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庚戌年,宣統二年
本年無大事,然如暴風雨之前夜,黑雲壓城,甲光向日。
(1911年)辛亥年,宣統三年
關鍵詞: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南北和議
4月,黃興率革命黨人一隊,直撲兩廣總督衙門,未克。廣州起義失敗。時人收烈士骸骨72具,葬於東北郊之黃花崗,故亦稱“黃花崗起義”。中有一人,曰林覺民,留《與妻書》一封,烈士衷腸,英雄俠骨,令人不忍卒讀。起義雖敗,然浩氣長貫日月,革命已入人心。
5月,清廷下令鐵路國有。此事本無可厚非,然強取豪奪,補償不善,且權利流失於英法,遂形成全國性之保路風潮,尤以四川保路運動最為激烈。蓋全國新修鐵路,集中在粵漢、川漢兩線。四川總督趙爾豐屠殺抗議者,釀成成都血案,激起民變。四川保路同志軍武裝起義。湖北駐軍,調赴鎮壓。
武昌空虛,機不可失。新軍中之革命黨人乘機發難,於10月10日發動武昌起義,光復漢口、漢陽。孫文、黃興不在武昌,熊秉坤、孫武、蔣翊武、張振武等皆名微,乃以新軍協統黎元洪為都督,成立湖北軍政府,宣佈中國為“中華民國”,主權在民,號召各省響應革命,推翻清廷。
湖北新軍,有“共進會”、“文學社”之革命組織。何謂之“文學社”?蓋以掩人耳目。不期炸彈誤爆,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三人被捕殉難,名單失落,起義提前,此雙十日也,後國民政府定以為“國慶日”。今日武漢有彭劉楊路,蓋追念此黎明前最黑暗時刻之三烈士。三人英名不朽,英雄浩氣常在。
烽火熊熊,武昌號“九省通衢”,武昌一舉而天下響應,大有燃遍全國之勢。清廷迅速起復袁世凱,授內閣總理大臣,令其統領北洋軍,南下“剿匪”。蓋北洋軍乃袁氏打造之清廷第一軍力,唯聽命於袁氏。民主雖人心所向,然北洋軍力,遠在新軍之上,漢口、漢陽復為北洋軍奪得,武昌亦危,然袁氏不欲“剿滅亂黨”,別有盤算。遂議和。
11月26日,英駐漢口總領事葛福出面調停。12月2日,南北雙方達成武漢地區停戰協定,同日,革命軍攻佔南京。長江全線,聯為一氣;南方各省,均告光復。12月18日,北方代表唐紹儀、南方代表伍廷芳,於上海英租界達成全面停戰協議,並秘密磋商清帝退位後之優待辦法,及孫氏去職與袁氏繼任總統之事宜,史稱“南北和談”。
武昌首義,各省響應,不期竟克全功。12月29日,十七省代表於南京選舉,孫文以十六票當選為臨時大總統,議決改用公曆紀年。
(1912年)壬子年,民國元年
關鍵詞:宣統退位、袁世凱任大總統、國民黨成立
元日,孫文宣誓就職,定國號為“中華民國”,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以五色旗為國旗。
2月初,彭家珍刺殺良弼成功,成“壓死駱駝之最後一根稻草”。良弼者,清宗室少壯派之能人。此人一死,清室悚驚,後十數日,清帝退位。民國何以刺殺居多?蓋時為人治,而炸彈威力巨大且易制易得也。此皆精英,可以不死而死之,蓋以生命發大慈悲大願力,以血肉拯國家、濟蒼生。汪精衛亦曾刺殺攝政王載灃,不成被捕,有“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之句。
2月12日(臘月廿七),時值隆冬,滴水成冰,隆裕太后詔告退位,兩千年帝制,遂告終結。當初溥儀登基,年僅兩歲,見階下生人無數,啼哭不止,其父醇親王載灃哄撫曰:“快完了,快完了”,一語成讖乎?不然,天下大勢所趨,螳臂豈能阻之。
清帝既退位,2月13日孫文辭職,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並透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教育總長蔡元培為特使,率團迎袁南下。袁氏不欲南下,蓋南京為革命黨之大本營,而北京乃北洋之勢力範圍。相持不下。袁氏令人作亂,稱北方不平,不敢輕離。遂罷。
3月,唐紹儀任(首任)內閣總理,南下組閣,4月初復歸北京,內閣亦隨遷往北京。
為謀求控制國會,革命黨方面,以同盟會為主,聚合五黨。8月25日,六黨於北京舉行合併大會,宣告國民黨成立,選舉孫文為理事長,黃興、宋教仁等7人為理事。設本部於北京,宋教仁代理理事長,黨務實由其負責之。
是年,泰坦尼克號於北大西洋觸冰山沉沒。
(1913年)癸丑年,民國二年
關鍵詞: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
年初,國民黨於國會選舉中大勝,宋教仁著手組閣,欲以國會鉗制總統權力。3月20日,宋氏於上海滬寧車站遇刺,兩日後不治身亡,年31歲。世多謂袁氏為背後主使。種種跡象,皆指向袁氏。真相昭然若揭,幾成定論,然如何應對處之,國民黨意見不一,孫文力主武裝討袁,多數人倡言法律解決。
4月,袁世凱與五國銀行達成2500萬英鎊之善後大借款。5月初,北洋第六師、第二師相繼入鄂,統制湖北,監視江西。
6月,袁世凱罷贛督李烈鈞、粵督胡漢民、皖督柏文蔚。李烈鈞於7月8日至江西湖口,成立討袁軍,宣佈江西獨立,向駐九江之北洋第六師發動進攻。戰幕拉開,戰端再起。隨後蘇、皖、滬、粵、閩、湘、渝等地,相繼宣佈獨立,加入討袁行列。
然討袁軍倉促上陣,協調不力。江西戰線,北洋第一軍於7月25日攻克湖口,8月18日佔領南昌。江蘇戰線,討袁軍於7月16至22日間,與北洋第二軍及張勳所部會戰于徐州,不利,直退南京。上海方面,討袁軍進攻製造局亦屢攻不克。其餘各省動員起兵遲緩,湘、粵、閩北援之師遲遲不發。7月28日,黃興見大局無望,離寧出走,何海鳴等作最後一搏,亦不成。討袁軍全域性動搖,各地相繼取消獨立。後何氏寓居香港,成“鴛鴦蝴蝶派”一大作家。
9月1日,南京失守,革命失敗。孫中山、黃興、李烈鈞等流亡日本。11月4日,國民黨亦被袁世凱解散。因其在“辛亥革命”之後,乃稱“二次革命”,又稱“癸丑之役”,以其戰事主要在江西、南京二地,又稱“贛寧之役”。
(1914年)甲寅年,民國三年
關鍵詞:中華革命黨成立、一戰爆發
既流亡海外,為集結革命力量,恢復革命精神,乃於日本重組中華革命黨。孫文親擬誓約,曰凡入黨者須絕對服從其領導,無論何等資歷,皆須重立誓約,加按指印。
眾議以孫文為總理,黃興為副。然黃克強以為天下非一姓之天下,政黨亦非一姓之政黨,拒不簽押,遂不入黨,故協理一職,始終虛位。7月8日,東京集會,中華革命黨正式成立。設本部於東京,分設總務、黨務、軍務、政治、財政5部,陳其美、居正、許崇智、胡漢民、張人傑分任部長,各地支部57個,黨員萬餘人。
是年,奧匈皇儲斐迪南大公於薩拉熱窩遇刺身亡,一戰爆發。英法德馬恩河會戰。歐美無力東顧。因主戰場在歐洲,亦稱“歐戰”。
(1915年)乙卯年,民國四年
關鍵詞:“二十一條”、袁世凱稱帝
5月9日,日方威逼利誘,迫使我方與之簽訂《中日民四條約》,即“二十一條”。條款苛毒,喪權辱國,如城下之盟。輿論譁然,群情激憤,後北洋政府定此日為“國恥日”。嗚呼!弱國無外交,我輩當自強。
既解散國民黨,袁氏大權獨攬。得隴望蜀,乃謀稱帝。8月,有《共和與君主論》一文,以國人智淺,無力政治,倡改君主制。楊度、劉師培、嚴復等六人發起籌安會,人稱“籌安六君子”。袁氏故作姿態,稱帝制不合時宜。梁士詒等乃製造“民意”,組織各界“請願團”,如“乞丐請願團”、“妓女請願團”。各行復闢帝制事,相與爭功。袁氏長子袁克定亦偽造《順天日報》,造成“全國擁戴”之假象。
10月6日,參政院召國民代表大會,各代表“一致贊成”君主立憲,並推定參政院為國民大會總代表,上書推戴袁氏為中華帝國皇帝。勸進鬧劇,有史以來,數十百次,此又一次耶。
12月12日,袁氏以“民意”難違,“民心”所向,改總統府為“新華宮”,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定於次年元旦登極,改次年(1916)為“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制”。
共和得之不易,袁氏倒行逆施,有志者先以憤慨,繼而奮爭。當日蔡鍔居北京,袁氏秘遣人監視之。蔡偽裝無心政治,流連花柳之間。結識小鳳仙,得其相助,巧計脫身。北地胭脂,小鳳仙不亦有紅拂之遺風哉?
蔡鍔輾轉天津,取道日本、越南,遂歸雲南。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李烈鈞等發通電,舉義旗,宣告護國討逆。稱“護國運動”,所護者何?中華民國之國體,共和之政體也;所討者何?獨夫民賊也,帝制也。
蔡、李、唐分任護國軍第一、二、三軍總司令。蔡鍔兵發四川,李烈鈞師出兩廣,唐繼堯為雲南都督,坐鎮後方。所有條令,皆以唐、蔡、李三人同署,唐列第一而蔡實為馬首。蓋蔡為唐學長,資歷亦在其上,會議之時,同列主席,唐不敢並雄,側身而坐。
(1916年)丙辰年,民國五年、洪憲元年
關鍵字:洪憲改制、護國運動
復辟不得人心,軍神非有虛名。交接數仗,護國軍以弱敵強,連戰連捷。時朱德為蔡鍔麾下護國第一軍旅長。
民心相悖,北洋諸將亦多有異見者。內部分崩離析,列強首鼠兩端,袁世凱眾叛親離,內外交困。
3月22日,袁氏退位,取消帝制,仍居大總統。乃復民國,護國功成。然“除惡務盡”,護國各方,欲其辭去大總統一職。南方各省相繼宣佈獨立。
6月6日,袁氏於憂懼中病亡。嗚呼!縱橫捭闔,運籌帷幄,若無金殿稱帝事,可稱“共和功臣第一”。流芳遺臭,只在一念。
黎元洪繼任大總統。6月29日,宣佈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及國會。7月14日,唐繼堯等通電撤銷軍務院,護國戰爭結束。
11月8日,再造共和之蔡鍔亦病亡,後以國禮,歸葬湖南長沙嶽麓山。黃興亦逝於同年(10月30日),次年4月亦國葬於左近。蔡、黃二公,皆湘人也。蔣翊武、焦達峰、陳天華、劉道一等亦長眠於此。嗚呼!青山有幸,懷我忠骨。猛志常在,英靈不朽!
是年,法德凡爾登戰役、英法德索姆河會戰、英德日德蘭大海戰。兵火似鐮,士卒如草。
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
(1917年)丁巳年、民國六年、宣統九年
關鍵詞:府院之爭、張勳復辟、對德宣戰
黎元洪任總統,段祺瑞為總理。黎氏出身新軍,段乃北洋元老,遂有“府院之爭”。府者,黎元洪之總統府也;院者,段祺瑞之國務院也。段為皖人,北洋三傑,段氏稱虎,乃實力派。
黎氏乃引張勳為外援,令其率部入京。張勳其人,原清廷之江南提督,效忠清廷,人稱“辮帥”,不惟自身,下屬士兵,皆留辮未剪。此人於“二次革命”時,率部攻入南京,居大功。乃復辟。7月1日,扶溥儀於太和殿登基,改年號為宣統九年,易五色旗為龍旗,復晚清官制,封官受爵。張勳自為議政大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然共和已入人心,12日,段祺瑞於天津馬廠誓師討逆,領兵殺回,辮軍一觸即潰,溥儀退位,復辟不足兩週,堪稱笑談。
引狼入室,鑄此大錯,黎元洪乃引咎去職。馮國璋以副總統代理大總統。馮直隸人,亦“北洋三傑”之一。三傑者,“龍虎狗”,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分屬之,皆北洋實力派。馮氏就任之後,“府院之爭”未熄反劇。王士珍是年底代理國務總理併兼陸軍總長,此後曾多次調停北洋各派系間矛盾。
北洋數年,國務總理如走馬燈,唐紹儀、趙秉鈞、熊希齡、段祺瑞、王士珍……,總統亦如走馬燈,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
是年8月14日,北洋政府對德奧宣戰,數十萬中國勞工派往歐洲戰場。
是年,俄國先二月革命,後十月革命勝利。次年,李大釗作《庶民的勝利》一文,中國亦將進入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