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痰?
痰飲,其實就是津液失於疏布和運化。這其中,清者為飲;濁者為痰。而這痰與飲,雖然名字有所不同,卻同屬一脈。而有形之痰,則多見於能咳出的痰;無形之痰,則多流溢於我們的表裡之間,其無所不到。
而痰飲,則是很多疾病的誘因:
1、若是痰飲到達於肺,就會令我們多痰咳嗽;
2、若是痰飲到達於心,就會令我們胸悶、心痛;
3、若是痰飲中阻於脾胃,就會令我們噁心、欲嘔、腹脹、食慾不振;
4、若是痰飲上犯巔頂,達於清竅,就會令我們頭暈,犯迷糊。
總體來看,百病起於痰。怪病,先以痰論治。這是先輩們給我們留下的寶貴心得。
痰要如何化?
提到化痰,就不得不提到古名醫張仲景了。在行醫期間,發現有太多的患者,存在咳嗽多痰的現象,且質地稀薄色白,胸膈有脹悶感,舌苔偏於白滑,脈象弦滑或沉遲。手腳冰涼。而這些人的最大特點就是咳嗽。然後,突然有大量黏痰。
在行醫的途中,不斷觀察,不斷思考,不斷遣方調方。最終完善出一套治療方案來。這就是著名的祛痰劑《苓甘五味姜辛湯》的由來。其組方為:茯苓兩錢半,甘草一錢半,乾薑一錢半,細辛半錢,五味子一錢。而現如今,很多醫家用以應對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
這其中有何道理?
首先患者有痰多咳嗽、痰量大而白,且質地稍有稀薄。這主要和中焦脾胃虛寒有關。因為,身處戰亂動盪。那麼吃不飽、穿不暖,就是常態化。而這樣的結果就是脾陽虛弱,無法運化水溼津液,於是就化津成痰。
痰飲本身就可以上泛於肺中。若是此時再外感寒邪,那麼寒邪上犯於肺,使得肺失宣降,致使肺疏布水液失常。這樣一來,就極容易加劇痰飲的形成,以至於痰飲壅滯於肺。如此就出現了咳嗽、多痰、痰色白且質地稀薄、胸膈痞悶、舌苔白滑等現象。
所以說,這就需要溫散寒邪了。因此,就以乾薑來溫肺、暖脾。因為溫肺則可以化飲;暖脾則可以散溼;然後,再以細辛溫肺散寒,同時還能協助乾薑去除肺中的寒飲;然後再茯苓來健脾利溼,將脾中的痰濁化散掉,同時還能增強脾胃的運化能力,從而減少痰溼的形成;隨後再用五味子加以收斂,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防止乾薑、細辛太過辛燥而傷肺氣;最後再以甘草來調和諸藥,這樣的搭配除了能進一步溫養脾胃外,最關鍵的是可以除寒邪,散痰飲。
而現今,組方則是多用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症屬寒飲內停的症候上。其主要表現就是,咳嗽痰多、痰質清稀且色白,胸膈痞悶、舌苔白滑、脈弦滑或者沉遲。
總之,想要去除我們體內的痰濁之邪,就務必要保護好我們的脾胃,使之不能受寒。因為先輩告訴我們:“百病皆因痰,除痰先除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