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安徽省出了個 “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鳳陽縣小崗村)。但是,農村改革最先出現的地方為什麼是安徽而不是其他地方?這與我們即將講到的主人公萬里有關。
其實早在1975年,萬里在鐵道部就進行了改革,那時的萬里對雜亂無章的鐵路進行了整頓。這一次鐵路整頓,實際上是中國改革的序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萬里是如何整頓鐵路、如何改革農村,並一步步成為著名的“改革闖將”的。
1.開路勇者,得力干將
萬里是知識分子,更是鄧小平的得力干將。從1946年解放戰爭開始,鄧小平就開始看中和提拔萬里了。在晉冀魯豫邊區的時候,萬里就在區內任職黨委委員,而鄧小平也剛好在晉冀魯豫邊區率領野戰軍。
因此,二人開始有了更多的接觸。有一次,萬里向鄧小平做彙報,鄧小平聽完之後非常滿意,對萬里讚譽有加。當鄧小平聽說萬里是一位知識分子之後,內心更是欣賞萬里了。
1949年10月,當劉伯承、鄧小平率領大軍挺進大西南時,萬里就隨軍前往。劉鄧大軍乘勝追擊,很快解放了西南各省。西南解放後,萬里被任命為西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部長。
不到三年,鄧小平奉命被調進京,萬里也跟隨鄧小平進京了。在北京的這段日子裡,萬里先後被任命為建築部副部長、建設局局長、北京市副市長等。
在1958年任職北京市副市長時,萬里為北京市城市建設做了大量工作,周恩來看在眼裡,對萬里讚賞有加。1959年,在國慶節即將到來之際,萬里陪同毛主席視察人民大會堂,毛主席也對萬里的工作和能力也讚譽有加,並說,“萬里,真是日行萬里啊!”
在北京時,萬里一家和鄧小平一家還是住得非常近,朝夕相處。尤其是鄧、萬被打倒之後,兩家子女相互扶持,一起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可謂是患難與共。
長期以來,萬里一直都是鄧小平的“左右手”,而在多年的革命合作與改革工作之中,鄧小平也是非常瞭解萬里的,而且兩人配合也非常默契。
兩人不但有共同的愛好——打球和打橋牌,而且很多思想和觀點也非常地契合。在農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之中,萬里和鄧小平的看法非常類似,而且在工作作風方面,兩人又非常地果斷和勇敢。
萬里後來的鐵路改革和農村改革,都是在鄧小平的直接領導和大力支援之下開展的。正是因為兩人彼此瞭解,配合默契,所以當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時,萬里就直接成為了改革開放的“急先鋒”。
作為一名“開路闖將”,萬里被任命為了鐵道部部長,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率先對鐵路進行了整頓。
2.鐵路整頓,安全正點
為什麼要從鐵路開始進行整頓呢?因為鐵路在當時被稱為“國民經濟的大動脈”,如果鐵路運輸出了問題,那麼東西南北中和工農商學兵都會處處受到影響。
萬里走馬上任才10天,鄧小平就找萬里談話了。
鄧小平說。“你瞭解的情況怎麼樣?談一談”。
“目前鐵路問題嚴重,情況十分複雜。
一是運輸生產下降。雖然鐵路全員的職工人數、車輛、線路等裝備都有所增加,但是鐵路運輸生產不但沒有增加,反而大幅度下降了。
1965年平均日裝車五萬輛左右,現在只有四萬輛左右(有時只有三萬多輛),減少了五分之一。按照我國鐵路運輸的實際能力,應該要達到六萬輛左右。
二是事故驚人。1965年全年發生重大事故和大事故88起,1974年多達750多起。
三是機車車輛損壞嚴重。全國機車完好率只有百分之六十左右,大部分機車不能按期維修,不少機車是帶病作業。
四是一些鐵路樞紐、重點站段,經常發生堵塞,致使大部分列車不能正點執行。特別是徐州、鄭州兩大鐵路樞紐,堵塞更為嚴重,影響大部分鐵路幹線不能正常執行。”
聽完萬里的彙報之後,鄧小平臉色變得嚴肅了起來。萬里原本提出,“解決鐵路問題難度較大,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爭取半年解決問題”。
但是鄧小平斬釘截鐵地說,“不行,不能拖,不能等,要用最快的速度,最堅決的措施,迅速扭轉形勢,改變面貌”。
得到了鄧小平的大力支援,而且,鐵路改革是民心所向,因為人心思安,人心思治,所以一定會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
於是,萬里的鐵路整頓與改革就開始了!
萬里先是給國務院寫了一份報告,國務院瞭解情況之後,出臺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鐵路工作的決定》。
之後,萬里他又對該檔案進行深入動員,包括職工家屬和沿線農民,真正做到家喻戶曉。與此同時,還成立了鐵道部黨的臨時領導小組,連續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鐵路的整頓工作。
萬里選擇了當時情況複雜的徐州鐵路分局開始整頓,因為徐州鐵路局內部矛盾較多,不但影響了安定團結,而且破壞了鐵路生產。萬里的整頓辦法是—— “一批二撤三調離”。
也就是說,“一批”要進行嚴厲批評,“二撤”要撤掉領導職務,“三調離”要調離原單位。對於不服從調動者,停發工資。對於頑固不化,繼續鬧矛盾、觸犯刑律的要繩之以法。
徐州鐵路分局原來的運輸秩序混亂,問題嚴重。阻攔火車、中斷運輸、損壞車輛和鐵路設施的事,時有發生、貪汙盜竊、投機倒把、內外勾結,破壞運輸生產也屢見不鮮。萬里要求分局和地方公安部門密切合作,進行整頓。對情節嚴重的,要堅決打擊,依法懲辦。
在徐州的短短10天,萬里深入實際,關心群眾的工作作風給廣大幹部職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除了參加各種會議,還深入到各基層站、段,找職工、家屬座談,聽取意見,幫助他們解決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實際困難。
他還親自視察託兒所、幼兒園、職工食堂、浴室、乘務員公寓等公共福利設施。每到一個單位,他都強調要關心工人的生活,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要把關心群眾作為密切黨群關係、搞好生產的大事來抓。
他與乘務人員親切交談,問他們出乘前後能不能吃好飯,能不能睡好覺,問寒問暖,使乘務人員備受感動。
至今,一些職工回憶起當年的情景還很動感情,他們說:“部長來到‘老大難’單位,來到第一線,來到群眾中,調查研究,促膝談心,沒有架子,平易近人,實實在在,真是難得的好乾部!”
1975年3月19日,萬里在徐州整整度過了10個白天、黑夜之後,乘車離開了。
萬里的徐州之行,迅速結出了果實——津浦、隴海兩大幹線的徐州區樞紐很快暢通無阻,1975年4月提前3天完成運輸任務。萬里後來說道,“徐州問題解決之快,是我始料未及的。”
1975年7月8日,經過萬里幾個月的“東討西伐、南征北戰”之後,影響鐵路運輸生產的幾個突出難點,初步得到了解決,萬里又回到鐵道部機關坐鎮,並主持召開了全鐵路工作會議。
會上正式提出“暢通無阻,四通八達,安全正點,當好先行”這一影響深遠的著名的十六字口號。
3.察南訪北
1977年夏天,由於安徽省主要領導人對中央指示的牴牾,導致安徽省成為全國當時較為落後的一個省份。
當時,萬里剛剛被分配到了湖北省工作。臨走之前,鄧小平聽說萬里要去湖北省工作,他遲疑了一下說,“你不要著急走,再等一兩天”。鄧小平隨即向當時的中央領導人建議說,安徽這個“老大難”的問題,得有個得力的幹部去,於是,萬里就去了安徽走馬上任。
萬里來到安徽之後,就馬不停蹄地開始察南訪北,因為萬里不喜歡聽“鶯歌燕舞”的彙報,總希望聽聽問題。他認為,一個明智的領導者應當頭腦裡經常裝著問題,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只有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才能不斷前進。
萬里開始下鄉進村調查了,準備也很簡單,不需要任何領導陪同,帶著司機、記者、警衛員三個人,遇村就停車,四人徒步走近村子,遇上人家就進去談一談,瞭解民情和民心。1977年10月初,萬里到安徽不久,就到了鳳陽調查。
在鳳陽縣,有一個生產隊,這個生產隊可謂是“窮得冒尖兒”。
萬里來到安徽之後,下定決心要解決討飯的問題。一次,萬里在貧困地區縣委書記座談會上,非常動情地說:
“必須把生產搞上去,爭取今年糧食生產達到一個新水平。只要能把生產搞上去,你們要求什麼樣的政策條件都可以,但必須保證今後絕不能再討飯!”
不一會兒,萬里突然站起來,激動地說,“我上次說過,如果今年秋後哪個縣再發生討飯的,我就帶著他們到你縣委書記家去討!”
經過長期認真的調查,萬里認為農村工作的核心是解決並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因此,經過三個多月的調查研究和醞釀討論,1977年11月中旬制定了《中共安徽省委關於當前農村經濟政策幾個問題的規定》(簡稱《六條》)。《六條》從政策上限制“瞎指揮”,尊重農民自主權,從而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宣講《六條》政策時,人民群眾聽了非常高興,當唸到他們喜歡聽的政策時,臺下的農民還高聲喊,“再念一遍!”
當時的記者問到現場一位老漢:“這《六條》,哪一條你最高興?”他說:“我都高興,最高興的還是養雞、養鴨、養鵝不受限制了。今後大概不會再來‘摸雞籠子’、‘砍雞頭’了吧?”
一些生產隊幹部說:
“《六條》規定實在好!我們最高興的是專門寫了一條‘尊重生產隊的自主權’,明確規定了生產隊在保證完成上交任務的前提下,有權因地種植,任何人不得干涉。這下子‘瞎指揮’可行不通了,今後再不會出現毀了花生種稻子,拔了瓜苗種玉米之類的傷心事了!”
1978年夏秋之際,安徽發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災,很多地方已經連續八九個月不下雨了!安徽全省受災的農田多達六千多萬畝,很多農民都拋棄了無水的旱田,趕著雞鴨牛羊往有水源的地方遷移。旱災使得很多地方不但秋收無獲,而且連秋種都難以進行了。
萬里召集省領導開緊急會議,說,“我們不能眼看著農村大片土地撂荒,那樣明年的困難。與其拋荒,倒不如讓農民個人耕種,充分發揮各自潛力,儘量多種‘保命麥’度過災荒。”
這一決定受到了廣大農民的熱烈歡迎,很多農民不但種上了油菜,還種了許多蠶豆、小麥等,第二年夏收的時候,形勢迅速得到了扭轉,同時也為後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奠定了基礎。
4.農村改革,包產到戶
20世紀70年代末,在萬里的領導下,安徽農業生產責任制經歷了從包產到組,包乾到戶的過程。
但在一開始的時候,中央檔案是有明確的兩個“不準”的。一是不準“分田單幹”;二是不準“包產到戶”。也就是說,“包產到戶”這四個字是禁忌,是不允許出現在報紙上的。
但是萬里和記者等人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把“包產到戶”這四個字,改成八個字,叫做“包產到組,責任到人”或“聯產計酬,責任到人”。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責任到人了,比到戶還厲害;不明白的人,稀裡糊塗,以為是責任制,反正不是到戶。改好後,送到了《人民日報》並發表了出來。
雖然大家都贊同萬里的“聯產計酬,責任到人”,但是又普遍感到擔心,畢竟這是與中央檔案相牴牾的。但萬里說,
“究竟是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還是生搬照套?這對每個領導同志的政策水平、思想水平,的確是個很好的考驗。如果不管實際情況如何,都照搬照套檔案,那還要你這級領導幹什麼?那就乾脆把檔案直接發給群眾好了!”
這番話引起了大家的強烈反響,既讓大家震撼,佩服萬里勇於衝破“禁區”,勇於改革和實踐的勇氣,也讓大家豁然開朗。
但是不久,一位領導還是發來了對“包產到組”的批判,這在全國引起了強烈震撼,也成為了萬里心頭的一件大事。一天,他匆匆來到了安徽的山南公社,並會見當地的黨委書記王立恆。
萬里非常有力地握住王立恆的手,說“搞包產到戶,你怕不怕?”
王立恆也毫無遮掩地回答說,“是有點怕!”
萬里說,“不要怕,在你們公社搞包產到戶試點,我是點過頭的!”
萬里去看望群眾時,很多群眾一聽說萬里要來,就扔掉農具往回跑,外地的群眾也趕緊趕回來了。會上, 第一個提問併發言的是生產隊的會計,“萬書記,上邊(指的是中央)可否允許包產到戶?”
萬里果斷而又堅決地說,“大膽地幹吧,省委支援你們!”
但是群眾的回應跟黨委書記王立恆的回應一樣,“我們有點怕!”
萬里接著問,“怕什麼?”
群眾一齊回答說,“怕變!”
萬里又很堅定地說,“不會變!”
有幾個群眾直截了當地問了起來,“萬書記,你能不能給我們個準話,到底能幹幾年?”
萬里反問道,“不放心?”接著笑了,說,“你們就這樣幹,包產到戶想幹多少年就幹多少年!不過倉庫、牛棚等所有的公共設施,公共財產要保護好,不能破壞集體經濟!包產到戶的目的是為了增產,讓群眾吃飽吃好!”
就這樣,在萬里的大力推行下,鳳陽縣首先被“圈中”,成為了安徽農村改革的一個試點。
鳳陽實行了“大包乾”政策,“大包乾”的做法是,把一個生產隊分成若干組,隊裡的土地、耕牛、農具和各項任務分配到組;年終分配時,該給國家的給國家,該留集體的留集體,剩下的歸小組分配。
鳳陽的“大包乾”政策很快出了實際效果,鳳陽當地的老百姓還編了一個順口溜——“大包乾,就是好,幹部、群眾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陳糧,燒陳草,個人富,集體富,國家還要蓋糧庫。”
萬里聽了之後非常高興,說,“那好!我就批准你們幹三五年!”雖然群眾後怕,但是萬里非常果斷且堅定地說,“錯不了,錯了我負責!問題就是看你能不能把生產搞上去,社員能不能富起來。”
“大包乾”,結束了鳳陽六百多年的“討飯”歷史。“大包乾”,從鳳陽飛向淮河兩岸,飛向神州大地。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我國總結安徽鳳陽“大包乾”的經驗,正式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如今,安徽省鳳陽縣的農民在家鄉豐收的打穀場上又唱起了“鳳陽花鼓”。
小結
早年的萬里,曾經是貧苦農民的兒子,他對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這也造就了萬里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風格。作為身居高位的領導,萬里是很多人難以匹及的——鐵道改革果斷有力,進村調查既求真隨和,農村改革敢於衝鋒。
希望我們今天在享受改革開放成果的同時,也能夠時不時想起這位曾經敢於衝破禁區,勇於承擔責任的改革闖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