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三、四歲,就有與人交朋友的意願,關注身邊的人和事,會想法與人接近,一起玩。當父母的都會發現以下這些類似的情形。
- 鼓勵孩子與他人交往的方式
強強經常帶一些吃的零食,玩具等到幼兒園。回家後零食少很多,玩具也不是自己的。媽媽問怎麼回事,強強說是和別的小朋友換了,零食也分給小朋友吃了。看強強每回交換後也對新玩具愛不釋手,非常喜歡。
但有時過了一些時間,媽媽發覺強強回家後會不開心,甚至手上會有輕微的抓傷。原來強強後悔送給小朋友玩具了,想要回來,但小朋友不願意,就發生了爭搶,起了摩擦。應該怎麼辦呢?媽媽上網諮詢了一下,原來這是強強處在人際關係敏感期的表現,心中就有了答案。
媽媽告訴強強,與小朋友交換玩具後,就換了新主人,不能再由她想換就換的了,如果別的小朋友也向你要回他的玩具,你是不是也不願意呀,下次交換時,先想好自己是否真的非常喜歡對方的玩具,如果比自己的更喜歡,那就交換,交換後就不能反悔的。
媽媽這樣的處理方式,潛移默化地讓強強在幼小時,就有了喜歡或不喜歡的判斷力;物權的概念,與人交往的能力,友好相處中的包容、誠實品行的萌芽。
- 不要因不等價交換而干涉孩子交換物品的行為
強強對物品價值沒有什麼概念。只是憑自己的喜好來交換。有次強強用自己會發聲的繪本書,換回一本普通的繪本。媽媽心裡覺得強強“太傻”,但並沒有強硬阻止她這個行為。
對強強而言,交換物品沒有價值觀念,只是在這個人際關係敏感期,孩子自然而然的,用交換物品的方式與人交朋友,父母要鼓勵這種行為,激發孩子主動與人交往的能力。不要用成人的價值觀去衡量吃虧與否,去幹涉甚至禁止交換行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如果不會、不懂得與人交朋友,那就有問題了,父母要鼓勵孩子主動與人交往,否則,長大後在社交方面會有很多無法解決的困擾。
- 父母不要親自為孩子“討公道”,更不能“以牙還牙”
強強有次和幾個小朋友在公園玩,為玩蹺蹺板而發生爭執,有個孩子沒輪到玩,哭了。
強強媽媽過來看了一下,就對強強說:“公園裡還有其他好玩的呀,讓這個小哥哥先玩蹺蹺板,你等會再玩吧。”強強和另外幾個小朋友都跑去玩別的專案了。
強強媽媽的引導是值得贊同的。無論大人小孩,人與人之間在交往過程中,難免會有些不同意見,產生爭論,不能太強勢,一定要爭贏,不吃虧。沒有包容、謙讓,勢必交不到好朋友,而陷於孤立無助的境地。
另一個小朋友媽媽的做法就不妥當了。她過來就斥責孩子:“你真沒用,比你小的都搶不過,就知道哭。”“你不會使點勁,讓別人走開嗎?”
媽媽這樣親自上陣斥責、干涉孩子間正常的吵鬧,孩子表面上得勝了,但無形中被孤立了,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內心脆弱恐懼,害怕與別的孩子交往,害怕被媽媽責罵。
孩子在人際關係敏感期如果沒有學會如何與人友好相處,長期這樣下去,肯定會對孩子長大後的社交能力帶來極其不良的影響,贏了一時,輸了一生,不是明智之舉。如果有喜歡的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