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瀏覽頭條上的文章,看到了一篇關於邵雍的《漁樵問答(對)》的,裡面就講了三種觀物方法。
一種是“以目觀之”。
很多人不喜歡讀拳論,喜歡看人家的練拳影片,總以為自己會看。可以說沒有一個人懷疑自己不會看,即使是不練的人,他也以為自己會看。這一點大家是否認同?
相信自己的眼睛,這是一般人的常情。
但他們忘了坐井觀天也是自己的眼睛看到的。
我小時候吃飯的時候把筷子插到盛著白開水的碗裡,我驚訝地發現筷子是粗的,有時是彎的。我提出來看看,它還是直的,還是細的。再插進去,又變了。它曾困惑了我很久,因為這是我親眼看到的,像掉了向一樣納悶。直到學了物理學才知道它的原理,心裡也才不悶了。
因此“以目視之”都不可靠,很有可能是錯覺,或者受自己知障的影響,錯誤地判斷。
第二種,用心看。
用心看比用眼看進了一步,會去反覆比較,會推斷,會思考,會用自己的經驗和見識判斷。
而這種判斷一樣會有偏見。特別是涉及到自己好惡和利益的。
太極拳界,屁股決定腦袋的太多了。用自己的觀念當標準衡量別人的太多了。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認為陳式太極拳不是太極拳?因為與他們的不一樣,因為接受了一些錯誤的看法,形成了偏見。其實陳式太極拳公認是楊式拳的前身,而從楊式拳才開始奉張三丰為祖。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相信一個傳說中的宗教人物透過做了個夢就會了太極拳?因為接受了這個傳說故事,其餘的就全錯。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反對力?因為他們相信了太極拳是“用意不用力”,事實上只是在練的時候不要用拙力,要專心。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看著彈抖的太極拳帶勁?因為他們以為那樣正確,他們覺得那是功夫。
聖人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老子也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矜,故長。”
人自以為是就完了,因為每個人實際上都相當於在井底觀天,只不過井口大小,井有深淺罷了,因為每個人的知識和經驗都是有限的,這些有限的知識和經驗會讓人產生錯覺,產生錯誤的認識。突破知障的辦法只能是多學,廣見博聞。最重要的是學會辯證思維。
用心看的人比用眼看的人有可能稍微正確一點,但若是錯了會更加固執,因為他們總是自以為什麼都明白,誰也騙不了我。
第三種,用理看。
這幾年我一直強調要用拳理作為太極拳的標準衡量,而不是看是否與前輩練得相似,更不是比賽贏者為王。
“以理觀之”是我一直提倡的。
理是客觀的,是大道,它無情,不摻雜個人的思想感情,不摻雜偏見。能跳出自己的知障看問題,能不被自己的“親眼目睹”所迷惑。
孔子是聖人,有一次也誤會了他的弟子。當他們周遊列國時,陷入了困境,連飯都吃不上了。有次他發現一位學生偷吃米飯,實際上是學生髮現米飯裡掉進了髒東西,捨不得扔就先放嘴裡過濾。
我寫過很多文章談理作為標準的理由,所以這裡就不深談了。最主要的就是理是客觀的,是實踐檢驗過的,是反覆總結出來的。
理就是道。古人重道,實際上就是重理。我們的老祖宗反覆強調世人不要被自己的主觀武斷所矇蔽。
太極拳之理就是陰陽原理,陰陽原理就是對立統一。是否正宗的太極拳,既不是姓氏為準,也不是權威為準,也不以某個特點為準,更不以地域或者宗教為準。
一個最固執的人不遺餘力地到處說陳式太極拳是炮捶,這就是偏見。不管哪種拳,不管誰練,只要合理的才對,不合理就不對。
比賽不是不可以,只是很難排除非技術因素,實驗結果就會出現與實驗目的不一致的情形。我還是說,如果找個練得很好的太極拳大師,與播球打,打不過播球,能說他練得不好?還是說播球的太極拳最好?——他根本沒練。
陳鑫先生說的“欲學拳,先明理”太對了。談拳更要明理。不明理,大家都根據自己的主觀來談,自己喜歡的就對,不喜歡的就不對,那就無法真正交流了,無法理論上碰撞,就無法擦出智慧的、真理的火花,只能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