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逸飛】
“計算機將變得司空見慣,人們甚至不會注意到它們,就像我們今天沒有特別注意到無處不在的汽車一樣。據一些專家稱,未來社會將是計算機化的高效社會。專家們認為這種預測的基礎取決於微電子學的成就。
今天,一個半導體晶片執行著整個系統的功能,可用於許多不同的場景。因此,在1960年代初花費3萬美元的中型計算機,今天4千美元就可以買到相同效能的,到1985年可能只需100美元。半導體動態儲存器的價格從1972年的每位元0.3美分下降到1977年的每位元0.1美分。
2000年以後,Fortan和Cobol等人工語言將打破英語的壟斷,在未來,軟體開發的自動化程度會越來越高,有一種‘軟體車間’,使用者只需要說明他們的需求,合適的軟體就會被開發出來。
下一代機器人將能自己做出決定,它們除了有視覺感測器,還有聽覺感測器。據一些專家稱,大多數加工、製造和裝配操作將由小型、強大的系統來控制。整個工業廠房將被聯網,用於分散式處理資料,其中心是一個單一的控制計算機。
工廠管理層將從控制系統中收到關於原材料使用、庫存和當前訂單的資料,從而擁有關於工廠運營的完整日常資訊。在公司層面,各系統之間的通訊聯絡將使我們有可能迅速獲得有關地域遙遠的企業的資訊。”
上述文章出自1978年底在美國出版的《工業週刊》(Industry Week)。這篇文章,在四十多年前聽起來即便不是野心勃勃的騙子能說出來的話,那也像是科幻小說裡的內容。
然而就是這樣的文章,在第二年被翻譯成保加利亞語,出現在保加利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資訊與社會中心的專報裡。
在那份上百頁的專報裡,還有“匈牙利科學政策委員會”、“中國與資本主義國家的科技合作”、“柔性印刷電路板的優勢”、“汽車電子的現狀和前景”、“IBM公司新發布的兩個EIM型號計算機的引數介紹(重要的是4341型號能出售給社會主義國家)”、“美國生產石化產品的新技術”、“提高奶牛產量的有效方法”、“美國農業現狀介紹”等等內容。
保加利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資訊與社會中心並非一個花瓶機構,它的設立也不是心血來潮。有這麼一則廣為傳播但是沒有得到歷史檔案確證的段子:1962年,已經事實上是保加利亞最高領導人的日夫科夫訪問東德。東德社會黨的重要領導人瓦爾特·烏布利希告訴他,他想任命一位保加利亞籍教授擔任東德的電器工業部副部長。
這可能真不是開玩笑,烏布利希說的這位教授是伊萬·波波夫(Иван Попов)。波波夫是老資格革命家,1921年,才14歲的他就加入了保加利亞共產主義青年聯盟,後來被當局逮捕並判處監禁兩年。
出獄後,他發現自己很有理工才能,在索非亞大學數學系成績優異,之後前往法國圖盧茲大學學習工程技術,以金質獎章的成績畢業,擁有許多技術專利。1941年他又被保加利亞當局逮捕,並被判處死刑,獲救出來之後,前往布達佩斯。
由此,他的重心從革命轉向技術研發。德國、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國的同行們都很認可他的才幹,而且他的妻子也在後來的民主德國工作。因此,波波夫在60年代初確實也引起了日夫科夫的注意。
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日夫科夫應該不會這麼輕率,因為烏布利希的一句話就決定重用某人,在他的這一做法背後,還有著時代因素。
在經過十幾年的建設之後,保加利亞從歐洲地區經濟較為落後的農業國,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基本完成了工業化的國家。大量農民成為工人和工程技術人員,從農村搬向城市,就此改變了命運。但是傳統的集中發展重工業帶來的經濟增長有限,保加利亞資源也不多,國內市場較小,重工業產品還需要面對經互會系統裡其他國家的同質化競爭。
1987年東德的一場遊行,圖源:weareplanc.org。
日夫科夫希望看到新的經濟增長,而他喜歡用有技術背景的人員。在柏林的這段時間裡,他認為控制論、計算機技術等方向很有潛力。於是1962年7月1日,伊萬·波波夫回到保加利亞,被任命為高等機電工程學院(ВМЕИ)的校長,他在這個職位上只呆了三個月,就被任命為新成立的國家科學和技術進步委員會(ДКНТП)主任,然後他被選為保加利亞科學院的通訊院士。他的職業生涯迅速地開啟了從部長到部長會議副主席、再到政治局委員的歷程。
當時的保加利亞在電子、機器人、生物化學、核能領域雄心勃勃。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保加利亞確實在其中的電子產業取得了優勢,今人想象不到的是,在印度市場,保加利亞生產的電腦,風頭一度蓋過了IBM。蘇聯航天所會向保加利亞訂購超級計算機。最高峰時期,保加利亞的計算機產業鏈從業人口一共有20-25萬人(該國總人口峰值為900萬人),產值佔整個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13-15%左右。在1971-1989年期間,該國總共生產了價值近200億列弗(該貨幣當時與美元兌換比率約為2:1)的電子計算裝置,所獲利潤為95億列弗。
根據聯合國的資料,1987年保加利亞該行業產值佔世界的4%。人均擁有計算機數量在美國和日本之後排名第三。軍工領域也是保加利亞創匯重頭,這些武器主要產銷中東、非洲。
保加利亞領導人決定發展計算機產業不僅是為了解決就業問題,增加外匯出口,他們還有另外的考量。一則是打破“資本主義的封鎖”,1966年,保加利亞透過神奇的操作,進口了IBM1460型號的計算機,這是一件“打破資本主義陣營向社會主義國家供應計算機裝置的禁令”的事情。
除此之外,日夫科夫在1964年前往日本感受東京奧運會,親自見證了戰後日本騰飛的奇蹟之後,對保加利亞的發展也充滿信心,在他看來,兩國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都是人口小國,戰後經濟都比較差,缺乏資源,但是因為靈活的身段,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可能他還沒明說,兩國都是二戰戰敗國)。
總之,日本是個很好的學習和合作物件,日夫科夫也在訪問日本時發現了一個腦子很靈活的新人——多伊諾夫,多伊諾夫算半個“精神日本人”。他被日本那種神秘的東方氣質、以及神奇的經濟科技發展所迷倒。在他的回憶錄裡說,日本不僅是經濟條件與保加利亞接近的國家,也是解放他精神的國家。
日本人偷走了他的心。如果人們看一下多伊諾夫在世界各地正式訪問的照片,就會發現只有在那裡,這個矜持的人才會看起來很高興。後來在厭倦了波波夫與自己想法諸多的不一致之後,日夫科夫正式讓多伊諾夫取代了波波夫的位置。
在蘇聯,一開始控制論被視作“資產階級偽科學”,是被批判的物件,但是自赫魯曉夫之後,蘇聯人開始認認真真研究這門學問。
保加利亞人更喜歡它,這個國家中層和基層官僚裡面,擁有工業背景的人員佔了小半壁江山,這些人還有不斷進入政府高層的苗頭。在六十年代,人類已經發射衛星了,能進太空了,還要準備登月,這一時期的很多保加利亞精英非常浪漫。
對了,保加利亞人寫的科幻小說還拿了雨果獎,他們覺得,控制論和伴其而生的計算機,不正是實現“完美的計劃經濟”的最好工具嗎?1966年的那臺IBM1460,正是為了解決工業企業行政和經濟管理問題而購買的。
除了工業上的應用,保加利亞人也在鼓搗,看計算機技術還能怎麼推廣。1977年,索非亞開了第一家電腦化的超市,因為機器是“麼得感情”的,它影響到了有的人小偷小摸和挪用公款的行為,然後有人試圖給它澆水、把它弄壞……但設計人員已經預見到這個場景,並做了防水設定。
保加利亞人還用計算機和儲存技術,收集全國人口資訊,排程各種資源,比如為醫療資源分配做準備。保加利亞人的這套搗鼓似乎比其他國家更有效。
上世紀基於計算機和網路技術想構建“科學計劃經濟系統”的國家有兩個,一個是阿連德政府時期的智利,這個實驗隨著阿連德政府倒臺,也很快壽終正寢了;另外一個是蘇聯,蘇聯的國家計委以及國家統計局各搞了一套系統,爭來爭去,但都是無用功,因為各工業複合體的領導者們也不歡迎這些系統——他們不想分享本來獨屬於自己部門的那些秘密資訊。
不過,保加利亞這套系統內部具體如何運作?到現在還是個秘密。
回到開頭的報告,在1978年7月20日和21日兩天,多伊諾夫很興奮。他每天按時喝下兩片藥,按住了正在加重的胃潰瘍。兩天來,他閱讀了他的團隊的報告——“關於加快發展科學和技術進步的一些戰略方向”。
這份長達160頁的報告是關於世界石油危機後經濟的戰略變革。其本質是全面改變國家的投資計劃,落實世界科技進步的成果。自此之後,關於世界科技的最新進展的報告成了保共領導人案頭必讀之物。
而此時保加利亞的技術和商業版圖正在西歐、中東、非洲、南亞和東南亞、東亞徐徐展開,它跟美國也開始了也有聲有色的接觸,一副“大航海時代”式的畫卷洋洋灑灑、遍及世界,看一眼都充滿鬥志。
在那個充滿希望的年代,保加利亞取得的成果令其自豪,前景更是十分廣闊。當然,除了遠處天邊似乎有幾朵烏雲:
1978年,波蘭出生的卡羅爾·沃伊蒂瓦當選為新一任教皇,並於第二年訪問波蘭,這在東歐掀起了不小波瀾;
蘇共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迎來了自己最後一個任期;
1978年開始的石油危機似乎導致了外需不振、這使得保加利亞的出口擴張計劃受阻;
伊朗的伊斯蘭革命成功,蘇聯入侵阿富汗;
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前景看起來似乎還不明朗。
這些以後在歷史上掀起滔天巨浪的事件,當時看起來似乎還不那麼緊迫,一切只道是尋常。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