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黃道周出身於貧寒之家,少年時便聰慧過人。14歲那年,他失去了父親後背井離鄉,前往廣州官宦之家求學,因才識出眾,被讚譽為“閩海才子”。23歲的黃道周,以漳浦第一的名次考取秀才,幾年後又考中舉人。
但道周的科舉生涯並非就此一帆風順。直到天啟二年,近不惑之年的道周方獲進士,被授予庶吉士,在翰林院擔任編修之職,為經筵展書官。
黃道周剛剛步入朝廷,便正逢魏忠賢把持朝政。百官紛紛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都跪在魏忠賢之前,匍匐爬行,只有黃道周不這樣做。又因他與屢屢為受陷害的東林黨人仗義執言的袁可立私交甚密,於是,沒過多久,魏忠賢便免去了道周的職務,將他趕出了北京。
道周的第一段仕途結束了。
崇禎帝即位後,扳倒了魏忠賢,重新啟用了一批大臣,其中就包括黃道周。他也被提拔為右中允。崇禎三年,遼東督師袁崇煥因“己巳之變”遭凌遲處死,許多大臣也被連坐下獄。皇帝雷霆震怒之下,竟無人敢為他們主持公道。
只有道周憤而連續三次上書給崇禎,直言,“今殺累輔,徒有損於國。”“為國體、邊計、士氣、人心留此一段實話”。崇禎大怒,將黃道周連貶三級待用。但正因他的仗義執言,大學士錢龍錫等一批受連坐之罪的大臣方得幸免。
此後,黃道周開始不被皇帝待見。因厭倦了朝中擠壓、傾軋的黨爭之風,道周向皇帝稱病請辭。臨行前,道週上《小人勿用》疏,批評當時的內閣大學士周延儒、溫體仁,並勸誡崇禎“退小人,任賢士”。崇禎再次震怒,道周被治“濫舉逞臆”之罪,削籍為民。
這是黃道周第二段仕途的終點。
二
崇禎九年,崇禎帝再次啟用黃道周。崇禎本以為他經貶謫數年,銳氣早已消磨殆盡,為人會變得圓滑一些,卻不想道周依舊不改剛直的本性。
崇禎擢楊嗣昌等5人入閣。道週上書彈劾楊嗣昌,指責他妄圖私下議和,為人陰險,排擠名將盧象升。崇禎在平臺上召見諸大臣,黃道周上前與楊嗣昌爭辯,“犯顏諫爭,不少退,觀者莫不戰慄”。崇禎帝袒護楊嗣昌,斥黃道周:“一生學問只辦得一張佞口!”黃道周高聲爭辯:“忠佞二字,臣不敢不辯。臣在君父之前獨獨敢言為佞,豈在君父之前讒謅面諛者為忠乎?”隨後他厲聲逼問崇禎:“忠佞不分,則邪正混淆,何以治?”崇禎被氣得拂袖而去。
隨後,道周被連貶六級,降為江西按察司照磨。不久,道周又被人舉薦,崇禎大怒,懷疑他結黨營私,剝奪他的官職,逮捕下獄,以“黨邪亂政”的罪名,杖責八十。崇禎忌憚於他的聲名,最終沒有殺他。道周被貶往廣西戍邊,崇禎命其“永世不得歸”。
但數年後的崇禎十五年,黃道周還是再次被啟用了。此時的大明朝,已經陷入了風雨飄搖之中。
回到北京的黃道周見到崇禎,痛哭流涕道:“臣不自意今復得見陛下!”眼見局勢已經難以挽回,已經無意仕途的道周以犬馬之疾告老還鄉,皇帝批准了。
這是道周第四次離開北京。他沒有想到的是,此別不久,大明大廈傾頹,故土行將淪陷。
三
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自殺。隨後清軍入關,整個北方大地陷入熊熊戰火。年過花甲的黃道周聽聞北京淪陷,痛哭流涕,北望中原,憂心如焚(先生乃率諸弟子為位於鄴園,袒發而哭者三日)。
鳳陽督師馬士英擁立福王在南京登基為帝,是為南明弘光帝,啟用道周為吏部左侍郎。
道周向福王上進取九策,即著名的《時務疏》,細陳江南的地理與經濟態勢。隨後,他提出建議,希望可以定都南京而徐圖故土,剿滅叛賊以平群盜。然而,奏疏如石沉大海一般,沒有得到任何回應。
道周心灰意冷,向友人坦言:“吾輩頑石,無補於天。”他奏請去祭拜禹陵,離開了南京。
不日,南京陷落。弘光小朝廷覆滅。
四
隆武皇帝朱聿鍵本封唐王,襲爵於南陽。
清軍連陷南京、杭州,弘光帝和諸多明朝藩王被俘。朱聿鍵逃入福建,被福建巡撫張肯堂和南安伯鄭芝龍擁立為監國。黃道周再次被徵召入朝,被拜為武英殿大學士。
在南明弘光、隆武、永曆三個主要政權中,隆武帝是比較有作為的一個。道周對其評價頗高,心中也重新燃起了不少希望。
隆武元年(1645)七月,黃道周在福州校場舉行誓師,揭出抗清義旗。閩中百姓感於道周忠義,紛紛“荷鋤從之”。
在建陽,道周整編了軍隊,操練之後就北上準備與清軍作戰。不久,道周隊伍到江西上饒,“老幼鹹集,壯者不召自歸”,這是他最為鼎盛的時刻,“諸慕義從軍者幾及萬人,軍聲頗振”。他兵分三路,一路向西,以便策應贛南的軍隊。另兩路均指向東北,一路指向皖南的休寧,一路指向婺源。
義軍起初連戰連捷,但隨後便遭遇了困境。道周向隆武帝上《孤軍莫救危疆難支疏》,懇請隆武帝派出援軍,撥給糧草。隆武帝下旨方國安、鄭鴻逵出兵策應,但方國安是紹興魯王的將領,當時魯王和隆武帝互相爭正統地位,鬧得不可開交,方國安當然不會聽隆武帝的命令;鄭鴻逵是鄭芝龍的弟弟,當時鄭芝龍正在和洪承疇眉來眼去,也不會聽隆武帝的。因此,“諸路之師,竟無一出者”。
道周無奈,決定“無以報朝廷,不如一戰決也”。上饒的守臣和鄉紳紛紛勸阻,可是道周說,我不能一會兒前進,一會兒後退,動搖軍心。他孤注一擲,帶著千餘人從上饒進攻婺源。他勉勵大家不要辜負八閩父老的重託,要抱定“有敵無我,有我無敵”的決心,誓與清軍血戰到底。至婺源明堂裡時,義軍被清軍重重包圍,道周不幸戰敗被俘。
道周在最後進攻婺源之時,應該已經立下了殺身成仁的信念。他歷經四朝四帝,在天啟年間被魏忠賢排擠出朝;在崇禎年間屢遭貶謫,險些命喪於詔獄中;在弘光朝不受重用,報國無門;只有在隆武帝的麾下,他才獲得了實現抱負的機會,踐行了“士為知己者死”的古訓。
儘管顧誠評價道周時曾稱他“守正而不能達變;敢於犯顏直諫而闊於事理;律己雖嚴而於世無補”,但道周的風骨與情懷卻無可指摘。儘管道周入朝為官、開課講學十數年,家中卻未有餘財。他的母親,一直在漳浦的田間耕作。當他籌建義軍之時,還散盡家財來籌措糧草。
固守清貧、德如天高、大義凜然、崇高聖潔。“至人惟一石齋,其字畫為館閣第一,文章為國朝第一,人品為海宇第一,其學問直接周、孔,為古今第一。”徐霞客的評價,黃道周當之無愧。
摘自 | 《領導文萃》2021年12月下
稿件來源 | 微信公眾號“中國國家歷史”
本文作者 | 日月光華
責任編輯 | 蕭源
微信編輯 | 又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