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王露
【編者按】
今年,在新冠疫情及各國應對氣候變化而採取措施等多種因素作用下,全球能源進一步出現供需失衡,刺激國際原油、天然氣、煤炭等化石能源價格持續上漲至歷史高位,引發了一場席捲全球的能源危機。
這場危機背後有何歷史背景?它以何種形式影響到不同的國家?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大國是否可以長期利用能源佈局?過度依賴化石能源的國家如何自救?與此同時,資源約束型國家仍在漫漫探索轉型之路,而不少歐洲國家已走在了能源轉型的前列。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國際部自12月28日起推出“能源啟示錄”系列年終報道,從多個維度呈現2021年這場能源危機背後,未來的世界能源形勢。寒冬來臨,人類能找到那根救命稻草嗎?
全球效能源危機,無疑是從始至終貫穿於2021年的話題。
今年2月中旬,一道來自美加邊境的“北極冷鋒”過境,給美國南部得克薩斯州帶來了降雪、冰凌、凍雨等極端天氣,使得該州氣溫一度跌至零下18攝氏度,直逼30年來的最低溫。
雪上加霜的是,極寒天氣還破壞了得州的電力系統,當地電價連續多日觸及9000美元/兆瓦時上限(一度電約合人民幣58元)。很快,這場冬季風暴的影響波及全美,超500萬人輪流陷入停電後的黑暗之中。在得州,百餘人未能挺過這次危機。
彼時,一位名為克里斯·普林斯(Chris Prince)的推特使用者寫道,“我在得州的休斯敦,快凍死了。沒有電,沒有暖氣,沒有水。我還有四個孩子。”
“為什麼現在會發生這樣的事?”克里斯不禁問道。要知道,作為石油和天然氣生產第一大州,得州向來被譽為美國的“能源心臟”。如今,心臟出了問題,彷彿敲響了能源危機的警鐘。
在得州斷電危機後的幾個月裡,天然氣、動力煤、原油等一次能源(編者注:一次能源指從自然界取得未經改變或轉變而直接利用的能源)價格大幅上漲,一場波及範圍更廣、持續時間更長、影響更為深遠的全球效能源危機似乎已經來臨。
2021年1月至10月,能源價格走勢(單位:美元/公噸)。來源:彭博社、世界銀行
直至2021年末,這場危機仍未走遠。12月21日,歐洲天然氣價格飆升創下紀錄,每兆瓦時達到180歐元(約合人民幣1300元),相比今年年初漲幅達800%。天然氣價格後續有所回落,但24日的價格與今年年初相比漲幅仍然超過400%。作為這一輪天然氣危機的“震中”,今年8月以來,歐洲天然氣價格高位執行。受氣價推動,歐洲的電力價格隨之飆升,德國、法國、英國、西班牙等地電價均處於歷史高位。
即便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美國,也難以在能源市場的動盪中獨善其身。10月5日,美國天然氣期貨創下了近13年新高,達到每百萬英熱單位6.31美元,今年漲幅近150%。
更具戰略影響的是,國際油價從2021年8月中旬持續上漲,於10月底攀升至7年來最高點,突破85美元/桶,觸發了國際能源市場最敏感的神經。
與此同時,在全球產業鏈高度融合的情況下,歐美能源危機透過能源品價格上漲等通道,向其他國家、地區加速蔓延。9月以來,巴西、印度等新興經濟體,也被捲入歐美能源危機的“漩渦”中。在巴西,嚴重乾旱導致水力發電系統崩潰,轉而啟動天然氣發電機以補缺。而歐美帶動下的全球天然氣價格飆升,無疑增加了巴西的火力發電成本;依賴煤炭發電但卻陷入“煤荒”的印度,也難以承受進口煤炭價格上漲之痛。
由於能源需求仍在飆升,嚴寒冬季的來臨使得問題更加複雜。站在2021年年末,回望過去一年國際能源市場上的跌宕起伏,引人深思:這場危機緣何而起?未來又將走向何方?
“完美風暴”下的動盪
“完美風暴”,往往用來形容多種因素疊加所導致的嚴重效應,頗有“屋漏偏逢連夜雨”之意。而於2021年不斷髮酵的全球能源危機,堪稱一場標準的“完美風暴”——在過去兩年中,國際能源市場遭受世紀疫情、經濟衰退的衝擊;隨著疫情形勢好轉,能源市場又經歷了“過山車”式的需求反彈,供需缺口拉大。全球變暖下極端天氣頻發,進一步加劇了能源供給緊張的態勢。
對於全球能源系統而言,2020年是史無前例的一年。肆虐的疫情加上各國為緩解疫情所採取的措施,使得能源市場遭受重創。英國石油公司BP於今年7月8日釋出《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鑑》指出,2020年一次能源消費下降4.5%,為1945年以來的最大跌幅。
其中,石油消費下降佔一次能源消費淨減少量的近四分之三,是造成這一跌幅的主要因素。天然氣價格也跌至多年低點,但由於天然氣被視為從傳統能源向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轉型的“過渡燃料”。在全球努力減少煤炭、增加清潔能源使用之際,各國對天然氣愈發依賴。因此,其在一次能源中的佔比仍在持續上升。
“全球封鎖對能源市場造成了巨大影響,因交通和運輸需求急劇下降,石油行業遭受的重創尤為突出。”BP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戴思攀(Spencer Dale)表示。
2020年能源需求呈負增長,一次能源消費下降4.5%。來源:《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鑑》第70版
由於新冠疫情對一次能源需求帶來的衝擊,全球油氣行業投資自2020年以來出現顯著下降。能源行業研究機構雷斯塔能源釋出報告稱,2020年,全球油服行業的業績已跌至近16年來的新低,油服企業去年達成的合同總價值同比下跌幅度高達30%以上。
在天然氣供應方面,2020年全球共產出約3.85萬億立方米天然氣,較2019年下降3.3%。除卡達正在推進大規模天然氣出口專案擴建,全球幾乎沒有新的液化天然氣(LNG)出口專案獲批。
然而,隨著第一波新冠疫情結束,各國開展疫苗接種行動,歐美各大經濟體逐漸解封,能源需求於2021年初開始回升。總部位於法國巴黎的國際能源署(IEA)今年4月末釋出的《2021年全球能源回顧》報告預計,由於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需求激增以及經濟回暖,2021年全球能源需求將增長4.6%。
全球GDP、一次能源總需求和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相對於2019年的變化。圖源:國際能源署
不過,考慮到2020年疫情時期一次能源行業的停產、減產,且重啟生產尚需時日,自能源需求於2021年再次回升以來,主要供給國的生產和供應恢復明顯滯後於需求端恢復,供需缺口持續拉大,能源價格於今年初呈現出穩步上漲態勢。
全球能源價格。JKM:日本-韓國液化天然氣標杆;TTF:歐洲天然氣交易基準荷蘭天然氣交易中心;Newcastle coal:紐卡斯爾港動力煤價格指數;API 2 coal:西北歐進口煤炭的基準價格;WTI:美國西得克薩斯輕質原油;Brent:布倫特原油。圖源:彭博社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9月以來,全球能源價格飆升,能源危機加劇。而在這一過程中,全球多地出現的極端天氣,嚴重拖累綠色能源發電,導致對傳統能源的發電需求激增,後者供需缺口隨之急劇走擴,成為助推全球能源危機的重要一環。
一方面,極端天氣如寒潮和熱浪加劇了用電和燃氣需求。彭博社10月25日報道稱,由於拉尼娜現象,東亞國家今冬氣溫可能偏低,電力和能源需求將進一步增加。另一方面,由於高度依賴天氣,可再生能源更容易受到極端天氣的不利影響。
在歐洲,天氣條件的變化使得風電和水電發電量大幅減少。英國能源公司SSE今年9月底表示,由於乾旱低風,該公司今年4月1日至9月22日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比預期低了32%,德國和丹麥的能源公司也反映了類似的情況。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降低,導致天然氣發電的需求激增,進而推動天然氣和電價飆升。
而在南美洲,據路透社10月20日報道,由於降水減少、巴拉那河徑流量下降,位於巴拉圭和巴西邊境的伊泰普水電站發電量跌至2005年全面運營以來的最低值。而巴西有10%的能源消費,巴拉圭則有86%的能源消費來自伊泰普水電站。
除了破壞可再生能源產量的穩定性,極端天氣也會對一次能源的供給產生影響。8月底,由於颶風“艾達”的影響,美國墨西哥灣超過90%的原油產出被關停。路透社評論稱,“艾達”造成的美國產油量損失為16年來之最。
與此同時,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一個地區的能源危機還能透過國際能源價格傳導到其他地區。新冠疫情以來的近兩年裡,在能源市場供需關係的急劇調整,外加極端天氣侵襲下形成的“完美風暴”,多國被裹挾著陷入這場全球能源危機。
“能源獨立”計劃破滅?
能源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乎國家利益。近半個世紀以來,“能源獨立”也一直是美國政府期待實現的目標。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敘利亞聯合行動,發動了第四次中東戰爭。戰爭爆發後,阿拉伯石油生產國開始利用“石油武器”打擊支援以色列的西方國家,透過實施石油禁運、暫停出口等手段,推高油價,致使第一次全球石油危機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此次危機中經濟損失慘重。
1973年11月,第一次石油危機期間,英國赫特福德郡賀梅爾亨普斯德城的邦斯菲爾德油庫。
領略過“石油武器”的威力後,美國曆屆政府都不約而同地將“能源獨立”作為執政期間的重要任務。“我們的國家目標應是滿足我們自身的能源需求,而不依賴任何外國資源。”1973年11月7日,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釋出“能源獨立計劃”時如此說道。
尼克松還提出到1980年美國實現能源自給目標。同時,為應對迫在眉睫的石油短缺,國會在1973年11月27日通過了“緊急石油分配法案”。
近半個世紀後,能源安全仍是美國總統的優先事項。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就任總統後,白宮網站列出其政府優先處理的六大問題,其中第一條是“美國第一能源計劃”。2017年3月28日,特朗普簽署“能源獨立”行政命令,稱這是“美國能源生產一個新時代的開始”。2017年6月1日,特朗普宣佈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執政期間,特朗普採取一系列措施,表示將把美國能源產業帶入“黃金時代”,讓美國掌握“能源主導權”。
事實上,在特朗普能源政策的刺激下,美國石油和天然氣產量激增,已基本實現“能源獨立”的目標。據路透社2020年5月報道,儘管疫情期間能源需求降低,石油和天然氣產量減少,但美國的原油和天然氣產量仍然排名全球第一。
美國能源資訊署(EIA)釋出的《能源短期展望報告》指出,2019年美國石油出口量首次超過進口量,甚至一度超越沙特,成為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國。在天然氣方面,EIA資料顯示,自頁岩革命以來,美國天然氣產量也從2008年的21.1萬億立方英尺(5975億立方米)躍升至2019年的36.2萬億立方英尺(1.02萬億立方米),產量方面居世界第一。
半個世紀後的今天,值得反思的是,為何即便實現了“能源獨立”的美國,也未能在此次全球能源價格上漲的危機中獨善其身?
今年10月底,美國原油價格觸及每桶85.5美元的七年高位,消費者感受到了燃料成本上漲帶來的“陣痛”。對此,現任總統拜登祭出“殺手鐧”,於11月23日宣佈將釋放5000萬桶國家戰略石油儲備(SPR),以平抑油價、遏制國內嚴重的通貨膨脹。
“國內的能源價格上漲,表明美國不再與全球能源價格絕緣。”美國民主黨參議員曼欽在11月中旬的一場聽證會上分析稱,美國國內煉油廠持續依靠重質原油進口,使得國內油價受到由俄羅斯、沙特等石油輸出國組成的“歐佩克+”(OPEC+)聯盟影響。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當明年年初供暖需求下降、供給做出調整後,能源價格或將恢復到較為正常的水平。然而,如果價格一直居高不下,或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阻力。
“蜿蜒崎嶇”的轉型之路
當下能源供給的緊張局面,或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偶發現象,但它仍在發出警示:即使各國對氣候變化感到擔憂,已加速向清潔能源的轉變,但世界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依舊未變。
今年11月,世界各國領導人聚集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26)上,宣佈要制定2050年全球零淨碳排放目標。令人唏噓的是,當他們準備為未來30年的目標貢獻一份力量時,“綠色時代”的一場能源危機正在他們眼前展開。
當地時間2021年11月1日,英國格拉斯哥,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世界領導人峰會正式舉行。 人民視覺 圖
一邊是傳統能源需求和價格的大幅攀升,另一邊則是迫在眉睫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最後視窗。如何作出抉擇,正考驗著全球決策者的決心和智慧。
“能源轉型不會一帆風順,而是一條“蜿蜒崎嶇”的轉型之路。”可再生能源基金管理公司Glennmont Partners負責人約斯特·伯格斯馬錶示,能源發展的大方向不會改變,總會產生更多可再生能源,但人們必須意識到這其中的風險和波動性。
《華爾街日報》援引能源行業高管和分析師進一步指出,未來幾年轉型之路所面臨的挑戰,源於一個殘酷的現實:儘管對化石燃料的投資在下降,但目前能源消耗中的大部分仍為化石燃料,而綠色能源支出的增長速度不足以填補缺口。國際可再生能源署資料顯示,2019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僅佔全球發電量的26%。
事實上,此次能源危機無疑強化了化石燃料的“存在感”。今年10月,為各國提供能源政策建議的IEA預計,明年全球石油需求將達到約9960萬桶/日,接近疫情前的水平。該機構還預測,今年的煤炭需求將超過2019年的水平,並將在2025年之前持續上升,但之後將開始下降,下降速度將取決於各國政府逐步淘汰煤炭的具體行動。
對此,能源專家、巴黎政治學院教授蒂埃裡·布羅斯感慨道,本輪能源危機或是化石燃料對能源轉型的一場終極“報復”。
除了化石能源的“復興”,能源轉型面臨的另一阻礙在於清潔能源尚且不能為能源市場提供穩定且持續的供給。“世界沒有進行足夠的投資來滿足未來的能源需求,政策和需求軌跡方面的不確定性帶來了巨大風險,能源市場未來很可能面臨劇烈波動期。”IEA的報告如是寫道。
為了滿足全球能源需求和氣候目標,IEA報告指出,到2030年之前,對清潔能源的投資將需要從今年的約1.1萬億美元增長到每年3.4萬億美元。該投資將推動技術、傳輸和儲存等方面的發展。
能源供應轉型,2050年前世界達到淨零排放的能源供應市場份額預測,可再生能源必須迅速取代石油和其他化石燃料。來源:國際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2021》
20世紀60年代末,世界能源市場遭遇多次危機,導致石油價格波動劇烈,令僅有33萬人口的冰島無法承受,此後這個主要依賴進口化石燃料的“冰火之國”開始探索利用地熱能源,從此踏上可再生能源之路。冰島政府當時建立地熱鑽探補助基金,併為地熱研究和試鑽提供貸款;政府還制定了相關法律框架,吸引普通家庭加入新的地熱區域供熱網路,放棄使用化石燃料。此外,冰島大規模開發水力發電,吸引了國際大型工業能源使用者。
這個地處北極圈邊緣的孤島最終透過能源轉型在較短的時間內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如今,已成為可再生能源推動現代經濟發展的典範。
因此,從長遠的能源轉型策略來看,歐洲氣候智庫E3G天然氣顧問拉斐爾·哈諾託對美國《時代》雜誌強調稱,實現“平穩轉型”的秘訣不在於更加緩慢地淘汰化石燃料,而在於迅速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供應和系統的靈活性。
冰島的可持續能源故事也表明,並非只有富有的發達國家才能克服成本和內部困難從而實現能源轉型。
在能源危機的背後,一個好訊息是世界從未如此具備迎接新變革的條件。新技術不斷湧現和改進,籌資方案也在不斷最佳化,全球合作和技術分享日益便捷。這些因素結合我們所獲得的經驗,將有力地推動各國走上更加可持續的能源之路。
“現代能源系統具有深度互聯特性,沒有一個國家能成為能源孤島。”國際能源署(IEA)首席能源經濟學家蒂姆·戈爾德預言道。
責任編輯:張無為
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