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促進健康,但運動也存在風險。運動中的常見風險,包括跌倒、扭傷、肌肉拉傷等。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常見運動損傷,以及適宜的預防和處置方法。
肌肉痙攣
肌肉痙攣,俗稱“抽筋”,是指在運動過程中,由於各種誘因導致肌肉不自主地強直收縮。在運動中易發生痙攣的部位是小腿後側的腓腸肌,其次是足底的屈肌和屈趾肌。
原因:主要有長時間劇烈運動、大量出汗、肌肉緊張、缺鈣和寒冷刺激等。
處置:向肌肉收縮的相反方向做緩慢、持續性伸展和拉長痙攣的肌肉。例如,小腿後側肌群發生痙攣時,可以伸直膝關節,勾起腳尖,向上伸展,以促使痙攣緩解和消失,疼痛消失後可進行按摩。處理時要注意保暖,伸展時要用力均勻、緩慢,以免造成肌肉拉傷。
預防:運動前應做充分的熱身運動。對於容易發生痙攣的肌肉,可事先做適當的按摩。冬天在戶外運動要注意保暖。夏天進行劇烈運動時應注意補充鹽分、電解質、水及維生素等。
肌肉挫傷和拉傷
日常生活和體育活動中,都可能發生肌肉的挫傷和拉傷。
原因:肌肉挫傷一般是受到外力撞擊或者打擊所導致,常發生在對抗性運動中,如足球、散打、拳擊、跆拳道等,常伴有劇烈疼痛。肌肉拉傷則是因身體急劇的伸縮牽引、或過度的用力所造成,多發於一些拉伸中,如引體向上、仰臥起坐、跑跳等。
處置:肌肉損傷可能伴有面板表面的傷口和出血。在發現面板傷口時,應立即採取止血、防止傷口汙染及消毒包紮等處理。肌肉的挫傷和拉傷是肌肉內部的損傷,因此即刻的處理措施應包括制動、冰敷、加壓包紮和抬高患肢,目的是減少血腫形成。在進行加壓包紮後,可以使用冰塊進行冰敷,每次敷15~20分鐘,每隔2小時再冰敷一次。不可隨意按摩,否則會加重血腫。如果損傷較為嚴重,應及時至醫院治療。
預防:中老年人在進行身體活動時,應瞭解各類運動的規則和運動專案可能帶來的風險,並使用保護性器具。如在進行足球活動中,應避免出現危險動作,避免使自己或同伴受傷,並使用護腿板等護具,減小受傷的風險。在劇烈運動前,要充分做好準備活動,尤其是結合練習的部位做熱身活動。
手腕損傷
手腕部位是人體比較活躍的幾個關節之一,手腕的受傷很普遍,尤其是在健身時。
原因:手腕使用頻率更大,人摔倒時手會條件反射撐地,這都可能導致手腕受傷。常見手腕損傷有關節脫位、創傷性滑膜炎和骨折等。
處置:對上述損傷應先處理骨折。對關節脫位應固定並及時就醫。對創傷性滑膜炎應加壓包紮,夾板或石膏固定2~3周;傷後3~5天可以進行理療、按摩、外敷中藥等處理。
預防:注意場地地面。鍛鍊前適當活動手腕。運動中,可使用護腕或者手套。
踝關節扭傷
踝關節損傷,俗稱“崴腳”,是運動中常見的一種關節、韌帶損傷。多發生在跑步、籃球、足球、跳高、跳遠等運動專案中。
原因:主要有參加體育活動較多,踝部力量較弱等。踝關節扭傷發生後可迅速出現扭傷部位疼痛,隨後出現腫脹及面板淤斑。嚴重者患足因為疼痛腫脹而不能活動。
處置:發生扭傷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馬上採取冷水衝、冰敷等措施,時間5~20分鐘,依自身忍耐程度而定。在扭傷後的24小時內,可每隔2小時使用一次冰敷。急性踝關節扭傷通常採用保守治療,損傷初期的處理應遵守“RICE”原則,即休息(Rest)、冷敷(Ice)、加壓包紮(Compression)、抬高患肢(Elevation)。
預防:運動前要清除場地的雜物和障礙。在運動前要做充分的熱身運動;如果存在踝關節不穩情況,運動時可佩戴護具限制關節的過度活動。可利用彈力帶加強踝關節力量練習。
關節脫位
關節脫位,俗稱“脫臼”,是指關節面間失去正常的連線關係。依關節面錯位的大小又可分為關節全脫位和半脫位。關節脫位後,會有區域性疼痛、腫脹、壓痛及關節不能活動等症狀。
原因:關節脫位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是由於外力扭傷或外力撞擊所造成的關節脫臼。其次,由於關節周圍韌帶出現鬆弛,也會造成經常性的關節脫位。
處置:在損傷現場,沒有關節脫位整復經驗的人,不可隨意進行整復,以免加重損傷。應在脫位已經形成的姿勢下,用夾板和繃帶臨時固定傷肢,然後送醫院或找有經驗的大夫處理。
預防:運動前應充分熱身,運動中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並加強保護。
運動時需注意
最後,給熱愛運動的您幾點提示:
1.穿著寬鬆、舒適,最好選用運動健身服裝和運動鞋。
2.穿戴必要的運動保護用具。
3.選擇合適的運動時間,不在過冷、過熱環境中鍛鍊健身。
4.感冒和發熱後要在症狀消失至少2天以後再進行運動。
5.運動前做熱身運動,運動後做拉伸運動。
6.飽餐後不做劇烈運動。
7.運動後避免馬上用冷水或過熱的水洗澡,避免吸菸、飲酒。
8.避免一個人單獨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