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太史小生
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戰略部署,從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具有決戰性質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消滅蔣介石賴以維持其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
自古逐鹿在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早在1948年春天,隨著劉鄧大軍進入中原戰場,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開始謀劃由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一起,進行淮海戰役,逐鹿中原。
淮海戰役是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的。濟南戰役後,國民黨政府在徐州周圍地區大量集結兵力,企圖利用在徐州交會的津浦、隴海兩鐵路線及密集的公路線,利於機動增援的方便,用重兵堵防的辦法阻止人民解放軍南下,以控制徐州,鞏固江淮,屏障南京,挽回敗局。
在國民黨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杜聿明指揮下,一共集結了黃百韜兵團、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孫元良兵團和馮治安、李延年、劉汝明等3個綏靖區部隊,連同從華中趕來增援的黃維兵團等,總計兵力近80萬人。其中大多數部隊是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和精銳部隊。
人民解放軍進入淮海戰場的部隊。計有華東野戰軍16個級縱隊。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華東軍區、中原軍區和晉冀魯豫軍區的地方部隊,共60餘萬人。
從數量上看,在淮海戰場即將進行的這場大決戰中。在敵我雙方力量對比上,人民解放軍並不佔優勢。對這次戰役,國共兩黨都非常關注。毛主席決心把敵徐州“剿總”所指揮的這一重兵戰略集團全部殲滅在長江以北。以減少將來人民解放軍強渡長江、解放江南的困難,加速中國革命勝利的程序。蔣介石強調說,徐蚌會戰(國民黨對淮海戰役的叫法——)實為我國家存亡之最大關鍵。
一、淮海戰役是一場國共雙方均投入重兵並決定國共雙方命運的空前大決戰
早在濟南戰役、遼瀋戰役進行中,毛主席就以從整個中國革命全域性考慮問題的戰略遠見,開始與華東野戰軍的陳毅、粟裕,中原野戰軍的劉伯承、鄧小平等前線指揮員函電交馳,共商逐鹿中原推進戰局的大計。
經過毛主席與前線指揮員的反覆思考、周密謀劃,絞於形成了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兩大野戰軍共同攜手,殲敵徐州“剿總”重兵戰略集團的方案。
1948年10月11日,中央軍委發出《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為了實施這一戰略決策,必須控制隴海鐵路,中原野戰軍發起鄭州戰役,奪取重要戰略樞紐、國民黨軍隊中原總兵站基地——鄭州。
1948年10月24日,鄧小平與陳毅、張際春等同志在鄭州原國民黨綏靖公署禮堂,召開中原野戰軍團以上幹部會議。鄧小平在會議上著重講了中原野戰軍東進的形勢和任務,要求繼續開展新式整軍運動,加強組織紀律性。此時,河南省會開封守敵懾於中原野戰軍的聲威東撤,鄧小平與陳毅率中原野戰軍乘勢東進。
10月31日,鄧小平等進駐河南省柘城縣,在兩天三夜的時間裡。他與陳毅等同志討論了關於淮海戰役統一指揮的問題,修改了鉗制國民黨邱清泉、孫元良、劉汝明3個兵團的作戰方案,並與劉伯承聯絡,共商阻止黃維兵團東進徐州的方案。
11月3日,鄧小平與陳毅到周圍幾個縣檢查工作,向豫皖蘇三分割槽黨政軍負責幹部傳達了中央關於淮海戰役的部署。在鄧小平的指導下,豫皖蘇中央分局組建了支前指揮部,在豫東永城設立了總兵站,相繼解放了豫東商丘縣、虞城縣。19日,鄧小平又電示中原野戰軍交通部在商丘建立中原軍區總兵站,負責轉運或分運軍用物資,以保證淮海戰役的需要。
1948年11月4日上午8時,華東野戰軍司令部正式釋出《淮海戰役攻擊命令》。
11月6日,華東野戰軍11個縱隊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向徐州以東的黃百韜兵團發起攻擊。其他各縱隊,也像下山的猛虎,撲向各自預定的目標。
當晚,華東野戰軍粟裕等將戰況報告給了中央軍委。毛主席於7日迅即覆電,完全同意粟裕等 6日電所述發起戰役的部署,同時指出:“非有特別重大變化,不要改變計劃,愈堅決愈能勝利。在此方針下,由你們機斷專行,不要事事請示。”毛主席的電報,表示了對前線指揮員的高度信任。
11月8日,中共地下黨員、國民黨軍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何基灃、張克俠在與華東野戰軍取得聯絡後,率第五十九軍和第七十七軍(大部)2.3萬人,舉行戰場起義。隨即在臺兒莊、棗莊地區進入山東解放區進行整訓。以後分別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三十三軍和第三十四軍。
何基灃、張克俠率部起義,使徐州東北大門洞開,華東野戰軍得以順利透過運河防線。迎頭截住黃百韜兵團的退路。從6日到22日,華東野戰軍主力在徐州以東碾莊地區。將企圖西撤徐州的黃百韜兵團全部殲滅。敵兵團司令官黃百韜走投無路,自殺斃命。
當華東野戰軍主力與黃百韜兵團激戰時,中原野戰軍主力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切斷徐蚌線,攻克徐州“剿總”的重要補給基地——宿縣,完成了對徐州之敵的戰略合圍。
這時,毛主席敏銳地預見到,淮海大戰的勝利將會對整個中國革命的全域性產生重大影響。11月16日,他以政治家的遠見卓識、戰略家的深謀遠慮、革命家的雄才大略,起草了一封永載史冊的致華東、中原等黨政軍負責人的電報:
“此戰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國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決。望從這個觀點出發,統籌一切。統籌的領導,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五同志組成一個總前委,可能時,開五人會議討論重要問題,經常由劉、陳、鄧三人為常委,臨機處置一切,小平同志為總前委書記。”
這樣,毛主席就將淮海前線兩大野戰軍數十萬大軍的統率權授予了總前委和鄧小平。對毛主席的這個重大決策,鄧小平幾十年後仍記憶猶新。
他在會見編寫第二野戰軍戰史的老同志時指出:“迎接淮海戰役的時候,總的形勢很好。東北戰場取得了勝利,這對全國鼓舞很大,西北也穩住腳,中原三足鼎立。淮海戰役是二野、三野聯合作戰,用毛主席的話說,二野三野聯合作戰。不只是增加一倍兩倍的力量,數量變,質量變,這是一個質的變化。淮海戰役成立了總前委,由五個人組成,其中三個人是常委,我當書記。”
從此,淮海戰役總前委正式成立,行使統指揮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兩大野戰軍,領導淮海前線政治、軍事和作戰的全權。這是淮海戰役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
二、殲滅黃百韜兵團後,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取得勝利。第二階段的攻擊目標如何確定,是戰局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
一開始中央軍委命令華東野戰軍吸引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東進,尋機殲其四五個師,爾後視情況圍殲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或攻取徐州,或打黃維兵團,但因邱清泉兵團不敢貿然東進,始終背靠徐州,人民解放軍無法將其退路切斷。
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勝利結束,在中原野戰軍配合下,華東野戰軍於碾莊全殲黃伯韜兵團。第二階段怎麼打?當時的華東野戰軍參謀長張震回憶說:“小平同志審時度勢,一看到這個情況,只有把黃維兵團殲滅,因為黃維兵團也已經走得精疲力竭了。同時他也離蚌埠比較近,那面南京的部隊逼近。把南京和徐州拉開,所以決定先打黃維兵團,以後再集中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消滅杜聿明兵團。”“黃維兵團是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所以中原野戰軍的任務是非常艱鉅的。”
參加過淮海戰役的國防大學原校長朱敦法說:劉鄧指揮的中原野戰軍情況怎樣呢?1947年渡過黃河殲滅國民黨軍九個半旅以後,接著又千里躍進,挺進大別山。千里挺進大別山,這是在解放戰爭史上相當有意義的一筆,但是有一個問題,中原野戰軍也遭受了極大的損失。當時的非戰鬥減員很多。在這種情況下,要消滅黃維兵團是要下很大決心的。
鄧小平等經過縝密考慮,給毛主席發電,同時抄送華東野戰軍,建議先打黃維兵團,再打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毛主席第二天覆電:“(一)完全同意先打黃維;(二)望粟(裕)陳(士榘)張(震)遵劉陳鄧部署,派必要兵力參加打黃維;(三)情況緊急時機,—切由劉陳鄧臨機處置。不要請示。”
黃維兵團共12萬餘人,轄有第十軍、第十四軍、第十八軍、第八十五軍,一共4個軍,是國民黨軍隊的精銳兵團之一。其骨幹部隊第十八軍即原整編第十一師,為陳誠一手培植,美械裝備,軍官都是軍校畢業生,是陳誠軍事集團的“老底子”,也是陳誠起家的“本錢”,系敵軍“五大主力”之一。
在國民黨軍中,陳誠集團的“土木系”之說即源於“十一”師和“十八”軍。黃維兵團裝備精良,訓練充分,有實戰經驗,是一個頑敵。
11月25日,中原野戰軍主力將黃維兵團團團包圍於雙堆集地區。
在殲滅黃維兵團的作戰中,鄧小平主動擔負了戰役的具體組織指揮工作。在總前委下定戰役決心、擬定戰役計劃之後的一天上午,鄧小平對同在總前委作戰室辦公的劉伯承、陳毅說:“兩位司令員同志,我比你們小几歲,身體也比你們好一些,具體工作讓我多做些,夜間值班我也多值一些,這是應該的喲!”
劉伯承和陳毅聽了以後,先是爽朗地哈哈大笑,爾後,陳毅表示:“我們既要竭盡全力,恪盡職守,又要尊重政委的意見喲。”接著,劉伯承說:“在我們這把年紀裡,這樣的會戰、決戰,已不會很多啦,我們理應努力工作,拼命完成任務喲!”
鄧小平很謙遜地說:“大的決策指揮,還是靠兩位司令員,靠我們三個‘臭皮匠’,只是具體工作由我多做些。”然後,鄧小平正式向作戰科同志宣佈,一般事情多找我(鄧小平)請示報告,重大事情同時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共同研究處理。
在殲滅黃維兵團的過程中。鄧小平總是天天守在作戰室裡,特別是夜間,每天值班都要到深夜,甚至到下半夜,一直等到各縱隊戰鬥情況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化時,方才放心離去。劉伯承、陳毅、鄧小平3人每天共同商定各縱隊的作戰任務,然後向各縱隊指揮員傳達和部署。
對各部隊的戰鬥進展情況,鄧小平除隨時聽取作戰科值班員彙報外,幾乎天天都親自找各縱隊領導同志聽電話,一方面督促檢查對作戰計劃、命令的執行情況,另一方面直接瞭解戰鬥進展情況,掌握第一手材料和最新戰況。
三、鄧小平在作戰指揮中,既強調高度的集中統和嚴格的紀律,又特別注意做部隊尤其是各級幹部的思想政治工作
當時,就中原野戰軍的兵力、裝備、彈藥等各方面的實際情況看,殲滅維兵團無疑是付出較大的代價去啃一塊“硬骨頭”,其困難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從實力上看,敵我雙方兵力均為12萬人,但中原野戰軍不佔優勢。因為中原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二縱隊、第三縱隊、第六縱隊,經過挺進大別山和堅持大別山的鬥爭,各方面消耗較大。一直沒有機會得到及時的休整和補充。
二是從編制上看,黃維兵團是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兵團,人員編制齊裝滿員。中原野戰軍連續多年征戰。遠離革命老區,編制不全,兵員不充實,6個縱隊除第一縱隊、第四縱隊是9個團外,第二縱隊、第三縱隊、第六縱隊各只有6個團,第九縱隊只有5個團。參戰各縱隊平均每個縱隊只有1.5萬多人。其中第二縱隊、第十一縱隊則只有一萬兩三千人。
三是從裝備上看,黃維兵團裝備精良,天上有空軍配合。飛機掩護,地上有大炮、坦克、裝甲車開道,是國民黨軍隊中現代化裝備較強的部隊之一。中原野戰軍則重炮很少,彈藥奇缺,真正是“小米加步槍”。
針對這種實際,鄧小平從中國革命全域性和解放戰爭的全域性利益考慮。在戰前中原野戰軍召開的縱隊領導幹部會議上,鄭重指出:“要不惜一切代價,在華東野戰軍協同下,堅決完成殲滅黃維兵團的任務。”
在殲滅黃維兵團的戰役過程中,特別是在第三階段,鄧小平在電話中反覆向各縱隊領導同志指出,要堅決貫徹黨中央、毛主席關於殲滅敵重兵集團於淮河以北的指示,要同千里躍進大別山一樣,服從大局,不畏艱險,不怕犧牲。
鄧小平特別強調:“我們要以破釜沉舟的決心,不惜最大犧牲,殲滅黃維兵團,即使中原野戰軍打光了,能消滅這支王牌軍也是值得的。”
新中國成立後擔任過國防部部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秦基偉回憶說,淮海戰役聚殲黃維兵團,對中原野戰軍來說,猶如“瘦狗拉硬屎”,是非常艱苦的一仗。
小平同志反覆向各縱隊領導講:要服從大局,準備“燒床鋪草”(南方習俗,死了人要燒床鋪草,此處意即準備犧牲自己),即便把自已的部隊打光了,只要能吃掉當面這坨敵人,也算是盡到了我們的歷史責任。
他強調,革命總有一個時候要過關。在過險關的時候,就是要不怕苦、不怕死,寧肯向最嚴重的方向作準備。思想上有了準備,行動上才敢於排除—切困難壓倒一切敵人,置之死地而後生。
鄧小平的話極大地鼓舞和激勵了中原野戰軍全體指戰員的戰鬥意志。廣大幹部戰士,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不怕疲勞,不怕困難,不怕犧牲,連續作戰,雖然傷亡較大,但士氣愈戰愈高,戰鬥力愈戰愈強。戰鬥中幹部傷亡,班長、戰士、通訊員、司號員、衛生員等挺身而出,自動代理連長、指導員,組織繼續戰鬥,直到取得戰鬥勝利。
鄧小平身為總前委書記,既要負責戰役全域性的決策、謀劃,又要主動多承擔殲滅黃維兵團作戰的具體組織指揮工作,還要具體領導中原野戰軍的工作。
凡是敵情的變化、戰況的進展、通訊聯絡的暢通、兵員的增補、部隊組織的調整、武器彈藥的補充、後方對部隊生活的保障等。無不親自過問。重要的則親自處理,並組織有關部門與人員負責工作的落實。
11月26日,毛主席致電總前委:“黃維被圍,有殲滅希望,極好極慰。但請你們用極大注意力對付黃維的最後掙扎。”當時的中原野戰軍第九縱隊第二十六旅旅長、後來的南京軍區司令員向守志上將回憶說:“蔣介石派出300多架次飛機飛臨雙堆集地區,從空中支援黃維兵團。”“但我軍陣地與敵人陣地犬牙交錯,交織在一起,在空中難以分辨,敵機既不敢掃射,也不敢投彈,只能在空中虛張聲勢而已。”“敵機投下的大量餅乾、燒餅、罐頭等食品,有許多都落在我軍的陣地上,被我們的戰士拿來改善生活。”
11月27日拂曉,被人民解放軍合圍於宿縣附近雙堆集的黃維兵團以4個主力師為先導,在空軍、大炮、坦克的掩護下,傾其全力企圖突圍。在突圍中,中共地下黨員、黃維兵團第一一〇師師長廖運周率部5500餘人舉行戰場起義,並反戈一擊,打亂了黃維兵團的突圍計劃。
黃維兵團突圍失敗後,調整部署,以村落為基點,用坦克、汽車及大量器材構築了許多掩體,形成環形防禦陣地,轉入固守。殲滅黃維兵團,確實是一個硬仗。其戰況的激烈程度,從鄧小平、張際春給中央軍委的報告中可見一斑。
鄧小平、張際春的報告中寫道,“從十一月二十五日至十二月二日這七天,一方面是我們逐步壓縮敵人,完成了嚴密的封鎖包圍陣地,一方面是敵人調整部署收縮成了縱橫十華里地區極堅固的防禦陣勢。……在這七天中,敵人曾多次向我陣地猛攻,以二十七、二十八兩天最為猛烈。二十七日敵曾以四個主力師向東南方向我六縱陣地猛攻,均被我擊退,廖運周師亦乘敵出擊時就勢起義。”
四、這7天,是淮海前線總前委,尤其是總前委書記鄧小平最緊張的7天
總前委常委劉伯承、陳毅、鄧小平均在臨淮集以北的小李家村指揮,從這裡可以俯瞰通往臨淮集的公路,一直展望到透過澮河的大石橋。作戰室設在村中的一個大院子裡,劉伯承、陳毅、鄧小平住在村邊一個偏僻的小院子裡。
12月5日,總前委下達《對黃維作戰總攻擊的命令》。次日下午4時30分,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一部,分為東集團、西集團、南集團,向敵軍發動全線總攻。12日,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致信黃維。命令其立即放下武器,停止抵抗,向人民解放軍投降。
黃維執迷不悟,繼續負隅頑抗。作戰至15日,黃維兵團4個軍、1個快速縱隊共12萬人全部被殲,兵團司令官黃維、副司令官兼第八十五軍軍長吳紹周等高階將領,亦被人民解放軍生俘。
黃維回憶說:“當突圍的命令下達後。各部爭先恐後地逃命。有的提前就開始突圍,特別是戰車營,在將近黃昏時,因其停車場受到解放軍的激烈炮擊,以致戰車紛紛移動,引起其他部隊的誤會,各自亂跑,而為解放軍立即發覺,層層截擊。所謂突圍,實際上是亂跑。
至此,計四個軍十個師約十幾萬人的第十二兵團,除少數漏網者外,悉數被殲。至於國民黨軍師長以上幹部,除副司令官胡璉,副軍長谷炳奎,師長尹俊、王靖之、張用斌等逃跑之外。我和軍長吳紹周、覃道善、楊伯濤,副軍長王嶽,師長王元直、尹鍾嶽、夏建勳、潘琦等均被解放軍生俘。”
戰後,鄧小平在寫給毛主席的綜合報告中說:“殲黃維兵團時各部均下了最大的決心,不顧任何代價,殲滅黃維兵團的意志一直貫穿到下面;故在整個作戰過程中,各縱隊雖經過三次到四次的火線編隊,沒有叫苦的,但是在總攻的時候,中野各縱傷亡達2萬餘人,氣已不足,結果使用了華野兩個縱隊才解決了戰鬥。……戰後各縱一致感覺中野不充實,以不能獨殲黃維,增加華野過大負擔為憾。”
作者簡介:太史小生,歷史領域愛好者,特別是熱衷於黨史、軍史的閱讀與寫作。一直希望更清晰地去回望歷史,更理性地看待歷史,更流暢地書寫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