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頭條分享了我今年看完50本書的事情,有網友問:一年50本,平均一週一本,你能告訴我你是怎麼在一週之內消化掉這本書的嗎?
我當時簡短地回答了他的提問,但是我覺得這件事情幾句話說不清楚,我每年保持看50至70本書的量,花這麼多時間看書卻一無所獲的話,那最吃虧的其實是自己。
所以看書得有用才是硬道理。
由於機緣巧合,我從高中時起居住過的家都離圖書館很近。從那時起我就辦了讀者證,免費借閱海量的書來看。
在剛開始的很多年裡我也很苦惱一個問題,就是忘性太大。別人是過目不忘,我是過目就忘。
最初我喜歡看小說,但即便在看的時候感動得流淚,一關上書卻很快將裡面的內容忘光了,甚至連主角的名字都忘了。
看了就忘,更別提消化吸收了。因此有很多年我很沮喪,覺得自已就是喝了一肚了墨但沒有一點自己思想的草包。
但是對閱讀的熱愛卻讓我無法放棄,即使記不住那些情節卻記得那些感受。那些不曾發生在自己平淡生活中的情節豐富了我的精神世界,讓我在閱讀時彷彿脫離了現實世界的束縛,得以在廣博奇異世界裡去遨遊。
讀過很多年虛構小說後,我開始不滿足,我很功利地希望讀書能帶給我具體的改變。不隱瞞地說,我希望閱讀能增長我的見識和學識、提升我的工作能力、銷售能力、理財能力、識人斷人的能力、教育孩子的能力、寫作的能力、表達能力、經營好婚姻與家庭的能力、能獲得智慧的增長,最後轉轉化為賺錢的能力!
我不能僅僅為了愉悅精神而閱讀,那麼我閱讀的能力就必須要提升。必須想辦法將看過的書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我嘗試了以下這些方法,我將它總結為6點:
1、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看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要培養閱讀的習慣,而熱愛是培養習慣的前提。一開始我只讀我感興趣的書。
讀故事會、知音、讀者這些篇幅簡短的文章。到高中時我開始看長篇小說。總體來說這個過程帶給我的是輕忪愉快的享樂,培養起了閱讀的習慣。
從工作後我開始希望看書能有具體的作用。但是當我真正拿到“有用的書”時卻發現看不進去。要麼是理論知識過於枯燥,要麼是因為沒接觸過而看不懂。
比如投資理財類的書,是我現在都啃不動的書。後來有人推薦我讀博多·舍費爾的《財務自由之路》我記得這個系列的書有三本,第一本和第二本都是闡述作者思想的,讀起來很輕鬆,愉快。
第三本是實操,講了基金、股票等的知識。那本書我看了一半還是沒有看下去。暫時看不下去就放一邊,然後我去借閱基金小白入門這樣的書。
先了解基金的原理、它的種類、它的作用、一些基本資料代表的意思。先入門再進階,由淺入深。
總之看書不僅僅為了打發時間,要有目的,然後根據我們的目標系統地去看書。有了這個方法,你也就不必去看好書排行榜,按自己的需求去讀書效果更好。
2、將書分成幾個大類,固定看某些類別的書。
如上面介紹的,博多舍費爾是知名作家,他的那套《財務自己之路》在全球風靡。但是我看完依然不可能記得住他書裡的所有內容。
可是記住內容重要嗎?答案當然是重要。但我不可能把他的書一字一句背下來。而且記住一本書也不能讓我們的行為徹底改變。我的辦法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定某些類別的書,然後持之以恆地看這些類別的書。
舉例詳細說明:
首先明確,我想透過看書達到的目標是: 教育好孩子、提升銷售能力、提升個人素質、提升寫作能力。
因此我將我需要的書分為:家庭教育類、銷售類、個人成長類、小說雜文類。依照這種方法,你一定可以將書細分為你需要的類別。
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眼界,那麼你設定一個類別為:提升眼界類的書,這些書可以包括世界歷史、中國歷史、旅遊書籍、國際形勢、名人傳記、全球經濟現狀、科技發展……總之,有了目標你就能有目的地選書。也會在這個過程中看到自己的知識越來越豐富。
我每次去圖書館借書,就會固定選我需要的類別的書。比如家庭教育類的書我先後我讀過尹建莉、黃靜潔、劉稱蓮、鄭淵潔、李穎卿等等。
太功利會不會敗了讀書的胃口?於是我每次會保留一兩本我愛看的書來獎勵自己。只憑喜歡去選一些書,用於放鬆精神,緩解生活工作中的焦慮。所以你看,這還是有目的的!
固定看某一類別的書長期堅持下去就會看得更加全面,不會盲目照搬,會在其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取捨,慢慢地還能磨練出批判能力,有自己的見解。
銷售類、個人成長類也如此,固定看這一類別的書,看多了就會發現這些領域的知識點是相通的,有些理論也是重複的,透過重複的部分可以一遍遍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讀一個類別的書多了,你對這個領域的認識就會越來越全面,這也加速了看書的速度。
當你開啟一本書看看目錄,你就會發現哪些知識點是以前在其它書上看過的,哪些是知識點是自己的盲區,哪些是作者獨到的見解。這些我們不知道的知識點就是我們重點要看的地方。
有重點有非重點之後就有了精讀與速讀的區別,這樣看書速度就會大大提高,效率也會更好。
3、系統地看你喜歡的作者的書。
不客氣地說,一個類別裡會有很多作者,並不是每一個人寫的書都很好。如果遇到我特別來電的作者,我就會在網上搜索他的作品,然後買回來詳細地讀。
比如我在圖書館借閱過猶太作家沙拉寫的《特別狠心特別愛》我看完後特別喜歡這位作者。而那本書裡僅僅是記錄了她爸爸對她的影響,以及她和猶太人爸爸在中國的生活經歷。
她是一個以教育孩子出名的作家。她的教育經驗在一本書裡無法全面地展現,因此我馬上買了她的另外兩本書。在那兩本書裡詳細寫了她教育孩子的細節 ,以及帶著孩子離開中國回到以色列生活的故事。
我用同樣的方法讀了劉同,博多·舍費爾,馮唐,李娟的書,這樣其實就加深了我對作者的印象。也許我記不住他們某一本書裡講了什麼內容,但我能總體記得這位作者的經歷、他的觀點、他主要的研究成果是什麼。
4、隨時記錄讀後感、看完後摘抄重點、畫結構圖、分享輸出觀點。
記得上週我坐地鐵出去辦事,由於目的地有點遠,要坐一個多小時,我當時帶了一本書,看到書上講的一件小事特別觸動我。於是我馬上開啟手機簡單寫了這件事情,然後再寫出我的讀後感發到朋友圈裡。
這些片斷可以加深我對書的印象和理解。針對前面網友問怎麼能消化吸收。拿我上週看的一本書《我的工作是媽媽》來舉例,我在週六開始看這本書,在週日下午就看完了。
看完了放一邊,過兩三天後拿出來再快速過一遍,把其中打動我的句子摘抄下來。
然後又放一邊,今天我再次拿出這本書作一個結構圖,寫完後還要寫一篇讀書分享。
這是一本生活札記類的書,以作者的生活小事和感悟的形式呈現。根據目錄我把作者認為當一個好媽媽的關鍵點分成了五個,這五個部分作者圍繞關鍵點分別講述了幾個故事。每一個部分中都有一兩個打動我,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這些就是我寫文章分享的切入點。
看到目錄發現有些內容想不起來又覺得很重要的,那就翻開書再快速看一遍。
看完後我對這本書的主要觀點都瞭然於胸了。不必去追求把每個故事都記得,一本書對我們最有用的部分就是對我們最有觸動的部分。只要把這部分消化吸收就行。
那些觸動不了我們的部分也沒有必要去強行記憶。而且很多工具書為了說明一個論點會舉大量的例子,只要抓住主幹就行了。
作完結構圖,我對於要寫一篇分享所需要的材料就大概有數了。並且在理解了作者觀點的情況下,我寫作時也不一定要用作者的案例,可以將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的案例寫進去,這個過程不但是寫作的過程,也是思考和分析生活中的事件的過程。對我們提高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很有幫助。
用寫作的方法來享可以提高寫作能力,我有時會將看到的書裡的故事給孩子講,和孩子討論,這就提高了母子間交流的質量。有的人看完書後用影片分享,這對錶達能力、剪輯能力都是很大的訓練,還能培養出一項新的技能。
透過讀書後寫作,我兩年裡共計賺到稿費二萬多塊錢。這本身就是一種收穫。
這些輸出的方法,就是將知識深度內化的方法,運用了這些方法,看的書雖然沒有一字一句記住,但它們可能無形中成了我們的思想,打造了我們的行為,將看書的價值最大化到了極限。
5、用行動踐行自己認為有用的方法,將書本知識內化成指導自己行為的指南。
選書之前有目的性,看書講究方法,看完後要去實踐。比如你總愛對孩子發火,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你想要改變自己,你看了教育類的書,深知控制情緒的重要性。你也分享給了別人,你下定決心要這樣做。
但是你卻從不執行,每次想對孩子發火就發火,那麼看再多書也沒用。
我很想透過閱讀來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最近看書後有用的方法我都慢慢用起來。比如康奈爾筆記法,比如看完書做結構圖。運用這些方法的過程,就是加深記憶和理解的過程。
6、重複看你精選出的好書。
還有一些書確實好,你覺得忘掉是一種損失。那麼就用間隔時間重複讀的方法來閱讀。
我有很多書看完後只記得書名,我記得我看過,我知道它很偉大,很感人。但是我把主角名字都忘了,那怎麼辦?
這些書我就隔幾年就再讀一次。《紅樓夢》我讀過三四遍,分析解讀紅樓夢的書我也看過許多。現在對裡面的情節幾乎都能記得起來。
《平凡的世界》我讀過兩遍,聽了一遍。《半生緣》讀了二遍,聽書一遍。《圍城》讀了兩遍,《妻妾成群》讀了兩遍。
這些書都是值得一再讀的好書,讀這些書的過程也是十分享受的。
結語:以上就是我分享的讀書方法。我認為成年人時間有限,讀書最大的成本是時間支出。既然我們付出了成本,那麼就要有所收穫才對得起自己。
我們要把閱讀當成上學時學習一樣,建立目標,有目的地選擇書籍,看書的過程要用上科學的方法,看完後要運用到實踐中,功利地看書才能收穫更好的自己!
我是輕寒讀書,如果你喜歡讀書,或是喜歡卻沒有時間閱讀,可以關注我,我會持續分享讀書心得。讓我們透過讀書遇到更好的自己@輕寒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