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歷史,不時看到廉潔自律的清官,不貪不佔,一心為民,深得百姓擁戴。然而,清則清哉,廉也廉矣,死時卻窮得無錢辦喪,實在讓人唏噓不已。
比如,唐玄宗朝的宰相盧懷慎,為官清廉謹慎,日常生活勤儉樸素,不營家業,不斂財富,還將俸祿和皇上賞賜分予親朋戚友和手下隨從,自己的妻孥兒女卻常受凍餓之苦;住房也因年久失修,破敗不堪難以遮風避雨。他和姚崇同居相位,不擅政事,雖有“伴食宰相”之嫌,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病情危篤時向玄宗推薦宋璟、李傑、李朝隱、盧從願難得之才,令唐玄宗感嘆不已。去世後因家中清貧,毫無積蓄,是一位老僕人賣身為他辦的喪事。盧懷慎進士及第,詩文也有名氣,只不過處理政事不及姚崇幹練,才撒手不管,甘當陪襯紅花的“綠葉”。這種懂得放棄的“不管事”,要比憑藉權力濫管事明智得多。
還有明朝的海瑞,清正廉潔,剛正不阿。他為官,從不收老百姓的錢財,也不收同行的賄賂,更不貪俸祿以外的任何財務,就是老朋友送的賀禮也一一退回。他關注民生,嚴禁手下盤剝百姓,更是全力打壓欺壓百姓的權貴,雖遭彈劾被貶,仍一心為百姓著想,打擊豪強勢力,因此深受百姓愛戴,被譽為“海青天”。他病故後,因沒有兒子,由僉都御史王用汲主持喪事,只見家徒四壁,衣物、被褥、器具破舊得像讀書的寒士,禁不住悲泣不已,只得湊錢為其辦理喪事。當其靈柩船運回家鄉之時,穿白戴孝的人站滿兩岸,祭奠哭拜,百里不絕。此情此景的送葬壯觀,比那些死後遭人唾罵的貪官風光百倍。
有人計算過,清朝一個七品縣令,年俸祿為45兩銀子以及20石糧食,可每年的養廉銀卻在一千兩左右,加上灰色收入,一年可以達到兩千兩銀子;而封疆大吏一年的總收入,則在兩萬兩銀子左右,這在古代算是大富豪了。可身為直隸總督的唐執玉,雖然俸祿和養廉銀很高,可他卻十分清貧,到死的時候,家裡竟然沒有多餘的錢辦喪。這倒不是他花錢大手大腳,而是他每年只要很少的俸祿,其餘的則全部捐給國庫。他以“將勤補拙,以儉養廉”為座右銘,一生奉行,始終如一,致使他家徒四壁,沒有一件值錢的東西。當雍正聽聞他家中一貧如洗,不禁淚流滿面,於是頒詔撥發白銀,給他處理後事。
在清朝,一說起官場,那句“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盡人皆知,是說只要當了官,就有奉祿,有養廉銀。但乾隆朝的狀元梁國治,卻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據史書記載:“梁國治,俸隨手即盡。”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典型的“月光族”,錢去哪了?當然用於家庭生活了。他雖然身為戶部尚書、軍機大臣等高官,可他從不貪汙受賄,所以家無餘財,乃至死後,家人連辦喪的錢都拿不出來。有人稟告了乾隆,才釋出聖旨:“梁國治真乃千古第一廉吏,實為百官楷模,梁國治治喪所有的費用,由國庫一力承當!”這就是說,梁國治是大清朝最清廉的官員,百官楷模,確實是實至名歸!這在渾濁不堪的官場中,依舊能夠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質,實屬不易!
再就是丁寶楨,是清官,更是熱血男兒。他不畏強權,連把持朝政的慈禧太后都敢得罪,硬生生把她最寵愛而不可一世的太監安德海給殺了。丁寶楨是個徹徹底底的清官,不但沒貪一分錢,還時不時的把薪水拿出來救濟別人,搞得家中常常入不敷出,要向富人借錢,久而久之,便欠了很多外債,致使到他去世時家裡都沒錢給他辦喪,是他的一幫下屬湊錢辦理的喪事。
有人不理解,丁寶楨做官多年,職位還不低,怎麼會如此困窘呢?我想,這是因為他大公無私,思想上沒有惡念,行動上不忘初心,必然能拒絕金錢誘惑。然而,高出不勝寒,有的人爬得越高,越受不了金錢誘惑,於是鋌而走險,最終身敗名裂。古今同理,無一例外。
當然,史上無錢辦喪的清官遠不止這些,史料記載多多,因精力有限,不能罄其所有。但就其上述幾例,足可以看出這些清官無錢辦喪的背後,無外乎他們的清廉自守,不忘為民初心,牢記為民使命,展現出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計程車大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