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春節兩節臨近,“菜籃子”保供穩價頗受社會關注。日前,山東省推出“菜籃子”高質量發展指數,覆蓋生產加工、市場流通、綠色安全等維度,成為全國首個評價“菜籃子”綜合發展水平的指數。守好“菜籃子”,有必要從市長、農民、市場三個角度,尋找更多有效工具和創新手段,讓各方都有“金扁擔”。
目前看,今冬明春我國“菜籃子”產品供給總量是有保障的。據監測,全年主要蔬菜品種長勢正常,面積和產量都有所增加。7個南菜北運大省和6個設施蔬菜重點省在田蔬菜面積均比上年增加,11月以來天氣條件總體有利,伴隨產量增加,價格已經回落。此外,全年豬肉產量大幅增加,牛羊肉、禽肉、奶類產量創歷史新高,水果、水產總量充足。可以說,從全國來看,“菜籃子”供給是充足的。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可以掉以輕心。近年來,蔬菜價格大幅波動現象在不少地方時有發生。雖然上漲或下跌是市場行為,但如果發生大範圍、長時間的嚴重緊缺或價格猛漲,不僅會影響產業行業,還會影響群眾生活。因此,根據情況變化,擇機適時對蔬菜等“菜籃子”產品採取保供穩價措施十分必要。更重要的是,要有常態化機制和創新化手段,提高供給體系整體的適配性和靈活性。
市長要扛起“金扁擔”,把責任落實到位。近年來,菜價大幅波動固然有客觀經濟規律的作用,但是也有部分因素是一些地區“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弱化,菜地規劃面積不夠、實際面積下降,生產組織程度偏低,流通設施能力不足,造成蔬菜自給率過低。這加劇了價格的大起大落,使農民“賣菜難”和居民“買菜貴”並存,這些問題在北方部分大中城市的冬春季節尤其明顯。
對市長來說,要更重視“菜籃子”工程,統籌抓好生產、流通、調控工作。生產上,各城市都要有一定的自給能力,保有一定的在田面積。南菜北運地區要發揮光溫優勢,增加調出量;北方設施蔬菜地區要穩定最佳化設施,確保本地供應;城市郊區要提早安排當家品種生產。流通上,暢通從田間到市場的各環節,幫助流通企業與生產基地穩定對接,做好地菜與客菜、北菜與南菜、設施菜與露天菜之間的輪換和銜接。調控上,完善主要品種的儲備調節機制,加強應急保供能力建設,並在菜價過高時適時補助低收入群體。
農民要挑起“金扁擔”,把更多科技應用於農業。當前,我國蔬菜生產機械化率還比較低,良種推廣應用也遠遠不夠,抵禦自然風險能力弱,加之難以獲得及時的農業資訊監測預警,容易陷入“多了多,少了少”的怪圈。要以機械化減少人工成本,以良種化提高產出效率,以資訊化增加決策的前瞻性。以多元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彌補一家一戶生產的短板,增強菜農的整體競爭力,實現主產區蔬菜產業集約化發展。
市場要鑄起“金扁擔”,用好價格保險等工具。在一定意義上,價格波動不可避免,這是市場機制在發揮作用。但是,也要順勢而為,用好金融工具,減少對產業鏈的不利影響。蔬菜價格指數保險是一種政策性農險,已在部分地區推廣,利用菜價高於目標價格時的保險結餘,彌補菜價低時農戶的損失,確保種植戶有最低收益,從而保證市場供應量。以海南為例,保費財政補貼90%,農戶自繳10%。今年以來,僅人保財險就已助力海南18個市縣菜農獲賠1.21億元。可以預期,隨著蔬菜生產日益專業化,全國很多蔬菜專業戶或合作社都有參保需求,保險機構不妨把握機遇。(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