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很經典的一句話:“我挺厭惡有一種人,不明白任何情況,就勸你一定要大度的人。這種人你要離他遠一點,因為雷劈他的時候會連累到你。”
曾看過這樣一檔節目,一個出生後便被親生父母拋棄送養的女孩,在她長大成人且經濟條件不錯的情況下,親生父母找到她要求相認。
在過去的20多年裡,親生父母和女孩兒就同住在一個小鎮中,卻沒有來看過她一次。就任由她在養母家穿著打補丁的衣服,幹著粗重的農活。
後來女孩成績優異,本來想讓她輟學的養父母,在學校領導一次次到訪和資助下終於一路供到女孩考上大學。
女孩的高中和大學都是拿得全額獎學金,本應該到更好學校的她為了不給家裡添負擔,就只能報那些願意為她提供經濟幫助的學校。
女孩初中的時候聽到流言蜚語,後來漸漸也知道自己並不是現在的父母所親生。從那以後,即使在冬天沒有錢買棉鞋穿著單鞋的她,也從未再抱怨、哭鬧過。
對於親生父母,她期盼過、怨恨過,為他們找理由開脫過。如今她終於放下了,不再去日夜輾轉琢磨,但這並不代表著可以原諒。
就在節目接近尾聲的時候,女孩還是選擇了不原諒自己的親生父母,也不接納與他們共同生活。
不想主持人卻指責她心胸狹隘,不懂換位思考,主持人說,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原諒,是永遠不可能幸福的。
女孩沒有辯駁什麼,只是依舊不卑不亢地說,原諒與否,是我的自由。
不知道你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這樣一種人,你遇到為難之處的時候,他總是會勸你大度。
“他還是個孩子”、“不過是一個老人家”、“事都已經過去那麼久了”、“誰都不容易”、“都是親戚,就別計較了”、“你也不差那點錢”……
類似的話,我們聽過太多太多。太多標榜道德高尚的人,把你曾經的切膚之痛踩在腳下,指手畫腳。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無原則的寬容,便是對惡的縱容。
曾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是不是最高尚的品行?”孔子答:“以德報怨,何來報德?”
如果你細心地觀察,就會發現你身邊那些“群起而攻之”勸你一心向善,大度一些的人,當別人與他們共事時佔便宜的總是他們。
而一旦有人侵佔了他們的利益,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露出自己的獠牙。等你回過味兒來,他們已經大獲全勝、心滿意足地去勸別人要大度了。
《論語•顏淵篇》中有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之,亦勿迫人。”
憑什麼同樣的事情,在你身上是個大事,在我們身上就變成了“多大點事”?
你身邊那些勸你大度的人,多是一些事情輪到自己身上,便睚眥必報的人。
遠離那些,勸你大度的人。
尼采說:“迫使人們遵從道德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生活中總有那樣一種人,非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對別人做以評價。如此,才能滿足他們自身的道德優越感。
對於這類偽善的、慣於以聖人的標準衡量別人,用賤人的標準要求自己的人,我們一味地寬容,只會害人害己。
刀子沒捅到自己身上,便不知道痛。生而為人,即使做不到共情,也不要站著說話不腰疼,該閉嘴時就閉嘴。
很多事情如果你不瞭解情況,就不要去妄加評論。這世上,並不是每一句對不起,都理應換來一句沒關係的。
並且我們要知道的是,很多時候能夠傷害你的人,能夠忍心去傷害你的人,他心裡是真的沒把你當一回事。
他嘴中的那句毫無誠意地對不起,也許並不是看到了你破碎的身心而深感愧疚,反而大機率只是想換自己的一份心安而已。
大度這件事,從來都是伴隨著“打落牙齒和血吞”才可實現的。
勸你大度的人,無非是想拔高自己的人品地位,充當聖母兩面討好,或是本身便是懦弱怕事之人。
遇到這類人,我勸你遠離吧,與之為伍最終受傷的總歸是你自己。
引用詩人餘秀華的一句話,與君共勉:
“一個人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只要他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活著,就是勝利 。”
-END-
世界那麼大,感謝你,可以看到我!
【文|唯唯安:筆有溫度、為情發聲,一個熱愛文字的不典型寫作者,邀請你共同感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