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如果孟子還能再活500年,那他一定會後悔自己曾經說過這番話。
在孟子身後的500年間,中國出現了太多的王者。即使用最嚴格的標準來衡量,起碼也有兩個人可以入選“王者”之列,那就是秦始皇和漢武帝--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的總設計師。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了中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統一。這一年,在掃平天下的戰爭接近尾聲的時候,秦王朝召開了幾次御前會議,制定了國家的總體原則框架。
其中的一次會議上,秦帝國第一任丞相王綰與廷尉李斯進行了一次著名的辯論。以丞相王綰為代表的“封建派”主張為了鎮撫六國故地,應該在那裡冊封始皇帝的子弟們為諸侯王。而以廷尉李斯為首的“集權派”則認為,分封諸侯是周王室的做法,從春秋、戰國的歷史教訓來看,這種做法是天下大亂的根源,因此不應該分封諸侯。
秦始皇最終採納了李斯的建議,但是為了防止六國故地的叛亂,他將全國的名族富戶全部遷往咸陽,並經常巡視全國,企圖用皇帝的威儀和一系列的鐵血政策鎮撫天下。可是他太小看天下百姓了,在對秦的亡國之恨和對高壓暴政的強烈不滿的共同驅使下,秦始皇死後第四年,輝煌一時的秦王朝便滅亡了。
作為秦王朝的繼承者,漢高祖劉邦和他的智囊團隊對秦朝的迅速滅亡進行了認真細緻的分析,他們得出的結論之一就是秦王朝未能在六國故地分封諸侯,所以才會導致農民起義時各個地方政府的迅速瓦解。因此劉邦便將冊封諸侯王立為基本國策之一。
其實人民起來反抗的是暴政,與有沒有諸侯沒有多大關係。相反正如李斯所說,諸侯是禍亂的源泉。無論是王國的創立者還是繼承人,諸侯們的主要政治對手就是皇帝。有野心的,想當皇帝;沒野心的,也怕被勢力最大的皇帝消滅。而皇帝也因這些其心難測的地方軍閥而寢食難安。在這種情況下,西漢自立國之初,便發生了許多諸侯與皇帝之間的傳奇故事。
直到歷史上另一位強人漢武帝登場,諸侯與皇帝間的鬥爭才慢慢平息了下去。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漢武帝頒佈“推恩令”,從此中央集權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在漢武帝的鐵血政策下,雖然此後諸侯王的爵位依舊存在,但他們再也不能興風作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