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愛情神話》像一部短篇小說集,生活在弄堂裡的不被關注的精緻40-50歲的人群,曾經叱吒上海灘的小年輕時髦精,現如今是“乘風破浪的姐姐們”和“披襟斬棘的哥哥們”愛情博弈。
電影中上了年紀的男人們女人們身上沾染著“跨界復古混合風”的老一輩基因。
也許老白、老烏、格洛瑞亞、李小姐和蓓蓓的祖輩是活在穆時英小說《上海狐舞步》的那個動盪的上海--造在地獄上面的天堂!也許他們的叔叔輩朋友是在張愛玲的小說《傾城之戀》中露過小臉,見證過那段長在上海舊家庭延續無盡悲涼的愛情裡。或者與錢鍾書《圍城》中的留學精英方鴻漸擦身而過。
如果你在上海排隊喝過復興中路超市門口10元一杯的小紅書網紅--“熱紅酒”,大概就能明白這股上海的跨界復古混合風格的精髓。
一次性杯子、雜貨超市、洋氣的紅酒和10元的價格,細細品一品內在的邏輯。
她是一種“既接地氣又有自己的講究”的基因,就像電影中小皮匠的修鞋子,到點自己磨咖啡豆喝咖啡,如果我沒看錯他喝咖啡用的是有托盤的咖啡杯組合,而不是現代星巴克的那種馬克杯。這是一種能適應擺路邊攤的生活,也有鑑別奢侈品鞋子Jimmy Choo的能力。
是自成一派的文化秩序、生活哲學,選擇斷舍離的方式。
這樣的文化秩序在電影中是透過老白、老烏、格洛瑞亞、李小姐和蓓蓓一次次演示和強化。
這一批享受過工業革命、改革的紅利,被網際網路席捲裹挾後的中年老古董們,從外表看沒有他們長輩們對於生活困境、磨難而要死要活,呈現激情澎湃的起伏,反而是適應了網際網路性格,躲在手機之後,躲在螢幕之後的跌宕糾結。
乘風破浪的姐姐們”和“披襟斬棘的哥哥們”開心、喜歡、生氣都不會直來直往,反正人人都有了螢幕的盔甲,反正誰都傷不到誰。他們有了更自由的人生選擇關係,女人的人生態度,越來越接近男人的想法,有了一種網際網路式的中性性別。
喜歡這部電影不僅僅是“她視角”,有著現實版女尊小說的元素,還因為密集度很高,金句不斷的上海話,抖包袱的機靈勁以為是在看脫口秀,輕輕鬆鬆哈哈大笑中接受了中年姐姐們有了哥哥們的平凡、平權的生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