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品格》(副標題為“寫給父母的積極心理學”),作者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的院長彭凱平教授,對於如何訓練孩子抗逆力,如是說:
“訓練一個孩子的抗逆力,需要循序漸進、由小到大、由弱到強。
就像我們鍛鍊自己的肌肉一樣,嘗試是一個特別重要的過程。
我能舉五十公斤,還是二十公斤、三十公斤?試一試才知道。
舉不了三十公斤,我就舉二十公斤;舉不了二十公斤,我就舉十公斤。
心理控制能力和鍛鍊肌肉一樣,也得自己嘗試。
所以父母要鼓勵孩子去嘗試一下比較難的任務,如果做不了,再從容易一點的開始。
所以鍛鍊抗逆力的第一步就是嘗試。
父母需要保持一個開放的態度、溝通的習慣,不能自以為是地設計好所謂的挫折情境,根本不跟孩子交流、探索、討論,那你就不會知道孩子的抗逆力的度在什麼地方。
一定要允許犯錯誤,一定要允許孩子去嘗試,一定要有一種從易到難的漸進過程,這些道理其實很多父母都知道。
我還是拿鍛鍊肌肉作為例子,你不能因為別人家的孩子都能舉三十公斤,所以你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必須舉三十公斤,這是很危險的。
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去嘗試,讓他的抗逆力不斷地進化。
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很重要的問題,就是這種抗逆力的鍛鍊應該是孩子自己選擇的,而不是父母設計的。
這一點其實挺重要的,因為如果孩子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力,而是被父母安排抗逆力的鍛鍊時,他會產生反抗、焦慮、不理解、憤怒等情緒。
所以,透過溝通、交流,讓孩子自己選擇接受什麼樣的挑戰,這一點是特別重要的。
我們發現,父母完全可以跟孩子共同設計一個抗逆力的挑戰,比如鋼琴彈多長時間,彈什麼樣的曲子,難度有多少,進步的標準是什麼,孩子的自主選擇其實是特別重要的。
還有就是抗逆力在積極情緒下容易提高,在消極情緒下容易降低。
人在開心的時候,抗逆力是很高的。
如果你心情好,別人說了你一句,你笑一笑就挺過去了;
如果你心情不好,別人沒說你,你都會覺得他在含沙射影,感覺很彆扭、很生氣。
其實人是在積極的狀態下才有更高的抗逆力,所以父母要在孩子心情好的時候,給他一些挑戰、磨難。”
看的書越多,越被驚出一身冷汗。什麼叫無知者無畏?
我想起孩子八九歲的時候,面對孩子一些看得見的苦痛,我選擇視而不見,理論依據就是要讓她經受挫折教育,長大了更好地適應社會。
哪想到過早就被壓垮了呢?
我另一位朋友,她女兒十一歲時就發現自殘。我勸她多遷就下女兒,寬容一些,別一天到晚對女兒擺臭臉,說氣話,傷害女兒。
她卻理直氣壯地懟我:“我可以對她好,千依百順。但社會上不可能每個人都是她媽,都慣著她。這就是現實。她自己應該面對現實,及早適應。”
到了今年,那孩子十七歲了。夏天時朋友給我打電話,諮詢看心理諮詢師的事。說她女兒自殘更頻繁,割得更深了。
孩子爸爸只關心能不能找到美容醫生祛除傷疤。
這孩子很堅強,一直正常上學,帶著多年心理疾病堅持完成學業。
我女兒曾經也說過,當時班上有很多同學,其實症狀比她更嚴重。但因為媽媽更心軟,所以她選擇休學。有時想想也挺後悔的。要是當時未放棄,咬牙堅持下,說不定就挺過去了。
我問她,是否責怪媽媽沒逼她一把?
她說不怪媽媽,知道自己脾氣倔,應該自己負責。
相信知識就是力量,辦法總比困難多。家長去學習成長改變,問題總能得到解決的。
寫給父母的積極心理學
¥37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