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成立的蒙牛,承包了呼市路邊廣告牌,上面寫著:向伊利學習,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沒想到,當天晚上,四十多塊廣告牌全部被砸。
蒙牛的廣告牌究竟是誰砸的?蒙牛得罪了誰?
共事16年,昔日“戰友”反目成仇,成立對手公司
1983年,33歲的鄭俊懷被調到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廠當廠長,這家奶廠連年虧損,瀕臨倒閉,為了讓奶廠扭虧為盈,鄭俊懷招了一批新員工,24歲的牛根生因此進入奶廠工作。
雖然是新人,但牛根生能力出眾,他帶領廠裡的一批年輕人,讓奶廠當年就開始扭虧為盈。憑藉著出色的工作能力,牛根生從基層一路晉升,成為公司二把手。
10年後,鄭俊懷成立伊利集團,出任董事長,牛根生出任副總裁。同年,伊利上市,成為中國乳品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
當時,牛根生的業績一直特別出色,公司八成的業績掌握在牛根生手裡,伊利一半人都聽從牛根生的調遣。漸漸地,鄭俊懷發現,牛根生在伊利的威望超過了自己,於是處處針對牛根生,把權利逐步收回到自己手中,伊利的大小事務他都親自簽字,就連辦公室買一把掃帚也得他簽字才行。
牛根生也發現了工作中的異樣,還曾因工作中的事情去找鄭俊懷訴苦,後來經人提醒,才明白是因為自己“功高蓋主”引起領導的不滿。在伊利處處受限的牛根生,一共向鄭俊懷遞交了三次辭呈。前兩次都被鄭俊懷挽留了,牛根生只好收回了辭呈。但牛根生髮現,自己在公司的處境變得越來越惡劣了。
在伊利的一次董事會上,牛根生第三次遞交辭呈,牛根生對鄭俊懷說:“鄭大哥,如果你想讓我離開,我現在就正式辭職,至少不能因為我個人影響公司的發展。”鄭俊懷臉色有些難看,但還是說:“我並沒有這個意思啊!”但當牛根生伸手想拿回辭呈時,鄭俊懷迅速地用手緊緊摁住了辭呈,對牛根生說:“你先回避一下,我們討論討論再做決定!”
牛根生不知道他們在會上是如何討論的,討論的結果便是將牛根生流放北大,讓他遠離伊利。
從北大進修回來後,牛根生正式辭職,離開伊利。
辭職後,牛根生於1999年創立蒙牛,準備再造一個伊利。之後,伊利和蒙牛的競爭拉開帷幕。
蒙牛成立後,原來跟著牛根生的部下,紛紛離開伊利,投奔牛根生,總計300多人,涉及生產、經營、銷售、市場營銷、原料裝置等各個部門,很多都是伊利各個部門的一把手。
眼看著自己公司的人才紛紛流入伊利,鄭俊懷心裡氣得牙癢癢,自己培養了十幾年的得力助手,居然與自己反目成仇,站在了自己的對立面。
廣告牌被砸,卻因禍得福受關注,成呼市乳業老二
當時,伊利已在內蒙古發展6年,並沒有把蒙牛放在眼裡,忙著跟光明一決高下。但對經銷商下達了死命令,不許伊利的經銷商經銷蒙牛的產品,一經發現,直接取消伊利經銷資格。
牛根生也知道初生的蒙牛不是伊利的對手,如何拿下市場,讓蒙牛發展壯大才是當務之急。成立三個月後,蒙牛就幹了一件大事。
蒙牛在主要街道的廣告牌上,都印上了蒙牛的廣告:向伊利學習,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
這句廣告詞不僅和和伊利扯上了關係,成功讓消費者己住了蒙牛這個新品牌,還主動承認伊利是內蒙古乳業老大,蒙牛要向伊利學習。
蒙牛投放的廣告花了一大筆資金,牛根生也對這些廣告寄予厚望,希望藉此打開蒙牛的市場。然而,蒙牛的45塊廣告牌貼出後,卻在一夜之間被砸了個稀爛,讓蒙牛的廣告戰略胎死腹中。
廣告牌被砸,對新生的蒙牛無疑是巨大打擊。但蒙牛卻因廣告牌事件因禍得福。
蒙牛的廣告牌究竟是誰砸的?蒙牛得罪了誰?這件事引發人們的廣泛關注,與此同時,媒體發現蒙牛的創始人竟是伊利之前的老總,關於蒙牛的各種報道也越來越多。蒙牛藉助廣告牌事件,迅速進入大眾視線,廣告牌是被砸了,但蒙牛這個品牌卻越來越響了,蒙牛接到大量訂單,反超其他乳業公司,成為呼和浩特第二大乳業公司,僅次於伊利。
這件事,史稱“蒙牛廣告牌事件”。蒙牛的廣告牌到底是誰砸的?對於這件事,坊間眾說紛紜。
有人認為是伊利派人砸的,要把蒙牛扼殺在搖籃中。也有人認為這是蒙牛“自導自演”的行為,目的就是為了博眼球。
提出“中國乳都”概念,籤對賭協議,成伊利對手
成為內蒙古第二大乳企後,營銷鬼才牛根生又放了一個大招。
蒙牛創造性地推出了“乳都”概念廣告。蒙牛的廣告詞也改為:蒙牛和其他本土乳業,為中國乳都“內蒙古”喝彩!
蒙牛的廣告乍一看平平無奇,細品則十分巧妙。不僅奠定了蒙牛本土代表企業的地位,提高了蒙牛的知名度,還順勢打壓了伊利。
首先,“內蒙古是中國乳都”這個概念,是蒙牛率先提出的,一旦內蒙古成為“中國乳都”,那以後提起牛奶,人們的首選就是內蒙古,而蒙牛的名稱,就是內蒙古的牛的意思,是內蒙古乳業的本土代表企業,宣傳內蒙古就是宣傳自己。其次,蒙牛作為“中國乳都”的提出者和先行者,排面上明顯壓了伊利一頭,格局也比伊利大。
這邊,等伊利反應過來,想入局的時候,局面已經被蒙牛牢牢霸佔了。
後來,內蒙古順利打造成為“中國乳都”,蒙牛也跟著沾光,發展迅猛,在全國乳製品企業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升至第4位。
俗話說,一山容不下二虎,伊利眼看著蒙牛飛速發展,也開始把蒙牛列入競爭對手行列。
4年將公司幹上市,8年成行業老大,卻痛失奧運贊助良機
為了讓蒙牛快速發展壯大,牛根生還拿蒙牛股份跟摩根士丹利簽了對賭協議,最終以蒙牛管理層勝利而提前終結。蒙牛得到了資本的支援,快速發展。
2003年,神舟五號成功發射,楊利偉登上太空,蒙牛成為神舟五號唯一的牛奶贊助商,成了中國航天員專用奶,銷量與名氣齊飛。隔年,蒙牛在香港上市。
上市後,蒙牛贊助湖南臺現象級選秀節目《超級女聲》,極大地提高了蒙牛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暢銷全國。伊利也不甘落後,贊助央視綜藝節目。雙方在各個領域卯足了勁,進行激烈競爭。
2005年初,牛根生的老對頭鄭俊懷因挪用公款被判三年,鋃鐺入獄。一把手的落馬,對蒙牛而言是個大好的機會,蒙牛瞅準時機,與伊利正面交鋒。
當年,伊利率先開發了“優酸乳”,主攻青少年消費市場,取得了良好的市場業績。蒙牛隨即推出“酸酸乳”產品針鋒相對,並繼續贊助《超級女聲》,銷售額從2004年的8億元飆升至2005年的30億元。
牛根生透過一系列營銷活動,讓蒙牛知名度與銷量齊飛,逐漸追上伊利,與伊利勢均力敵。
同年年底,伊利在呼和浩特,與北京奧組委簽約,正式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乳製品贊助商。
次日,蒙牛緊急向全國媒體發出郵件,聲稱此前蒙牛和伊利都向北京奧組委遞交了標書,均已進入稽核程式,然而,兩家乳企的競爭引起了當地幾十萬奶農的抗議。呼和浩特政府出面協調,建議兩家企業共同退出北京奧運贊助商的申請活動。最終,兩家企業同意退出奧運贊助商的爭奪戰,並共同確認了當天起草的《關於退出北京奧運合作伙伴申請活動的函》,這份檔案被同時傳送給了北京奧組委。
直到伊利與北京奧組委簽約,蒙牛才知道自己被耍了,繼而聯絡媒體陳述事實,暗指伊利言行不一。但木已成舟,蒙牛就此喪失贊助奧運的良機。
蒙牛沒有坐以待斃,不久提出全民運動的口號,推出“包裝盒換奶回收計劃”,在全國掀起一場運動熱潮,名聲大噪。
2007年,蒙牛在業績上實現了對伊利的全面趕超,正式宣告自己成為“中國乳製品行業一哥”。
伊利藉助北京奧運會贊助商的“資歷”,在此後的奧運贊助商爭奪戰中一路順風順水,先後贊助了倫敦奧運會、索契冬奧會、里約奧運會、平昌冬奧會等多場大型體育賽事。
而與奧運絕緣的蒙牛,則牢牢抓住中國航天事業官方合作伙伴的稱號,尋找其他合作機會。
三聚氰胺事件後,伊利反超蒙牛,驚現乳業抹黑門事件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後,國內乳製品企業都遭受重創,蒙牛、伊利奶粉均在不合格名單上,根據國家要求,此前生產的乳品必須全部下架銷燬。這對乳業企業和經銷商來說都是一筆很大的損失。
在損失承擔上,伊利和蒙牛的策略卻不一致,蒙牛向自己的經銷商提出要共同承擔責任,損失資金五五開。伊利選擇全額承擔損失。
兩家企業的政策公佈後,伊利的做法更讓經銷商滿意,為伊利贏得了良好的口碑。伊利的政策讓經銷商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成為壓垮很多經銷商的最後一根稻草。第二年,國內乳品行業開始慢慢復甦,很多經銷商倒戈伊利,放棄蒙牛。
2010年,在網上大量出現攻擊伊利QQ星的言論,稱QQ星中含有導致兒童性早熟的深海魚油DHAA成分。因此不少消費者開始抵制伊利“QQ星”,伊利口碑大幅下跌。
當天,伊利發表宣告稱,自己被競爭企業惡意攻擊,只好向警方報案。
警方接到報警後,沒費多大力氣就破了案,經警方偵破,案件涉及蒙牛乳業及其公關公司,4名涉事人員被捕,其中就有蒙牛“未來星”品牌經理,但涉案人員堅稱此事與蒙牛公司無關,是自己一手策劃的。
這一事件,史稱蒙牛“激素門”。蒙牛也因此陷入了巨大的醜聞風波之中。蒙牛官方釋出宣告否認策劃了攻擊伊利的事件,並稱伊利也曾花巨資委託北京未晚品牌傳播機構,採用收買媒體的方式,惡意製造並散播蒙牛的負面訊息,伊利先後支付未晚廣告公司592.17萬元,共發表了上百篇惡意詆譭蒙牛的文章。實施方針是先把蒙牛變成病牛再到死牛。只是這件2004年的案件一直沒有結案。至此,乳業抹黑門事件升級,蒙牛呼籲徹查“未晚事件”。
蒙牛的言外之意是,伊利花幾百萬抹黑蒙牛的事情怎麼沒人關注,這次蒙牛才花幾萬塊回擊一下,公眾的反應怎麼這麼大。
之後,蒙牛和伊利都表示不再追究此事,事件才得以平息。
但蒙牛與伊利的競爭激烈程度,從中可見一斑。
如今,在各大商超中,蒙牛和伊利的產品十分相似,雙方無論誰推出新品,另一方就立馬推出同款商品,到底誰模仿誰,已經說不清了。只剩下你追我趕,我也不服誰的慘烈競爭。
關於蒙牛和伊利,你們怎麼看?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