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不說24史#第6條
最近降溫,就沒去運動,拿出一本《史記》,讀到《絳侯周勃世家》,也就是後世廣為流傳的“周亞夫軍細柳”,幾乎每個《史記》選本都會提到這個段落。
記得剛讀的時候,覺得理解了,因為匈奴入侵,文帝派遣三位將軍駐紮,是積極的防禦政策。
後來,檢視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又不理解了,因為這三個人駐軍的地方都在漢代長安城的周邊,也就是渭水的外圍佈陣,當時匈奴入侵五原郡(現在包頭市)、雲中(現在大同到內蒙),為什麼漢軍的主力要駐紮在周邊,隔著七百多里呢?
查《匈奴列傳》:匈奴河南白羊、樓煩王,去長安近者七百里,輕騎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
匈奴騎兵的高機動性威脅極大,這說明漢文帝當時的部署是沒有問題的。
第三次閱讀的時候,想起漢代在邊境佈置了完整的烽燧制度。
墩臺多為方形,底邊長-8米,高數米,收分明顯,平頂,上建有小屋一間,即望樓,漢簡中又稱作堠、候樓等。望樓周圍以土築女牆,高 1.5米左右 ,厚約80釐米,女牆頂無雉堞或望孔等設施。上下墩臺或藉助於墩臺側面砌築的階梯,或是憑藉軟梯、腳窩攀登而上 。
每當邊疆遇到敵情發生,白天放煙為“燧”,夜間舉火為“烽”,將敵情以烽火訊號的形式傳遞是最有效、最快捷的通訊聯絡方式。
匈奴入侵,邊境的烽燧肯定是日夜相告,讓長安的軍民心驚,所以文帝才派駐軍隊扼守要害,除了防禦之外,還有及時安撫民心的舉動。
第四次閱讀的時候,我想文帝是不是要選拔一批新的將領出來?
因為漢初跟隨劉邦征戰的大將都基本去世,誰能夠頂上來呢?是從行伍中選拔?還是用宗室中的有才能的將軍?還是繼續用開國元勳的後人。所以派出的將軍,宗正劉禮代表宗室,周亞夫是周勃的兒子代表功臣。
讀好書,真的要好學深思,淺嘗輒止只會害了自己,也帶壞了風氣,畢竟現在誰都可以透過媒體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