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農村後才發現,原來這麼多的孩子考不上高中,就此進入社會,而且年齡太小。加之在經濟相對落後的省,技校本身不是質量的問題,是基本沒有。那些不能上高中的孩子只有沒學上,去打工年齡太小。請問,專家們如何考慮?最好是到最基層瞭解一下情況,再做出決定,不能是以北上廣大城市作為試點就適應全國。在經濟欠發達的地方是最多的。
因為中國人太多,教育投入比超低,高中大學等學位不足,有限資源只能用在少數優秀的人身上。由於生活條件改善,人民自身在教育上投入精力資源不斷增大,只好不斷加大考試難度及增多條件要求來選拔優秀人才,這也是教育改革治標不治本的原因。
各類職業學校專業教育投入與市場吸引力(辛苦學了不賺錢)不成正比,導致考試失敗的學子成為選拔中的炮灰,無處容身只能混社會。多年應試教育回報極低,社會底層讀書無用論抬頭,厭學輟學現象嚴重,笑貧不笑娼。
選拔和淘汰本來就是一個意思,一個四十人的班級,總會有那麼幾個孩子,五個左右,你費勁巴力地試圖抓住不掉隊,然而非常難。他們習慣不好,思維緩慢,能力弱,我們稱之為學困,多半會輪入社會底層。這些人不包括特別淘氣而聰明的那類,他們在其他層次。
這四十人當中,二十到二十五個來個,總是很難達到最好,但是大致讓人滿意。能達到良好及其以上,這是人數最多的普通人。這四十人當中,一定還有至少五個人非常優秀,字跡工整思維能力強,各方面發展體現出優越性。這部分人是所謂的潛在人才構成,他們將來有可能考上名校有所作為,習慣和思維能力的優越性,註定他們從事任何領域都會有所作為。
我們不是否認淘汰,而是給被淘汰者找個出路。淘汰不是目的,讓所有人擺在正確的適合自己的位置才是最好的培養。而不是淘汰掉,然後放任自流!
網友劉振說:優勝劣汰,這是一個普通社會的規律,正常!作為教育部門,既要培養拔尖人才,又要培養專業人才,還要把那些學習差點,但能夠出力幹活充實到各個行業,這才是的教育!因材施教,不同的材料做成不同的產品。
教育就是為了培養不同層次的人才,首先被學校淘汰的學生,只要肯吃苦,努力,也可以在社會上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養活一大家子人的。只有從小就勤奮好學的學生才能成為高精尖的人才,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雖然我早早地被學校淘汰了,但我從不抱怨教育,只是後悔自己沒好好學習。透過考試來選拔人才,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比以前靠推薦上大學公正一百倍了,現在大家是憑本事找飯碗,無可指責。
啥叫淘汰?考不上高中的都成混混了?如果家長沒放棄督促孩子,進公辦職校不少學生仍然脫穎而出。各種鍛鍊機會很多,學生和家長自己不放棄是很有前途的。當然,多數家長從孩子小學起就放棄當負責任家長了。
孩子學習的好壞與天賦、後天的勤奮努力有關。學了但成績實在上不去考不上高中,進職校也未必是絕路。所以不能總宣傳職校的不是,這是負面的言語。孩子們調整好心態,路很長,在哪都能成為有用的人。
技術生肯定要有,一個國家沒有技術人才,誰製造,誰來做技術活。職工也是沒有錯,也該有。說來說去,還是要提高職高學生的待遇,提高職高學生的技能。提高工廠技術人員的薪資。如果工廠技術人員薪資能跟上。哪還怕職高不出好學生,不出高技能的人才。
因材施教,不放棄每一個孩子,學校老師做最成功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