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長夜,有人打呼,有人磨牙,還有人說夢話,甚至有人夢遊。家住花都區的67歲的李大伯可不一樣,他睡覺經常“拳打腳踢”,有次還從床上摔了下來。
這難道就是天生的睡覺不老實?廣東三九腦科醫院神經內六科主任胡運新解釋,其實這種睡眠異常是一種病,醫學上稱之為“快速動眼時期睡眠障礙”(RBD)。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睡眠行為障礙很可能是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症狀”,最常見的如帕金森病、多系統萎縮、路易體痴呆等。
李大伯是個多年帕金森病患者,大約從7年前開始出現右上肢僵硬、麻木、活動欠靈活等。李大伯到醫院就醫後開始服藥治療,起初症狀有所改善,但慢慢地,除了右上肢外,李大伯的右下肢也開始出現震顫、活動不靈活的情況。到2018年時,李大伯的左側肢體也出現“問題”了,手抖、腳抖、活動不靈活。在當地醫院調整治療方案後,症狀仍在緩慢加重,尤其是近4個月來,李大伯的情況好像越來越嚴重了。
在就醫過程中,李大伯的妻子無意間還透露了李大伯“不為人知的秘密”。每到晚上,李大伯噩夢連連,常常夢見陷入危險而大聲喊叫,夢見和別人打架而對老伴拳打腳踢,有次李大伯自己還從床上跌落。“他這樣得有十幾二十年了。”李大伯和家人都以為這是“睡覺不老實”,一直也沒放在心上。
胡運新瞭解情況後,認為李大伯很可能在帕金森病前,早早就患上了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據相關研究,約60%的帕金森病患者都有RBD。經常早於帕金森病數年甚至十餘年發生,被認為是帕金森病的預警徵象。”
RBD是一種反覆出現的與夢境相關的複雜行為和(或)發聲的異態睡眠。發病年齡一般在50歲以上,男性多見。RBD主要的臨床表現是夢境演繹行為。通俗地說,就是指夜晚睡眠中出現的各種與夢中一致的暴力、複雜的動作和言語,好像“夢境被演繹出來”一樣。
很多人認為,RBD只不過是睡眠不太好,調整一下就可以了,不必太在意。其實不然,在噩夢的背後,卻還隱藏著一個更大的問題——帕金森病。RBD是以α-突觸核蛋白的組織病理學改變為特徵,以此為病理基礎的主要疾病還包括帕金森病、路易體痴呆和多系統萎縮。
在已經確診的帕金森病患者中,有50%以上的人,有夜夜做噩夢、睡夢中手舞足蹈、大喊大叫等異常現象。胡運新介紹,手發抖、身體發僵、動作遲緩,這是很多人印象中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狀,但研究顯示,睡眠期行為異常與嗅覺失靈、抑鬱和便秘這些症狀,往往還是帕金森病的早期訊號。“它們比手抖出現得更早,如果出現不止一項上述症狀,就應該高度重視。”
針對此類患者,要加強宣教,讓患者及家屬不要過度恐慌,同時要加裝保護床欄、鋪地墊地毯枕頭、收納尖銳危險物品,避免意外傷害;除此之外,藥物治療也是可行的辦法。經過醫生的溝通,調整藥物治療後,李大伯的情況有所改善,已於日前順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