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文章,一般會先有一個點子作為標題,然後圍繞標題進行闡述,把道理說清楚道明白後,就自然成文。
前幾天,我就想到“人到中年,你要活得明白”的標題,但遲遲沒有動筆,因為我還不能系統化地講明白這個標題。
這幾天一直在思索,如何系統化把道理闡述明白。
直到昨天,偶爾看到一個文章,文尾講到了“上、止、正”。我大喜,醍醐灌頂,對,就是這幾個字,構成了要活得明白的系統。
人到中年,你得明白“上、止、正”三個字的道理,才能想明白,才能活得明白。
“上、止、正”來源於《易經》。《易經》、《論語》與《道德經》,是三部中華民族最頂級的智慧經典,共同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
“上、止、正”,粗看以為是玩文字遊戲一樣,“上”字加一豎為“止”,“止”字上加一橫為為“正”,但細細咀嚼品味之下,卻頻富哲理,道盡了人生的進退取捨之道。
一、上
上,就是上進,積極向上。
《易經》第一卦乾卦的第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也是清華大學的校訓,要求和激勵學生們奮發自強。
古希臘改革家梭倫說過“活到老,學到老”,學習就是人生向上的態度和行為。年輕時,學習如何做加法,是為了實現理想,為了人生的安家立業,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青少年是人生最重要的學習和上進的時代;中年時,學習如何做減法,是鞏固和提升人生前半段的所學所歷所悟,思考和準備人生的下半段,讓心靈、精神、、經驗、能力得以沉澱、提升和昇華;人到老年時,學習如何做總結,總結和品味的人生成敗得失,形成自己富足的精神財富和思想遺產。
《師曠論學》中說,晉平公對師曠說:“我今年七十歲了,想要學習,恐怕已經晚了。”師曠回答說:“為什麼不拿蠟燭呢?”平公說:“哪裡有為人臣子而戲弄自己的國君的呢?”師曠說:“雙目失明的我怎麼敢戲弄我的君主呢?我聽說,少年時喜好學習,就如同初升太陽的陽光一樣(燦爛);中年時喜好學習,就像正午太陽的陽光一樣(強烈);晚年時喜好學習,就像拿著火把照明。點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個更好呢?”平公說:“說得好啊!”
人生在世,一定要有向上的心態,在有限的生命時光中,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活得更明白一些,活得更好一些。
曾國藩說的: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對於變化莫測的未來不要刻意地去迎合,對於已經過去的事不要再留戀, 保持心緒平靜不雜亂,活在當下,把握現在。
人到中年,人生已經過了一半,前半場已經過去,無法追回,後悔無用,何不更好把握後面的後半場呢。
馬雲35歲時創立阿里巴巴,任正非43歲時創立華為公司,哈蘭·山德士65歲時創立肯德基。我們可能比不上這些名人,但也不可妄自菲薄,和自拋自棄,我們可能創造不了那麼大的基業,但我們可以努力上進,讓自己和家人活得更好一些。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人到中年,要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態,不服輸,不認命,今天比昨天要好,就是進步,明天比今天要好,就是成功。
判斷一個人是否年輕,很多時候不是看年齡,而是看心態。心態年輕,活得積極,才會有身體上和精神上的活力呈現。不要自己把自己看老了,心態老了,各種心理暗示會反饋到身體機能和精神狀態中去,你也很容易變老。
人到中年,要有與積極心態配套的積極行動。就我的觀點,三年至五年的自律和行動,就可以改變一個人三年至五年後的人生軌跡。積極的心態,不是空想亂想,那是自嗨,那是意淫,而是踏踏實實地樹立三至五年的行動目標,制定行動計劃,然後逐步推進落實,最後達成,或接近自己的目標。
眾生畏果,菩薩畏因。人到中年,我們透過行動,來逐步改善改進這個因素,最終才能收穫我們想要的成果。人生的很多結局,不就是前面的各種因素和過程的疊加發揮作用而產生的嗎?
二、止
止,就是凡事有度,適可可止。
“止”,知止,適可而已,當行則行,當止則止,自己給自己叫停。
如果青少年階段,是在做加法的階段;那麼中年階段,是在做減法的階段。
知止,意味著心中有度,要明白有所為有所不為,懂得節制慾望,控制本能。
凡事要有度,這個考量我們舍與得的智慧。凡事都有道,這個考量我們進與退的智慧。
《韓詩外傳》說:“貪物而不知止者,雖有天下不富矣。”人如果控制自己的慾望,就會成為慾望的奴隸,最終成為反噬自己的惡魔。
人到中年,相當於人生已過去了一半,如果再貪多貪全,剩下的時間、身體精力允許嗎,何況人到中年後,身體狀況是在走下坡路的。人生總是短暫的、缺憾的,總是有做不完的事情,總是有得不到的東西,知止不易。
那怎麼辦,這個時候,人到中年,就要懂得“止”,做得心中有度,做到有取捨有進退。只有舍,才會有得。有舍有得,才能把握進退之道。
之前,我在朋友圈中釋出“斷舍離”的文章,這個“止”,就是要做到斷舍離。
斷舍離,斷的是什麼,舍的是什麼,離的是什麼
一)斷
1.斷孽緣
“一花一世界,一念一塵緣。”
有緣之人,早晚遇見,相依相伴;無緣之人,擦肩而過,路上陌人。
有些人註定是路上的陌生人,選擇放手,放過自己,也放過對方。
命中有時終將有,命中無時莫強求。
有些人註定不能強求,有些情註定無結果。
放下,亦是一場修行。
2.斷執念
盡人事,聽天命。
有些事無論付出多少努力和心血,都可以得不到滿意的結果。
與其百般努力,痛苦萬分,不如當斷則斷。
人生在世,面對無能為力之事,再多努力也不會太好的結果,果斷斷去執念。
何況這些執念,真的是自己所追求的嗎?
或許,從一個坑跳入另外一個更深的坑。
3.斷悔恨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過去真正做錯的事情,無須過多的悔恨。
過去經歷的苦難,就當做磨練吧。
殺不死你的,終將讓你強大。
我們不能沉醉在這種悔恨和追憶,強大自己才是當下要做的事情。
放下,就是對過去的解脫。
放下,才是輕裝上陣面對現在。
二)舍
1.舍與得
有舍才有得,無舍亦無得。
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荀子·勸學》中的一個故事說:"鼴鼠擁有五種技能,會飛、會爬樹、會游泳、會挖洞、會跑步"。技能雖多,但都不精通。遇到天敵時,往往只能成為盤中餐。
與其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廣撒網式的投入和橫向發展,還不如進行聚焦。在某一個行業進行做精做細,做好縱向發展,成為精通的專家行家,才能獲取長久的收益。
有捨棄才會有聚焦,有聚焦才能有投入,有持續的聚焦投入,才有可能有所得。
2.堅持不捨
認定的事情,就得長期堅持不捨地做好,做下來。
任何長久的收益,不是今天努力了,明天就會有收成。
它常常需要長時間的積累,透過量變得積累,去達成質變的產生。
成功的路上並不擁擠,因為堅持的人不多。
三)離
1.遠離不好的事
遠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進行自律,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讓我們有一個強健的身體。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身體,所有的事業財富都將歸零。
這個對自己身體需求的呼應,也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需要。
飲料喝多了,你最渴望可能的是一杯白開水。
2.遠離不好的人
人與人都是相互影響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與優秀的人長期呆在一起,我們終將優秀。
與不好的人長期處在一塊,我們走向糟糕。
鬼谷子認為,一個人身上如果有這四種特徵,則千萬不可深交,以免被他連累。
哪四種人?一為臨人以色,高人以氣,勝人以言者;二為其貌曲媚,其言諛巧,飾其見物者;三為思不知變,固不知改者;四為流言而無忌,自私而不顧,非是而強行者
出淤泥而不染,又有幾人能做到呢?
三、正
正,就是守正。
《大學》有言:"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人生是一場修行,而這場修行最重要的便是修心。心有正氣,胸有信念,人心以正立,事行正道遠。
“正”是行正道,行王道。自古以來,正道最寬闊,也最長久。
心不正,則諸事不順。夜路走多了總會遇見鬼,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
人到中年,人生的發展可以慢一些,但要經常檢視自己,有無出了差錯,走入了偏門,踏上了夜路,這個時候,要及時調整過來,把自己拉回到正道大道上來。
還有,守住自己的心底裡那份善良。
與人為善,人善與之,與事為善,事易行之。
只有守住自己的善心,方能守住長久的福祉。
我們面對複雜現實的社會,可以警惕防備,要學會保護自己,但不可以丟棄心底裡的那份善良。
心中有善良,才會感受光明。
河南大學舉行2021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教師代表程民生教授發表的畢業寄語說:善良能闢什麼呢?善良能辟邪!
四、上止正
“上”“止”“正”,從字形上來看,三個字都只差一筆;都有下面那一橫,那叫立地;最後“正”字,在上面加了一橫,叫做頂天。做人要頂天立地,堂堂正正。
“上”“止”“正”,從字義上來看,分別代表的含義是上進、知止、守正,也對應代表著人生的起點、拐點和支點。起點要高、拐點要慎,支點要牢,三者互為砥柱,互為護佑,環環相扣。
這三個字,總體來說,上同勁,有勁往上使;止同靜,取捨有度,進退有道;正同淨,問心無虧。
人到中年,所在的人生階段,很多方面都對應的是“止”,也就是拐點階段。考驗的是人心,成長的是智慧。
人到中年,我們需要成長我們的智慧,要懂得“上”“止”“正”的道理,要想得明白,更要活得明白。
這樣才能不負只有一次機會的人生,才能成就和守護人生的成果,才能坦然享受美好人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