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時間以來,人們總是感覺如今的豬肉不好吃了,大家總是回味兒時農村燉豬肉的美好時光,那時候村子裡一家燉豬肉,半個村子飄著的都是肉香,隔著幾道牆都能饞出口水。
而如今的豬肉呢,肉質非但不勁道,往日的那種香味兒,是無論如何也都尋不到了。
豬肉為啥不好吃了?有人說是飼料的應用,有人說是生長週期短了,有人說是我們吃的好東西太多了,其實,以上的說法都對,但又都太片面,據知情人士介紹,如今我們市場上流通的豬肉,基本上都是來自美國、丹麥和英國的豬種,如杜洛克、長白和大白這三個品種,幾乎覆蓋了我國整個豬肉市場。
和進口品種形成的瘦肉豬相比(生長快、飼養成本低和瘦肉率高三大特點),我國傳統土豬缺點就非常明顯了,進口瘦肉豬的三大特點,幾乎都是傳統土豬的短板。隨著生豬養殖規模化的形成,價效比極高的進口瘦肉豬品種,就得到了迅速普及,傳統土豬市場空間被無限壓縮,最終被市場所淘汰。
在安徽南部及西南部山區,當地農村還有著養殖黑毛豬(當地傳統土豬)的習慣,這種黑毛豬生長週期一年左右,肉質較為緊密,燉起來香味濃郁,可以讓人找回兒時的熟悉味道,由於飼養成本較高,價格往往是市場上瘦肉豬的一倍左右。
而我國絕大部分地區,隨著新農村建設的興起,農村院落裡再也沒了養殖生豬的場地,而市場上豐富的豬肉供應及農村人生活節奏的加快,這些都是傳統土豬品種逐漸消失的原因所在。
我國對進口瘦肉型品種的依賴,不但讓豬肉失去了原本的香味兒,更是掌控了我國豬肉市場的命脈,外國公司一旦斷供,我們的豬肉市場就有崩塌的危險,這絕不是危言聳聽,當主動權掌握在少部分人或公司手中時,他們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情來決定市場走向。
正因如此,如何解決外國公司“卡脖子”問題,如何讓豬長得快,肉還好吃?就成了我國農業科學家一直在研究的課題。
12月24日,浙江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培育的優質生豬新品種,經過四家養殖企業的競拍,最終以三千萬的成交價成交。據相關研究人員介紹,這種新型黑毛豬是集國內外豬種優良基因資源進行雜交育種形成的優質黑豬,在肉質風味與生長效能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也就是說,這種新研製成功的黑豬品種,既能讓消費者吃出兒時的豬肉香味兒,又在生長速度、飼料轉化率及瘦肉率上,達到了進口品種所具備的特點,如今市場上已有類似的黑豬肉上市,豬肉價格僅稍高於普通豬肉,今後隨著國產黑豬品種的普及,進口品種註定將遭遇被市場淘汰的命運,而我國豬肉被“卡脖子”的風險,也將得以解除。
今年四月,農業農村部發布的《全國生豬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提出,將“利用地方豬種與引進品種為素材,培育優質高效新品種和配套系,滿足市場對優質豬肉需求”列為三大技術路線之一。
據瞭解,這種叫“綠嘉黑”的新品種黑豬,生長習性非常接近進口品種,如果按200斤體重計算,出欄時間僅比進口品種多半個月,比傳統土豬養殖期縮短3個多月,在瘦肉率方面,“綠嘉黑”達到57%,低於進口品種5%,高於傳統土豬15%。
在品質方面,該新品種肌肉纖維直徑降低50%,紅肌纖維含量增加2倍,肉質細嫩,口感豐富,烹煮起來香味兒較足,且雪花肉的比例較高,既增加了賣相,又提升了口感。
我國生豬市場“白豬(進口品種)變黑豬(國產新品種)”,不僅僅是顏色上的變化,而是我國農業科學家在主要畜禽種源國際化和養殖健康化方向的又一項重大成果,這對解決國外種源公司“卡脖子”問題,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對此,人們在表示祝賀的同時,也有冷靜的網友提出了誠摯的意見,他表示,我們只重視對外國卡脖子技術的投入,不重視原創技術的突破,這將是非常可怕的事情,為什麼非要等到外國公司卡脖子的時候才重視相關技術的投入呢?一味地被動研究,就難有領先世界的種源品種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