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莎士比亞同名戲劇改編的法語音樂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是一部巡演足跡遍佈40多個國家的經典音樂劇。近日,中文版《羅密歐與朱麗葉》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上演,這一經典之作終於有了首個官方授權的中文版。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家喻戶曉,以它為藍本的音樂劇能長演不衰,音樂是重要的原因。法語音樂劇一向以音樂流暢著稱,“羅朱”也是如此,其中最經典的唱段當屬《世界之王》。此番以中文版的形式唱響,一聽到氣勢磅礴的旋律,觀眾心裡就知道:“它來了,它帶著令人上頭的旋律來了!”這首歌由蒙太古家的羅密歐和他的兩位朋友演唱,道出他們無拘無束、崇尚自由的生活態度。中文版演員們的重唱也為全劇的宏大氣勢奠定了基調,結尾時全體演員齊唱它返場,也讓人動容。
不得不說的是劇中的群舞場面。原版“羅朱”就非常看重群舞,中文版沿用了群舞的大場面,讓整場音樂劇像一場華麗的盛會。劇中,兩大家族的族人分別身穿紅藍兩色的服裝,象徵壁壘分明的兩個陣營,舞臺上人數眾多,大段大段的舞蹈表現了兩個家族的鬥爭,其中每個舞者都有不同的“劇情”,與本家族的同伴、對方家族的“敵人”互動,再加上紅藍色服裝的視覺衝擊力。在欣賞音樂的同時,舞蹈也成為本劇的一大亮點。相比於原版,中文版聲光電的配備標準更高,紅藍燈光的變化、舞美的設計讓整體效果變得更加炫麗。
“羅朱”中還有一位死神的角色,它的出現給整部劇營造出詭秘的氣氛。中文版飾演死神的演員舞技高超,舞蹈動作中融入了中國古典舞的元素,一動一靜間更容易引導觀眾的情緒走向,與原版相比也與眾不同。
不可否認,中文版的“羅朱”也有一些讓人覺得意猶未盡的地方,比如臺詞的譯配。這原本就是中文版音樂劇長久以來的“痛處”,原版音樂劇的旋律走向,必然與法語臺詞的發音方式、語流走向相契合,中文版在製作中保留了原版的音樂,在此基礎上做歌詞寫作,還要注意兩種語言背後的文化差異,難度不小。
這一版譯配的整體風格是文雅對仗,字幕屏上的文字十分規整。聽得出來,作為音樂劇的臺詞,個別語句是為了優先保證契合旋律才確定下來的,只有歌詞不倒字才能讓演員更“好唱”,但在表意上勢必有所取捨。此前業內曾有討論,製作中文版音樂劇是否費力不討好?譯配就是其中一個討論焦點。中國觀眾對母語的要求必然更高,再加上原版“白月光”在前,難免比較,這也是留給音樂劇譯配從業者的一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