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名列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存世約八百年,但至今仍然很難說清楚其來龍去脈,不過,現在有了新突破的可能。
今年是中國考古100週年,中央九、十這兩個電視臺組織了很多考古節目反覆播放,看著、看著我突然感覺,看這些考古電視,竟能一眼看穿“楚國”歷史的來龍去脈。
為什麼可以這樣說呢?
因為,我在看湖北荊州市考古的節目時,雖然沒看到前半截,雖然沒記住片名,但聽他們講到了兩個在山東考古節目已經很眼熟的漢字,這兩個漢字是:
其一,“望”!
山東曲阜市“魯國望父臺遺址”有個“望”字,而湖北荊州市“楚國郢都遺址”則有“望山”。
現在的人一般都比較注意“望”字與“遙望、遠望、希望、盼望……”等相關的字義,很少有人知道“佤族”在中原時及之後也叫“望族”,“望”和“佤”是“佤族”的第一人稱(幾乎是專利),跟現在的潮汕話一樣,這是奠定“楚國”族屬來龍去脈的最重要基礎之一。
“望”是怎麼去到湖北的“郢都”的呢?
在山東“望”與湖北“望”之間,是有一個河北的“望都”,這是一個超級“望”,堯王從小生活在母親的部族裡,就是這個“望都縣”,到13歲成年被封於“望都縣”隔壁的“唐縣”,所以也叫“唐堯”,而由於母親就近在相鄰的“望都縣”,甚至可能給他三餐送飯,不生出“望”字的主義才怪呢。
這是“望”——“望”——“望”的一條歷史連線,足夠顯赫,但還不能說明問題,不過,還好有另外的一條並列的歷史連線可以互證。
其二,“紀"!
山東濟寧有“紀國、紀王崮、紀王城村”的“紀”字,而湖北荊州市“楚國郢都遺址”本身就叫“紀南城”,再加上近旁還有“紀山”。
這樣一來,地圖上就有了“望”和“紀”的兩條由東向西的並列水平連線,這絕對非常難得,不過,再仔細想一想、看一看,有其一、其二,可能還有其它。
其三,“計”!
山東有個容易與“紀”字相混淆的“計”字,其是古地名“計斤”,這是古代與度量衡有關的地名,而且有“計姓(據說是大禹後裔)、計國(在山東膠縣)”,及名人“計然(老子的高徒,范蠡等的老師)”等的存在,後來西邊的秦國統一度量衡,就有很多“計姓”投入其中。
其四,“青銅器”!
華夏的青銅器也有由東而西的一條水平連線,據估計,從山東最早獨立開始的度量衡,可能很早就離不開使用和加工青銅器,所以,可能比較完整的青銅器東西連線,是從山東(包括河南、河北)到山西到湖北,湖北西部也曾發現很多檔次很高的青銅器,而四川“開明古蜀”的“開”,不過就是“荊楚”的“荊”字裡面“開”的延展。
其它,應該還有其它,可惜看一次考古電視記不住太多,只好暫略。
結語:
其一,“楚國”的血脈源頭,應該是華夏商系“唐人”的先人,很接近堯王母系的“望族(佤族)”,這裡有一個細節,可能其母系將陶器稱為“瓦”,其父系稱為“陶”,所以有“陶寺”,“寺”跟”“詩”有關,所以唐朝時最盛,“李白”可能是“唐人”而不是外族。
其二,由於在青銅器前、後,“楚”的先人痕跡都能穩定在中原,所以,在黃帝與蚩尤之爭時,應該是歸於黃帝一方。
其三,“楚人”完整的歷史痕跡,應該是由中原東部的山東由東往西而來,當然,其中也有一些不規則的散落,已知的包括湖南的“望城縣”和廣州的“嘉禾望崗”等等。
其四,可能只需個別地調整一下某些點的時序,對“楚國”起源的認識就基本上沒有問題了。
其五,再兩頭延伸一點,“唐”在中原的源頭可能是山東濰坊臨淄縣的“唐家河村”,這裡疑似堯王岀生地,然後是河北的“唐縣”,接著往西連到“唐朝”的西安,這可能是“唐人”的大歷史連線,據說,“唐朝”是最維護堯王聲譽的朝代。
(丁丁哥/20211228/完)
參考:
http://blog.sina.com.cn/gzd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