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中期一個秋日,我與《湄洲論壇》同事到楓亭組稿,在鎮領導陪同下,徒步攀上絕頂,立於古塔前,曾舉目四望塔斗山山景、古鎮、群山、溪流、農田、港灣。
2013年陽春三月一個麗日,我與幾位朋友一起,乘車直上塔斗山頂採風。又一次佇立古塔旁,環視四周,山上山下面目一新。兩次參觀,兩個節令,兩種環境,兩種感受。
塔斗山,兀立楓亭東北,海拔118米,戴雲山餘脈環繞,抱兩溪,控平原,扼公路、鐵路,雄視湄洲灣,為閩中交通咽喉地帶。位置、地位都很獨特。在漫長廣闊的時空裡,它記憶和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
塔斗山古塔,又稱摘鬥塔、天中萬壽塔,建於五代,宋時蔡襄改為石砌,實心,方形,五層,高7.4米,邊長5.1米,有浮雕40多幅。構圖嚴謹,形制奇特,影象多樣,內容豐富。後重修基座,更加穩健。萬壽塔屹立塔斗山絕頂,歷經千年,巋然不動,是古塔中珍品,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楓亭引以自豪的標誌。
在塔斗山西南坳是重建、擴建的會元寺,建築錯落有致,掩映在綠樹中,在藍天白雲映襯下,顯得格外柔和溫潤。
會元寺,始建於唐,曾三易其名。歷經滄桑,幾經興廢。會元寺產生許多名僧,如清代的心寬,當代的清亮以及淨宏等,為促進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作出貢獻。如今,會元寺住持智一法師,也成為當代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一位使者。
塔斗山也與儒家文化密切相關,已重建的會心書院深藏於塔斗山密林中。它原名青螺書院,800多年前的北宋,蔡襄曾在這裡發奮讀書。後來,蔡襄成長為慶曆名臣,政績卓著,文名也傳於後世。南宋時期,朱熹也曾慕名而至,在此招收學生,講學、著述,留下千古佳話。
宋朝一代,會心書院昌盛至極。僅蔡氏一族學子經過“十年寒窗苦”,湧現33名進士,一舉躍為科甲世家,望族。
元代,統治福建的地方各派系以武力爭奪要地楓亭,戰亂不斷。塔斗山文化也遭到嚴重破壞,面目皆非。會心書院僅培養林亨一位名人。據稱,他中過狀元,並作《螺江風物賦》。
明代,重建會心書院,左右又建海曙、劍光兩樓。倭寇之亂,又遭受破壞。名將戚繼光第三次援閩,長途奔襲,又取得鯉城大捷後,帶著勝利的微笑,登上塔斗山,展望大好河山,激情滿懷,吟“登摘鬥巖”詩一首:
幽徑層層草樹遮,山亭高望隔煙霞。
攀躋到處同回首,萬戶千村總一家。
明朝一代,名臣、文士鄭紀、陳遷、鄭琬、祝鑾等也登覽塔斗山,察看會心書院,吟詩作文,流傳千古。明末,林蘭友也在會心書院讀書,後中進士,任監察御史。清政府建立後,誓不當貳臣。抗清失敗後,隱居湄洲島。氣節令後人敬仰。
清兵暴行,使塔斗山“山失其秀,樓閣盡圯,獨石塔存”。會心書院也被夷為平地。道光年間雖然重建,但規模很小。後又傾圮。
20世紀90年代,重建會心書院,並懸掛楓亭歷代名人畫像,介紹他們的生平業績,陳列許多文物。如今,會心書院成為仙遊一處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它記憶、傳承、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讓愛國為民的思想發揚光大。
塔斗山是儒、道、佛三種文化,或且說傳統文化匯聚之地。三種文化給塔斗山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引發人們奇思和遐想。朱熹、戚繼光等名人也慕名登上塔斗山,寫下不少美詩、美文,為塔斗山文化增輝。同時,塔斗山又是傳統文化歷經滄桑的歷史見證。
會心書院、會元寺和天中萬壽塔等,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它們與山上山下層林盡染、生機清麗的自然景色彼此依存,交相輝映,使塔斗山散發出文化的魅力,成為閩中一處頗具特色的風景名勝區。
塔斗山蘊含著的豐厚的文化內涵,是楓亭,也是莆田厚重的歷史文化縮影。(金文亨)
責編|莊開燕 編審|鄭志忠
傳播仙遊聲音·講述仙遊故事·展示仙遊形象
@仙遊報道|微信、微博、企鵝號、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