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最早是為人跨越溝谷、河流而發明的。那些供人跨越小溪而擱置在小溪兩岸之間的樹幹,就是最早的橋。人們給予這種橋一個美稱——獨木橋。
公元前8世紀,架設在巴比倫幼發拉底河上的橋,是最早見於歷史資料中的橋。還應注意的是,人類在發明用固定的橋來跨越水面的同時,還將船隻一艘接一艘地橫向連線在一起,供人渡河之用。其實這也是一種偉大的發明,人們將它稱之為浮橋,這是因為此種橋浮在水面之上的緣故。公元前512年,波斯國王入侵東南歐時,就用674條船連成了兩座浮橋,讓軍隊從達達尼爾海峽順利透過。
從古到今,木橋、石橋、鐵橋、鋼橋和鋼筋混凝土橋這樣幾個階段,構成了一部橋的發展史。公元前621年,古羅馬人利用木料造了一座長達150米的橋。更加讓人驚歎的是,公元前50年,他們就建成了一座420米長的木橋,而且只用了10天的時間。這充分說明,古羅馬人的造橋技術非常高超。
在造橋方面,羅馬的重大貢獻共有兩項。一是發現了天然的液體水泥。這種物質是製造石灰沙漿的重要原料,供建造水下的橋基用。二是發明了“圍堰壩”法建造橋墩。這種造橋方法,是用木樁先將河道中要建造橋墩的地方圍起來,再將裡面的水抽去,這樣就可以在乾燥的場地上建造橋墩了,這種方法叫“沉箱法”,一直到今天還被人們使用。
中國人在造橋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成就。河北境內的趙州石橋非常有名,設計者是一位名叫李春的隋朝工匠。這是一座單孔石拱橋,跨度達37米,不但設計合理,造型也非常漂亮。雖然此橋已經度過了1400個春秋,卻依然傲然挺立。
在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提出,可以依據梁的結構理論展開造橋工作,這一觀點得到世人贊同,橋樑建造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科學。
1779年,英國人以鐵為原料造了一座橋,開了鐵橋鑄造的先河。到了19世紀,鐵橋被人們廣泛接受,出現了許多跨度越來越大的鑄鐵拱橋,還有鑄鐵懸臂橋、鑄鐵架橋。
鐵橋
19世紀末期,歐洲造橋業開始使用鋼筋混凝土。後來,預應力鋼筋混凝土問世,使強度得到成倍提高,而成本成倍下降。正因為這個優點,在建橋材料中,鋼筋混凝土成為理想之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被各國廣泛地用來建造大跨度的懸臂橋。
現在,橋樑的種類越來越多,主要可分為4大類:梁式橋(桁架橋)、拱橋、懸索橋(吊橋)、懸臂橋。另外,現代出現的新橋大多采取混合型橋的造法,如斜拉索橋(斜拉橋)。在中國,這種橋的代表是20世紀90年代上海黃浦江上的楊浦大橋、南浦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