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華夏多神童。王勃六歲屬文,甘羅十二歲拜相,黃香十二歲博學經典,杜安十三歲入太學,張堪十六歲受業長安。所以古語有言“識洞於未萌,智表於先見,心計足以成務,口辨足以解紛”。
時至今日,年幼聰慧的天才同樣大有人在。11歲從南京大學畢業的何宜德,14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的曹原,16歲讀上北航博士的張炘煬,還有——12歲考上浙大的陳舒音。
成就一名天才,天賦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是個人的努力和家庭的教育。
廣東女神童,7歲讀初中,12歲考上浙大
作為高考十大神童,陳舒音時常被人提及。她6歲上小學,7歲就讀初一,9歲以全市第13名考上湛江二中實驗班,12歲參加高考,以理科620分成績考入浙江大學。令人驚歎的經歷背後,是一位“平凡”少女的奮鬥史。
陳舒音的初中老師回憶,她在學習上從不甘於人後,有很強的進取心。她認為,年齡小不意味著理所應當落後,而是說明她需要比年長的同學們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適應人才濟濟的環境,所以她從不遲到、缺課,用心提高作業質量,更是在老師辦公室請教問題的常客。
當別的孩子在撒嬌玩耍的時候,陳舒音把更多的時間用在了學習上。父母本想請補課老師來輔導她的功課,但是被她拒絕了,她相信憑藉著自己的實力能夠考好。這樣一個9歲的孩子竟比誰都懂得靠自己“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於是她用持續的努力換來了矚目的成績——從初一300名提升到初二30名。
陳舒音年紀雖小,心智卻十分成熟,文文靜靜的模樣,藏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她能越級參加高考,並以優異成績考入C9大學,彷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父母思想很“開放”,給予充分自由
和《傷仲永》類似的故事太多,神童“泯然眾人矣”不免令人唏噓,或因為時勢所致,或因為父母之過。但在陳舒音的經歷裡,家庭的良好教育是她能發揮天分的關鍵因素。
陳舒音出生於廣東湛江的一個普通家庭,父母親對她沒有過高的期望,只希望女兒健康、快樂地長大,但他們知道幼時應該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會讓陳舒音看一些故事書、古詩詞。
父母發現她有著很強的學習能力後,就開始專心地培養她,使得她啟蒙得很早,3歲時就已經學會了很多拼音和漢字,並開始獨立閱讀。小時候的閱讀給陳舒音積累了大量的基礎知識,為今後的成長之路做好鋪墊。
除了學習啟蒙外,父母的教育還讓陳舒音擁有良好的性格。她不像其他神童一樣只知道讀書,她有著人際交往需要的高情商。年幼的陳舒音並沒有把自己當成一個需要別人照顧的小妹妹,她很積極地參加各種文體活動,融入到學校的學習生活中。
面對班裡大自己好幾歲的哥哥姐姐們,陳舒音絲毫不怯場,時常和他們交流學習、生活上的問題。由於從小喜歡閱讀,她的知識面很廣,同學們討論的問題她都懂一點,所以能迅速和他們打成一片。
在父母的指導下,陳舒音甚至比成年人更知道自己的目標。12歲的少女遠赴浙江、讀上5+3制的醫學專業,聽起來是一件令人膽怯的事情,但這個天才少女心中有著對醫生職業的敬仰、對醫學科研工作的嚮往。一顆想要為中國的醫學事業獻出力量的心讓陳舒音生出勇氣,去面對未知的挑戰。
人們往往只看到神童的成就,卻選擇忽視背後的原因:只看到他們的天賦,卻不著墨他們的努力;只看到他們的個體,卻不強調家庭的教育。
天才是1%的天賦加上99%的汗水,只有堅持不懈的毅力和艱苦卓絕的恆心,才能讓天賦得到舒展;天才需要健康有愛的家庭和開明支援的父母,只有孜孜不倦的栽培和源源不斷的鼓勵,才能讓孩子放心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