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之前,說起特斯拉,新能源汽車,或許很多人不瞭解,2003年起,特斯拉還是一個小小的電動汽車零部件公司,但到了在2004年,一個名叫埃隆·馬斯克的人和他的特斯拉聯合創始人以 7.5 萬美元購買了「Tesla」商標權,向公司投資630萬美元成為董事長,從這一刻,特斯拉開始走向新能源汽車的傳奇故事,到今天,短短17年的時間裡,特斯拉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馬斯克也在今年成為世界第一首富,《福布斯》2021年全球財富增長最快的十大富豪榜單,馬斯克財富暴增逾千億美元居首,今年財富增加1098億美元,目前淨資產約2654億美元。
馬斯克的新能源汽車並非是他商業版圖的唯一發展方向,實際看重的仍是新能源這一未來發展的主要核心,傳統能源主要石油、煤炭、天然氣等油氣資源為主,但這些屬於不可再生能源,總有一天要用盡,我國今年就出現多城市限電,能源價格上漲的問題,因此,新能源市場將是重點開發的藍海天地。
因此,馬斯克在原有的新能源汽車的跳板下,開始將目光放在造火箭上,在很多人的認知中,這是隻有國家才有的技術和能力範疇,但被稱為“矽谷狂人”的馬斯克並不滿足於只做一個普通企業家,而是把注意打到了外太空,為了宣傳他的火星殖民計劃,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宣佈,未來將專注研究如何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抽取出來,轉化成火箭燃料,獲得了國外多加科技媒體的興趣,大資料時代帶來了資訊爆炸,也帶來了數不盡的財富,馬斯克的瘋狂想法讓特斯拉備受關注,特斯拉在12月22日週三,股價暴漲7.49%,股價突破1000美元,週四再度上漲5.76%,最新收盤價為1067美元,總市值達到1.07萬億美元,作為全球首富身家飆增超1400億。
馬斯克的成功主要在於抓住了“未來”,未來新能源是唯一能夠代替傳統能源,維持人類生存的重要依託,並且馬斯克是個非常會營銷自己和企業的人,不管火箭造的怎麼樣,名聲是已經打出去了,金融市場極力支援下,企業將得到無數資金的輸血扶持幫助特斯拉造火箭。
這一藍海市場,我國其實已經有企業佈局,比如龍頭房企恆大,今年宣佈了10年內將轉移做新能源汽車,但這個導火索是主業房地產被曝出負債近2萬億,多城市樓盤停工,但從爆出負債負面輿論,再到恆大保交樓承諾,前後僅用了不到一個月,多地樓盤復工交房,恆大甚至直接承諾,未來樓盤均已現房銷售。高負債壓力下,現房又是佔用資金週期較長的辦法,恆大既然有資金做房地產,為何還要轉型呢?
其實原因主要可以從2方面來看,首先,恆大並不是說資金充裕,現在的資金主要是金融機構繼續扶持的原因,恆大在全國有大量需要建設的樓盤,房地產貸款多,如果放任企業負債倒下,倒黴的還是銀行,企業越大,欠債越多,銀行面臨的將有萬億壞賬損失,所以扶持是雙向利好的緩解措施。聯絡高負債帶來的購房者信任危機,現房銷售釋放的訊號就是企業未來將沒有爛尾房,以此刺激購房者轉變質疑,繼續買房,從而獲取資金流,保證後續樓盤建設的救急辦法。
其次,房地產是我國支柱型產業沒有錯,但我國的房地產政策如今堅持的是房住不炒,未來行業發展路線就是一個字“穩”。即使房子存在價值,但是房價上漲空間極其有限,促進這一發展路線的政策包括舊改,保障房大力入市,房價上漲空間將繼續被收窄。房企本身就是融資巨頭,說白了就是靠著借錢,賣房還錢,再借新還舊迴圈不斷的運營模式,實際刨去負債,很多房企可能都沒有利潤,目前沒有哪一家房企是完全沒有負債的。
中小企業資金實力弱,企業發展步履不能邁得太大,但恆大這樣的大企業,負債更多,如果繼續在利潤有限的房地產市場上爭奪最後一塊銅板,企業只能緩慢發展,到逐漸成為輝煌一時的昨日黃花。因此,可以理解為,房地產並非是沒錢賺,而是對於大企業來說,探到杯底的水沒有繼續喝下去的意義,還不如找一片新的大海。
新能源汽車的龍頭雖然是國外企業,但實際新能源汽車產銷主力在中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連續6年位居全球第一。截至2021年5月底,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顯示,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約580萬輛,約佔全球新能源汽車總量的50%,既然我國產銷量佔比高,為何把市場拱手送給他人,為何不抓住新能源機遇呢?
恆大汽車已經佈局多年,最近,恆大首款新能源汽車“恆馳5”默默下線銷售,但受恆大負債的影響,這次恆大推出新款汽車後,比較低調,罕見的沒有大量媒體報道,可以看得出,經過曝光負債問題,受質疑,到挽回口碑的高低谷之後,恆大現在的發展每一步都更加謹慎。
但謹慎不代表是發展慢,停滯不前,相反,恆大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走勢是非常有利的,首先,一般企業研發新能源汽車沒有那麼大的資金幫扶,因為產業不像大企業遍佈全國,銀行信任度低,沒有大量企業競爭,恆大這樣的龍頭企業發展壓力較小;其次,中國經濟是2021年唯一正增長的國家,消費主力在中國,從國民心理出發,前有新疆棉花,包括杜嘉班納等品牌辱華遭抵制、華為孟晚舟回國事件等等,都讓更多國人看到了國外對中國企業,經濟發展的忌憚和害怕,支援國貨已經越來越深入人心,乘著多股東風,現在中國企業發展新能源,可能是最價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