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知識就是力量。學識,顧名思義,就是學習的儲備,包括知識和能力,其高低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博學多才,而是在價值取向和事業發展,為人處世中所呈現出來的三觀,專業和遠見。
其實,從學識到認知再到世界觀,還有思想內涵都被深深地影響。
學識的厚度決定了思想的高度,身處的圈子和接觸的人。
一個人的學識,蘊藏著各種應對生活挑戰的判斷力和爆發力。
學識理論上決定著思想高度,尤其在這個資訊時代,從四面八方接收的資訊都會在無形中影響著一個人的選擇和思維方式。
如果自身不能冷靜清晰的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很容易被左右,而變得盲目從眾,失去自己的主見和思想,最終成為活著的“機器人”。
如果我們不能在這個知識更新迭代如此迅速的時代,保持初心,不斷學習進步,豐富自己的知識庫,就會思想退化,井底之蛙,無法做到與時俱進,甚至與時代脫節,失去更好的發展空間。
一個人的學識對一個人的發展和行為都至關重要,尤其在這個資源有限,弱肉強食的社會。
決定一個人成敗的關鍵不是說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是內在的知識儲備和文化修養是否有信心支撐你應對一切不確定的風險,一路向前。
畢竟新知識的更新迭代瞬息萬變,所以才有活到老,學到老的至理名言。
對我們每個人而言,不管處於什麼階段,哪個位置,哪個年齡。什麼形勢,都不能放棄對知識的補充和提升。
學識的高低是體現人生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步發展的必要條件。透過不斷的學習,才能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未來才有更多的可能。
學識最原始的提升就是“讀萬卷書”,透過讀書,能夠讓我們直接對話不同階層的思想,汲取優秀先輩們的思想,並靈活的運用。
讀書也是直接獲取他人豐富經驗的捷徑,透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形成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判斷。
很多工作,對學歷都設定了門檻,這並非是一種區別對待,而是不同的學歷代表著不同深度的學識,知識體系和能力專業。
不可能讓一個膽怯的人站在講堂侃侃而談,也不可能讓一個沒有工作經驗的人去管理一家上市公司,也不可能讓一個從來沒有外語基礎的人去研讀純英文版的名著。
這並不是帶有偏見,而是學識不同,思想層次不同,認知結構不同,遇到事情思考的角度自然不同,從而影響著這一個人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處理問題和未來的應對能力。
學識決定眼界,眼界代表思想,思想決定格局。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女孩邀請她同學家裡做客,看到放在鋼琴旁邊的名牌手機冷嘲熱諷了一番,女孩笑著說道:80萬的鋼琴你卻只看到了幾千塊的手機。
聞聲趕來的母親調侃女兒道:你住著幾千萬的別墅,卻眼裡只有鋼琴。看似簡單的對話,卻潛著真理,幾千塊的手機是女孩同學學識和層次決定的,幾十萬的鋼琴是女孩當下的認知和高度形成的見知。
雖無對錯之分,卻有天壤之別,充分說明了學習中的見識對一個人悄無聲息的改變和影響是多麼深遠的。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學識到了一定程度,思想就高遠了,當思想到了一定高度,便擁有了“一覽眾山小”的氣度和胸襟,看清了未來的方向。
因此,開啟心扉,多接受源源不斷的新事物和新觀點,擴大自己的知識網,結交比自己更優秀的圈子,接受更多優秀思想的薰陶和洗禮,才會看到更好的自己。
如果遇到不同學識和思想層次的人,也要做到常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長短。
人情反覆,每個人的經歷,學識,思想,都是與眾不同的,在我們人際交往中,我們不可能統一所有的想法,不必強求,也不要做無謂的爭辯,更不要糾結為難自己。
求同存異,尊重彼此,也是人生大智慧。
歸根結底,一個人所掌握的學識的豐富與否,都將最終影響其思想的高度和格局、眼界,也最終影響一個人的前程和發展。
因此,唯有馬不停蹄的更新自己的知識庫,保持對新事物、新思維的高度熱情和活力,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遊刃有餘,成就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