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6日,毛澤東乘專列離開北京,前往蘇聯訪問。
12月中旬,之前與中共交往既不密切也不深入的越共,突然派出代表李班、阮德瑞來京,向主持國內日常工作的劉少奇提出了大規模援助的請求:1000 萬美元現款、3個師的軍事裝備和後勤物資,以及派遣軍事幹部到越南協助指揮作戰。
當時的越共,處境甚為狼狽。雖有10萬餘人的軍隊,但武器落後,彈藥不足,缺衣少糧,紀律渙散,士氣低落。各級軍官都是學生娃出身,沒有戰爭經歷,更談不上指揮經驗,“當雙方互相開火,他們便不曉一切。”在佔據優勢的法國殖民軍面前,處處被動挨打,只得退駐北越一帶的山區、農村。越共會議認為,尋求中共援助,是擺脫困境的唯一辦法。
劉少奇認為越共的胃口太大,建議先派軍委辦公廳主任羅貴波攜電臺前往瞭解情況,“然後再派軍事幹部”。
正在莫斯科的毛澤東,接到劉少奇來電,對援越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他當天回電劉少奇,讓越共立即“派一個政治上負責任的代表團”來訪,並指示對越方應“盡力援助”,“看成自己的同志一樣”。
胡志明來華
1950 年1月下旬,60歲的越共主席胡志明,化裝成傷兵,頭纏繃帶,光著腳板,徒步走了17天,在廣西軍區保衛部30多名指戰員、四野151師的接應下,從廣西水口關秘密進入中國。
隨後,胡志明一行從廣西來賓坐上火車,於1月25日抵達武漢。
劉少奇這時才從中南局發來的電報中得知, “負責任的”越共代表是胡志明本人,建國後到訪的第一位外國元首——中越已於1950年1月18日宣佈建交。
1月30日,胡志明到達北京。
在當晚舉行的歡迎宴會上,胡志明提出富有想象力的要求,包括支援飛機、雲南地區部隊入境作戰等。
劉少奇表示,中國願意幫助越南的抗法鬥爭,即使由此引起法國的不滿而推遲對新中國的承認也在所不惜,具體內容要等他同毛澤東面談之後確定。
胡志明認為,為見到毛澤東而在北京等一個月 “不可能”;而前去蘇聯,他擔心離開“戰鬥崗位”時間過長。
毛澤東立即回電,力邀胡志明訪蘇。
2 月6日,胡志明從旅大乘機,抵達了莫斯科。
斯大林會見了胡志明, 不過象徵意義更大一些。他說:“中國革命的勝利證明,中國已成為亞洲革命的中心,我們認為,幫助越南打法國人的工作,主要由中國來承擔更為適宜。”
2 月17 日下午,毛澤東、胡志明乘火車離開莫斯科。
回到北京後,毛澤東對胡志明表示:“我們是同志加兄弟,還是近鄰,在軍事上、物資上儘量援助你們,是應該做的。”
派遣軍事顧問團
1950 年3月9日,羅貴波一行抵達越北,他與胡志明、武元甲等人研究以後,一致認為當前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中越邊界的高平、老街地區發動一場戰役,打破長期阻隔中越交通的法軍封鎖線,以保證援越物資能順利運往越南。羅貴波還提出派遣一批從營到軍級的幹部,前往越軍擔任軍事顧問。
接到羅貴波報告後,毛澤東召集會議商討。他在會上說:“我們援助越南是完全無償的,沒有任何條件的。我看凡是越南實際需要的,我們又有的,就盡力提供,物資要給,軍事顧問也要派。”
毛澤東指示羅貴波:“凡可能者均應答允之”,“援助問題可以更慷慨一些。”
從4月開始到9月,為了實施邊界戰役,中國立即向越共提供了各種槍支15700支,各種火炮及火箭筒 500 餘件,以及大量彈藥、糧食、藥品和通訊器材,並有5個主力團共2萬多越軍進入中國邊境地區,接受大規模運動戰協同訓練。
4月17日,軍委向各野戰軍下達抽調幹部組建顧問團的命令。組建工作於 5 月中旬完成, 共調集從兵團級到營級幹部59名,連同其他工作人員共281 人,由韋國清任團長。
6 月 27 日,毛澤東接見了軍事顧問團的40多名團以上幹部。他在講話中提出,“不要看不起人家”, “要有老實、謹慎的態度”,“不能擺大國的架子”,“當顧問就是當參謀,要多作調查研究,出主意,想辦法,但不可包辦代替,更不能發號施令、強加於人。“
毛澤東還“有些激動”地談到紅軍時期的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在毛澤東心目中,李德不僅給中共的事業造成莫大損失,而且“包辦代替,盛氣凌人,指手畫腳,強加於人,像個欽差大臣,神氣十足。”毛澤東決不允許大家變成李德第二。
越方點將林彪
在軍事顧問團沒有進入越南以前,胡志明親自點將,請林彪先去越南,協助籌劃與組織中越邊界地區的作戰。
胡志明為何要點將林彪呢?
這跟越軍之前接觸的主要是四野部隊有關。林彪在越軍心目中就是百戰名將,他的軍事著作,被越軍視為經典教材,反覆研讀。
朱德等人認為胡志明的要求可以答應。
毛澤東卻一口否決了。
他說:“如果林彪去了,不是他給胡志明當顧問,而是胡志明給他當顧問。”
毛澤東認為,去一國當軍事顧問,是去當參謀,不能發號施令,固執己見。
林彪能當好參謀嗎?
大家一聽有道理。
周恩來提議由陳賡入越。
毛澤東同意: “陳賡確實是合適的人選。”
陳賡性格開朗、幽默,善於跟人打交道,軍事才能也非常突出。
7 月7日,陳賡率領二野調給顧問團的人員,離開昆明赴越。
8 月 9 日,軍事顧問團由南寧啟程,途經田東、百色、靖西,在8月12日拂曉到達越南高平省廣淵地區人民軍邊界戰役前線指揮部駐地。
9月16日,邊界戰役打響,10月23日勝利結束。此次戰役,越軍取得了空前勝利,全殲法軍8000餘人,解放了長達750公里的邊境地區,使越北根據地與中國連成了一片。
在我方軍事顧問團的幫助之下,人民軍經過實戰鍛鍊、軍事訓練、新式整軍和組織裝備整編等,實現了從游擊戰到運動戰、攻堅戰的轉變,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11月1日,陳賡完成既定任務後回國。
越軍總司令武元甲對陳賡評價非常高:“他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將軍,一位富有國際主義精神和意志堅強的革命戰士,一位忠實、親切、重情誼、充滿樂觀和熱愛生活的人,他是越南人民軍的偉大朋友。”
分歧的由來
據統計,在抗法援越期間,中國是向越共提供了巨大援助,包括各種槍支15.5萬多支、槍彈5785萬多發、火炮3692門、汽車1231輛、軍服140萬多套、糧食和副食品1.4萬多噸、油料 2.6萬餘噸,以及大量其它各類物資。
但我方軍事顧問團很快發現了越方的三個問題。
一是越共似乎摸透了中方的心思,以“同志加兄弟”的名義,獅子大開口。
1951年初,中方感到,越方“隨便開出要求援助的貨單,有時數目極大,甚至完全不近情理”。
雲南地區的部隊報告,越共“要求數目太大,實無力供給”。
羅貴波曾經當面向毛澤東直陳,越方提出的“援助計劃太大,要求過高”。
二是浪費嚴重。
南寧方面報告,援助越方250 輛汽車他們只領走 65 輛,而且交送越方的物資“保管甚差”, 公路兩旁“遺置很多彈藥”,都已經生鏽不能使用,僅運回的報廢彈藥就有300 餘噸。
1951年3月18日,胡志明要求支援1500噸大米、150 輛汽車、夏衣10萬套等。
5月15日,胡志明又一次電告中共,越南“正處於青黃不接期間,如無援米必告斷炊”。他提出再迅速提供 1500噸至2000噸大米。
6月20日,雲南方面反應,越方沒有接運這批糧食的能力,而且管理十分混亂,3月份送去越南老街的500噸糧食,迄今仍未運走,“再送去恐受損失”。
三是猜忌心重。
據韋國清向毛澤東的彙報,越軍的高階幹部中有人認為,中方軍事顧問團在戰略謀劃中,主要目的是為了鞏固中方的邊境地區,“是因為對中國有利”。
1953 年夏季,中方軍事顧問團開始策劃冬季作戰。這時越軍幹部中再次出現波動,用韋國清的話說就是“舊病復發”,他們再次猜疑中方作戰計劃的動機,認為去打紅河三角洲才過癮。
越軍的冬季攻勢後來很快發展成奠邊府戰役,加快了勝利的程序。
1954年7月,各方在日內瓦達成停戰協議,法國從越南撤離,援越抗法即告結束。
作為新中國第一次大規模軍事援外行動,抗法援越中形成的主要原則和獲得的主要經驗,對中國援外政策造成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