所有物種的主宰。
受益於農業革命,人類種植的糧食可以養活更多的人,使得人類物種的數量增多,而反過來增多的人口又需要更多的糧食供給。
於是農業社會中的人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在田間勞作。
在烈日下除去田地間的雜草,在寒冬中守護著種子的收成,在乾旱時灌溉,在病蟲時驅蟲。
今年計劃著明年,夜晚等待著黎明。
不要高估文明的強大,農業文明下的任何一次乾旱、洪水、蝗災造成的糧食絕收就能使數以萬計的人餓死。
因而農民不得不每時每刻辛苦勞作,為未來計劃著,永不停歇。
整個農業社會的過程,就是人類與穀物交易的過程。
人類以更加辛勤的方式為農作物提供生存保障,使得農作物更高產;農作物為人類提供更多的生活物資,使人類種群更加壯大。
但不得不承認,人類種群擴張的代價是個體相較以前的更加辛苦。
以穀物的角度來看,這場與人類的交易無比成功。
全球範圍的種植,農作物的種群散佈在世界的每個角落。
只要人類存在一天,農作物的DNA就伴隨一天,而自然界的演化中,許多無法與人類建立合作的物種早已絕跡。
家禽、家畜與人類的交易更是如此。
一萬年前,全球只有在亞非大陸的幾個特定地點有牛、羊、野豬和雞,總數幾百萬只。
但如今全球有10億隻羊,10億豬,10億牛,超過20億雞,並且遍佈全球各地。
家禽家畜為人類提供生命所需的肉類和蛋白質,換取了物種數量的巨大成功。
然而若以牛羊個體的觀點來看,這種“成功”毫無意義,牛羊物種成功的代價是個體過著完全違背天性的生活。
不難想象,牛羊更願意在開闊的草原上散步,有其它動物作伴,而不是被圈養,被鞭打,被奴役。
為了使家畜成為聽話的役用動物,農民發明了各種控制技術。例如將動物關入獸籠,套上枷鎖,用皮鞭和刺棒訓練,甚至刻意造成動物的傷殘。
為抑制動物的侵略性,農民會將雄性閹割。
為霸佔更多的牛奶,小牛通常一出生就被帶走。母的被養大成為新一代的奶牛,公的進入肉類加工廠。
在現代化畜牧場中的小牛,出生後就被關在一個比自己稍大的籠子中。四個多月的生命時間裡,走路的機會也被剝奪。這一切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小牛的肌肉因運動而變硬,肌肉越柔軟,牛排也就越鮮嫩多汁。
物種演化的成功,並不代表個體的幸福。以農作物為物件,或許演化的觀點還有道理,但對於像牛羊這些有情感的動物,演化的成功對個體可能是個災難。
就像每當人類整體能力大幅增加,看來似乎大獲成功,但個體的痛苦也總是隨之增長。
本文觀點來自《人類簡史》,熱愛閱讀,共同分享,歡迎點選上方關注讀行閱,一起行走閱讀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