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減肥,大家都會想到那句言簡意賅的話“管住嘴,邁開腿”,我也一直深信,也努力照著做,但總是不成功,直到我讀到一本書,那就是《我減掉了五十斤》。
這本書解開了我內心的迷惑,有人會問,想減肥還用看書嗎?書裡有什麼方法教人減肥?恰恰相反,書裡幾乎沒有減肥方法,卻直擊你內心的比自己脂肪還要頑固的那扇門。
作者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從三十歲以後開始重視減肥,然後試了各種方法減肥失敗或反彈,到最後摸索後減肥成功並且養成了好習慣。其中闡述了原生家庭,尤其是母親對她的影響,在與自己的內心和脂肪鬥爭過程中,打開了心結,區分“什麼是胃需要,什麼是心需要”,讓“自己成為了胃口的主人”。
這本書撼動我的是作者和母親的關係和受到的母親的影響。作者母親一直是胖胖的形象,但是年輕的照片並不是,她記憶中母親三十左右嘗試減肥,還讓父親吃飯的時候提醒自己要控制,可真當父親開口提醒的時候,母親卻怒了,她抱怨自己辛苦一天還要被限制飲食。這種事情太常見了,就在我身上發生過不止一次,我們明明有需求,還找到了方法,卻在最後敗給了自己,並且指責別人,這就是“心需要”,而不是“胃需要”。我們潛意識認為自己的付出和辛苦,值得飽餐一頓,而且比任何人都要多吃,一旦有人出來阻止就是對我們的付出和辛苦進行懷疑,潛意識的自尊心就會衝破一切,帶著憤怒一起給自己討個公道。
所以母親的減肥是失敗的,並且把這種思想留給了自己的兒女,而母親還做了一件事,讓作者更想和母親一樣,那就是收養了一個兒子。明明沒有必要卻非要這樣做,作者受到了巨大的打擊,她就這樣被忽視了,她想得到母親的重視,她努力學習還不夠,還要向母親靠攏,她希望變的更像她,於是也放肆的吃,放棄對身材的管理。也許有大部分人是無法理解這種想法,因為並非所有人都有原生家庭的影響,可是我能,我是家裡的二女,雖然家人沒有很強的重男輕女思想 但是那個年代,那個計劃生育的時期,我這種多多少少不被重視。什麼事都排在姐姐的後面,我多麼渴望我長得更像母親,因為她漂亮,因為更像她,她就會更喜歡我。可是我偏偏像父親,於是我從別的方面向她靠攏,我學著她做飯、幹活的樣子,說話的樣子,她喜歡燙髮,我現在也在模仿,這是一種無形的壓力,畸形的依賴,不受自己的大腦支配。我的母親從來沒讓我減肥,她喜歡自己能胖一點,她也讓我多吃點,她做飯好吃,討厭別人說她的飯不可口,我使勁的吃著,努力的讓她看見我,讓她開心,即使胃撐得難受,當她遞給我半個包子,我也能吃下去。而現在我學會了她的手藝,做飯越來越像她,我多吃一點就好像心裡就得到了滿足,所以我還是每次都吃撐才停下。母親討厭剩菜,最後一根豆芽我也不會放過,我已經忘記了從什麼時候養成的習慣,可是我卻記得母親嚴厲的臉。
作者談到大多數減肥人群都是混後女性,她們迷茫著,節食、運動、不吃晚餐,來達到減重的目的,可是絕大部分都是失敗,一個為人妻為人母的身份,各種條件都受到限制,就算意志力堅定的人有了效果,最後還是反彈。其實就是自己的觀念沒有明確:“過多的承擔責任”、“沒有對自己完全的接納,缺少對責任清晰的邊界線,你就會因為希望別人認可而過度付出”、“討好型人格”以及“沒有足夠的自我認可和自我尊重”。這裡每一點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婚後我們都想讓生活變得豐富多彩,飲食也是這樣,在抖音、小紅書上學習各種美食,想給孩子給家人做,一頓飯本來可以兩個菜,非要辛辛苦苦做四個,最後人少菜多吃不了,自己辛辛苦苦忙活一天的結果就是剩菜剩飯,含著淚也要吃光,有沒有?把自己當作神人,可以滿足家人各種需求,希望家人認可自己、誇讚自己、感恩自己;希望朋友對自己刮目相看;希望自己不要拒絕別人,得到別人的好感,哪一件都是表面上為了自己,實際上是難為自己。
文中作者講到了情緒管理,減肥就是和自己對抗,情緒上的波動在所難免。以前心情糟了,吃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即便是暴飲暴食至少胃是滿足的,現在胃裡得不到滿足,心情不好時就會誤以為自己需要滿足胃,戒除暴飲暴食的難度比想象中的大,“每一次發怒都不是由於我們自認為的原因”,“對於自己的事情要負責,別人的事要尊重,上帝的事要順其自然”,要改掉暴飲暴食的習慣,就要先認清自己、鍛鍊自己、提升自己。
“減肥”兩個字不是貶義,對於自己的身體,肥胖時,不把它看作影響你自信的敵人;苗條時,不把它當作你炫耀攀比的武器。從“忍受”減肥過程控制飲食和堅持多運動、“接受”與以前不同的新的生活習慣,到“享受”自己的改變。只有從根本認識減肥,做到心理能量足夠充沛,才能突破自己,開啟新的大門。
最後作者給自己的母親寫了感謝信,讓我不覺得流下眼淚,並不是自己的母親不愛自己,是你太執著記憶那些瑣碎的過往,忽略了感情傾注的重點,不是往事不放過你,是你放不過自己。減肥,聽著簡單的兩個字,在我這裡從新被定義,它不再是身材的苗條,而是心裡的慰籍,感謝作者徐徐老師,讓我共鳴,認清自己和努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