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一聊棚改,其實絕大多數人對這個詞並不陌生,但是對其瞭解卻較為有限,這篇文章就跟大家詳細深入地聊下,到底什麼是棚改?政府為什麼要棚改?棚改是房價暴漲的真實原因麼?以後還會有棚改麼?
這幾個問題層層遞進,互相關聯。
我們先來說前兩個,什麼是棚改以及政府為什麼要進行棚改?
什麼是棚改?政府為什麼要進行棚改?
棚改,就是棚戶區改造,是改善困難居民居住條件的一個重要手段,於2005年首次提出,2008年在全國推廣。
很多人對棚改的理解,就是拆遷,尤其是城中村的拆遷,直到現在,仍有人期盼著哪一天,政府的城市發展規劃落到自己的房子上了,大大的拆字一上牆,背後就是大量的賠付款,彷彿是天降的幸運一般,一夜之間人生財富越級,直跨新的階層。
因此,棚改安置也被稱作造富運動,這一點沒誇張。
因為棚改安置全部伴隨著大金額的賠付款和超多面積的房屋賠付,在鄭州的“小香港”陳寨拆遷時,有一個8口之家獲得了800多萬的賠償和600多平的安置房,這些東西都是一次性變現給他們,其實質是不勞而獲的,他們哪裡見過這麼多錢,突然有了這批財富之後,想的不是投資或創業,更多的則是純享受和消費。
也就是在這樣簡單直接的拆遷和賠付之中,造富了大量的人群,“拆遷戶”在過去10多年一直是被等同於暴發戶。
十多年的棚改和貨幣化安置,釋放了天量的資金,又因為是貨幣化安置,這些人拿到錢又開始買商品房投資,幫助樓市消化庫存,刺激經濟持續增長。
自2008年全國啟動棚改至今,完成超5000萬套的棚改量,釋放天量資金上百萬億。這場轟轟烈烈的棚戶改革,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財富分化,也造成了城市間的分化與升級,貧富差距持續拉大。
這符合國家的先做強再做均的發展思路,同時也實實在在地改善了人們的居住品質。
貨幣化棚改是怎樣拉高房價的?
棚戶區改造的安置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實物安置,一種是貨幣安置。
最初都是實物安置,也就是以舊換新,提供安置房,這種情況下,會有一種弊端,就是安置週期長,因為房子的建造需要2-3年時間。而且工程量大,對於開發商而言,多有排斥和抗拒,房子的質量和物業、園林等配置都會有所減配,引起糾紛較多。
棚改貨幣化安置指的是對棚戶區進行改造時,以貨幣的形式補償被徵收的土地和房屋。
棚改的安置方式因地而異,很多是採取兩者相結合的方式。
自2013年起,三四線城市出現供給過多,庫存嚴重的情況,於是地方政府為了促進去庫存,紛紛推進貨幣化安置。
一方面可以短時間內增加房屋需求,有效消化房地產庫存,完成庫存去化目標,平衡市場供需,維護市場穩定。
另一方面,刺激樓市消費對當地政府政績做出了貢獻,也保障了開發企業對土地的需求,有利於當地土地財政收入。
棚改貨幣化安置成本低,操作簡單,可行性高,可在實際執行中釋放了大量需求,助推了本就火熱的房地產市場,導致本就產能過剩的三四線城市房價一路高漲。
棚改貨幣化本就是往市場上釋放基礎貨幣,這些基礎貨幣透過信用市場加槓桿,完成了貨幣指數的成倍擴張,相當於更多的貨幣流入市場,通脹自然隨之而來,房價走高的同時又帶動更多需求增加(投機炒作需求),最後展現出供不應求,房價持續攀高。
就是這樣一種螺旋上升的態勢,貨幣化安置推高了房價,反過來使得土地更加的貴,開發商成本更高,所有的一切最終都疊加到房價上,最終就是泡沫的產生。
未來還有棚改麼?
2020年起,棚改開始退出歷史舞臺,棚改後釋放的貨幣大量流入樓市,透支著樓市供給,在去庫存的使命完成之後,國家更需要這些貨幣流入實體經濟領域。
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檔案中的內容所示,2020年國家將基本完成城市棚戶區改造任務,也就是說棚改政策將於2020年收尾,棚戶區改造將成為歷史,
舊改被提上日程,尤其是在2021年,“房住不炒”的大基調下,對樓市的政策調控仍舊在加碼,尤其是提出對保障性住房(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的工作推進,老舊小區或小產權房的改造工作將會是未來的一個重點。
未來住房政策的重點是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對於保障性住房的房子從哪裡來,國家也給了很明確的指示,主要是以下四個保障舉措:
一、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
二、利用企事業單位自有閒置土地建設
三、利用國有土地建設
四、利用產業園區配套用地建設
除以上主要舉措外,還可以改建,允許將閒置和低效利用的商業辦公、旅館、廠房、政府的限制住房等用作保障性租賃住房。
這就更加清晰明瞭了,未來的主方向是建設保障性住房,而保障性住房的土地完全不涉及棚改區,所以,等待拆遷暴富的朋友們真的可以醒一醒了。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觀眾席上的阿景